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日本律宗名刹——唐招提寺

  日本律宗名刹——唐招提寺

  李贺敏 张琳编译

  唐招提寺,是日本律宗总本山,也是南都(奈良)七大寺之一,别称唐律招提寺。位于奈良市郊外五条町,占地面积约七公顷。天平宝字三年(759)由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创建。

  一、鉴真和尚与日本律宗

  公元九世纪以前,中国佛教各宗派相继传入日本,流行于上层社会,并形成了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成实宗、俱舍宗史称“奈良六宗”。因为当时奈良为国都,相对于平安时代(794—1192)的京城京(今京都),又称“南都六宗”。以“奈良六宗”为中心的奈良佛教有以下特点:(1)佛教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求法僧由国家决定,即“奉敕入唐”,往返搭乘遣唐使的船。(2)在各宗最早的传入者和学僧中,朝鲜半岛的僧人和中国僧人占很大比例。(3)六宗刚刚传入,各宗派之间没有严格界限,一寺一人兼习数宗的现象较为普遍,六宗只具有学派性质。(4)奈良六宗是以后日本佛教宗派的出发点,其中法相、华严、三论三宗继续发展,而六宗僧人从中国输入的佛典教法,直接影响到平安时代创立的真言宗和天台宗。

  日本在佛教传入后虽也从朝鲜半岛和中国传入一些戒律,但长期以来不能按戒律规定举行度僧授戒的仪式。按戒律规定,归依佛教并受五戒成为居士,受十戒成为沙弥或沙弥尼,受具足戒才成为比丘、比丘尼。授具足戒时,必须有三师(戒和尚、教授师、羯磨师)七证(七位充当证人的和尚),或至少要有“三师二证”,才可举行仪式,对授戒仪式也有种种相应的规定。日本因为长期缺乏系统的律学理论和律师,僧尼出家受戒,或是请受过戒的僧人授大乘三聚净戒,或是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戒”。由于僧尼享有免除课役的特权,朝廷严格控制僧尼出家的数字,但在通行这种授戒方法的情况下,难以制止私度僧尼。在日本僧尼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为加强对僧尼的管理和通过集中授戒控制僧尼人数,朝廷积极从中国输入律学著作并邀请中国律僧赴日传律。

  天平五年(773),圣武天皇敕兴福寺僧荣睿和大安寺僧普照搭乘第九次遣唐使丹墀广成的船入唐求法,并请高僧赴日传授戒律。天平八年(736),洛阳大福先寺僧道璿携华严及律宗的章疏应二人之邀赴日,在大安寺宣讲《行事抄》。但把中国律宗正式传入日本的是我国唐代高僧鉴真。

  鉴真(688—763),唐垂拱四年生于扬州江阳县,俗姓淳于,14岁随大云寺智满禅师出家为沙弥,18岁从光州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707)游学东都洛阳,继入西京长安。次年,从长安实际寺弘景律师受具足戒。开元七年(713)回到故乡,驻锡大云寺宣讲律疏。鉴真和尚道誉颇高,被尊为江南第一授戒大师。

  天宝元年(742),在唐已留学十年的日僧荣睿、普照,听说鉴真的律学造诣,特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赴日传律。天宝二年(743),鉴真应邀开始率弟子东渡。他“为是法事,不惜身命”,历尽艰辛,六次东渡,五次失败,前后花费11年时间,于日本天平胜宝五年(753),以双目失明之身,搭乘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的船只到达太宰府(今福冈)。第二年(754),在东大寺大佛殿前设戒坛,以“传灯大师”位向圣武太上皇、孝谦天皇等440余僧俗授菩萨戒,还有80余位当时日本高僧弃旧戒而重新受了具足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

  天平胜宝七年(755),在东大寺大佛殿西侧建戒坛院,为日本全国中心戒坛,它与后来建立的西部观世音寺戒坛(筑前,今福冈)、东部药师寺戒坛(下野,今枥木)合称为“天下三戒坛”。翌年五月,鉴真与东大寺开山良辨同被敕任为大僧都,鉴真弟子法进被任为律师。孝谦天皇为供给四方入京从鉴真学律的僧人食宿,施给备前国(今冈山县)水田百町(一町等于一公顷),又赐给鉴真新田部亲王(圣武天皇之子)旧宅作为修建伽蓝之所。天平宝字三年(759)八月,鉴真创建唐招提寺。自此,与弟子法载、义静、如宝等人在这里集中精力研究和传授戒律,培养人才,而把原在东大寺的事务转交弟子法进接任。鉴真在这里驻锡4年,天平宝字七年(763)农历五月六日示寂,享年76岁。在日本,他生前被尊为“大和上”,死后谥“过海大师”,并被后人奉为日本律宗初祖。

  当时日本已形成了佛教国家的意识形态,但使其更加完善,当归功于鉴真和尚。除了在佛教史上的贡献外,他还将唐代建筑、雕刻的新技术、医药等新知识传到日本,对后来的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鉴真可以说是日本文化发展史上的大功臣。

  二、唐招提寺的七堂伽蓝

  1963年,中日两国佛教徒和各界人士共同举行了纪念鉴真和尚逝世一千二百周年的丰富多彩的盛大活动,为促进中日友好及恢复两国邦交正常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以鉴真和尚为开山祖师的唐招提寺,为了重振昔日雄风,以此为契机,按照天平时代风格,重建了唐招提寺标志性建筑——南天门。穿过南天门,雄伟庄严的金堂便映入眼帘。

  金堂(日本国宝)是寺院伽蓝的中心建筑,奈良时代的主要寺院均由走廊环绕。唐招提寺金堂四周的走廊虽然不复存在,但它因是日本奈良时代唯一现存的金堂而名满天下。金堂建筑年代不详,据寺存史料及建筑局部细节样式推算,当建于鉴真示寂(763)之后的宝龟年间(770—780)。金堂阔七间(27.9米),深四间(14.6米),采用单层、瓦顶、寄栋造法。屋脊两侧有鸱尾,其中西侧是奈良时代的原物,东侧复制于镰仓时代。柱子的排列也有其独特性,即柱子间的距离从中间至两侧依次递减,中央一间的长度为十六尺(天平尺),以下分别是十五尺、十三尺五、十三尺和十一尺。

  堂内供奉本尊卢舍那佛像。像高三米,面相豁达,两颊丰盈,胸部凝重浑厚,系采用“脱胎干漆”技法塑造出的杰作。其制法是首先以粘土塑造像芯,在像芯上用漆将布贴上制成外芯,再用香木的粉末和漆调和的糊料润饰细部,糊料胶着固定后,将像芯的粘土弄碎取出,其空间内编进木框以避免塑像崩塌,最后施以各种色彩完成塑像。它是摹仿唐代风格的大理石雕塑手法进行雕刻的。这尊卢舍那佛像充分表现出“脱胎干漆”造像特有的麻布的丰满、舒展之妙。只有在鉴真和尚的寺庙才有可能再现如此绝妙的盛唐风格。本尊东西两侧分别是药师如来像(高3.36米)和千手观音像(高5.35米)。前面是木雕的梵天、帝释天像及四大天王像。天花板、梁柱、门窗上隐约还能看到绘有菩萨、飞天等彩色图案,整座金堂庄严华丽。每年的中秋月夜,还在这里举行向诸尊佛像献灯的赏月赞佛会。

  讲堂(日本国宝)是讲经说法的场所,在金堂后面,与南大门、金堂同处于伽蓝的南北中轴线上。阔九间(33.8米)、进四间(13.5米),采用单层、覆瓦、歇山式屋顶建筑样式。鉴真和尚亲自创建,由平安宫的东朝集殿迁移而成,因此引人注目。现在平安宫原址已变成一片草坪,没有任何遗迹,仅存迁移至此的讲堂。因此,唐招提寺的讲堂对于研究日本古代宫殿建筑极具参考价值。堂内安奉本尊弥勒如来像(镰仓时代)及持国、增长二天王像(奈良时代)。

  金堂与讲堂之间的西侧是钟楼,东侧是鼓楼。鼓楼建于仁治元年(1240),是唐招提寺内唯一的多层建筑。虽名鼓楼,但其内未放大鼓,不具备鼓楼功能,而是为了安放鉴真和尚带来的三千粒佛舍利才建造的,因此又称舍利殿。现在每年5月19日,在这里举行颁发团扇仪式(中兴忌)梵网会。唐招提寺历史上曾几度兴衰,觉盛(

  —1249)为中兴唐招提寺作出了很大贡献,元德二年(1330)被追赠为“大悲菩萨”。为了纪念他,每年在觉盛示寂的5月19日这一天,把供奉于像前的古式团扇,赠送给前来参拜的有缘之人。中兴忌梵网会与宗祖鉴真和尚的开山忌舍利会(6月6日)及自解脱和尚开始于1203年的释迦念佛会(10月22日、23日)一起构成唐招提寺最重要的法事活动。

  鼓楼东侧有座长大的建筑,它由两部分组成:南侧名礼堂,是举行释迦念佛会的道场;北侧称东室,是寺僧住宿之所,即僧坊。中间以名为“马道”的通道相隔。与东室相对称的是西室,在讲堂西侧。西室当时也是僧坊,江户时代毁于火灾,目前只剩石基。

  御影堂在金堂、讲堂等唐招提寺主要伽蓝的北部,堂内安奉鉴真和尚像(高80.1厘米,日本国宝)。鉴真像与金堂内的卢舍那佛像一样,均采用“脱胎干漆”法。该像结跏趺坐,神态安详,双目紧闭,坐姿端庄,栩栩如生。他那坚强的意志和精湛的学风,使人油然而生无穷的敬意和亲切之感。据说鉴真弟子忍基梦见讲堂横梁断裂,即预知和尚即将示寂。为使和尚尊姿永传后世,鉴真的弟子们于公元763年春天塑造成这座鉴真和尚像。它是日本最古老、水平最高的肖像雕刻,是1200余年来唐招提寺的精神象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堂内四周挂有日本着名画家东山魁夷的风景壁画,共分二期完成。1975年完成的第一期作品取名《山云》和《涛声》,皆以日本的山和海为题材。虽然鉴真和尚已双目失明,但他仍能听到日本山峦的风声及大海的涛声,并以山和海来象征他的道风高尚、慈爱深重。第二批作品《扬州薰风》、《黄山晓云》、《桂林月宵》完成于昭和五十五年(1980),描绘的都是中国的名山胜景,表达了鉴真虽然身在异国,但仍念念不忘祖国风光的思乡之情。鉴真和尚像不知曾感动了多少人。1688年,日本着名俳句(1)诗人松尾芭蕉在参访唐招提寺、拜谒鉴真和尚像时,为异国盲圣坐像的神态所感动,留下千古绝唱:“新绿滴翠,何当拭去尊师泪。”柔和与刚强兼备的鉴真也感动了法国文化部长。1977年4月,鉴真和尚像…

《日本律宗名刹——唐招提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