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陀自省的啓示(董良)

  佛陀自省的啓示

  董良

  教叢林的規矩,每月的月初和月半都要誦戒。在誦戒之時,每一位比丘僧都要自我檢查,半個月中自己有沒有違犯戒律的言行。半月誦戒的製度是佛陀製定的。佛陀不只要求僧衆要經常自省戒行是否清淨,而且他自己率先垂範,嚴格自律,並讓大衆來監督其戒行是否清淨。

  關于佛陀的自省,在《佛說受新歲經》中有記載。這部經是佛陀在七月十五日結夏安居圓滿時,招集大衆所講說的。當時佛陀在舍衛國東苑鹿母園中,與比丘弟子500人一起行夏日安居,3個月期限即將圓滿。佛陀先于露地敷坐,讓阿難擊揵槌聚衆,准備于此日爲大衆受新歲(即結夏,參與者法臘增加一年)。阿難遂問佛陀,如何是受歲?佛陀告訴說:“受歲就是使身口意所作叁業清淨。在受歲時,兩個比丘爲一對,相互自陳所做的短處,各自稱名自谘,令所做不淨之業還複清淨。對此,佛陀也不例外。”佛陀告訴阿難,此受歲法並非自己首創,叁世諸佛皆通行此法,唯聲聞、緣覺二乘道所無。

  于是,阿難愉快地手執揵槌,擊鼓集衆,並說偈告大衆雲:

  降伏魔力怨,除結無有余。

  露地擊揵槌,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盡當速集此。

  阿難擊鼓聚衆後,按佛陀吩咐,隨衆次第而坐。佛陀要求大家敷設草座圍坐于四周,對衆比丘說:“我現在准備受新歲,首先請大家來檢查一下我有沒有過錯?有沒有犯身口意叁業之罪?”佛陀說完,衆比丘皆默然,無人作答。于是佛陀又將此話重複了3次:“我現在准備受新歲,請大家來檢查一下我有沒有過錯?有沒有對不起大家的地方?”

  這時,大弟子舍利弗從座位上直起身,面向佛陀長跪叉手,對佛陀說:“我等比丘衆觀察如來,沒有身口意方面的過錯。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世尊對過去沒有度化的衆生已經度化,沒有解脫的衆生已使解脫,沒有涅槃的已經使入涅槃,沒有救護的已經爲作救護,還爲盲人作眼目,爲病人作醫王。世尊!您是叁界獨尊,沒有人能比得上,是最尊最上!您使未發道心者發起了道心,使沒有悟道者得以悟道,未聞佛法者得聞佛法,爲迷路者指明徑路,導以正法。因爲這種種因緣,如來對衆人沒有對不起的地方,也沒有身口意方面的過錯。”

  舍利弗的回答,得到在場僧衆公認。舍利弗隨後也向世尊自省,請求檢驗自己是否有過錯于如來及比丘僧。佛陀告訴舍利弗,他沒有身口意所作非行。

  佛陀作爲戒律的製定者,並沒有只用戒律來要求別人,而將自己淩駕于戒律之上,相反,佛陀帶頭遵守戒律,每在誦戒之時,都會首先作自省,讓大衆來對其戒行進行評說。佛陀真可以稱爲持戒自省的典範,爲當時及後世僧團起到了標杆帶頭作用!

  佛陀的自省精神影響了佛門曆代祖師大德。古往今來的很多高僧都是以自省精神來處世待人的,如東晉高僧道安大師與其弟子法遇法師間的嚴格護律事迹就是範本。

  法遇法師年少好學,但任性健談倨傲。因深慕道安大師,追隨出家之後,潛心學習教理,常常有獨到見解,並改變了驕傲氣盛的習氣,對人謙恭有禮,深得道安大師的器重。義陽太守阮保聞風,仰慕其高德,特修書一封與法遇法師結爲好友。後來襄陽發生戰亂,法遇法師辭別師父,避難東下,住持江陵長沙寺。在此講經弘法,跟隨他學習的弟子有400多人。

  有一天,一位僧人因爲偷著飲酒,耽誤了晚課燒香。按照常住規約應當予以遷單,但法遇法師一時慈悲心起,只作了處罰,並未將該僧遷單擯出。不久,道安大師知道了這件事,便用竹筒裝一支荊杖,親自緘封題字,寄給法遇法師。法遇開封看到荊杖,便知是因爲自己對僧人喝酒一事處理不當,讓師父費心,爲此深感慚愧!法遇法師遂命維那師集合大衆,把竹筒置于佛前,上香後向竹筒致敬,然後取出荊杖交給維那師,自己伏在地上,受打叁下,以示對自己的懲罰,同時向大衆忏悔自責,以至淚流滿面。當時在場的僧衆,包括附近的僧俗人等,聽說此事後都贊歎不已,受激勵者不計其數。寺中僧衆經過這件事之後,大家都精進用功,再未發生過類似犯戒之事。法遇法師事後還給師兄慧遠大師寫信表示忏悔:“吾人微暗短,不能率衆;和上雖隔在異域,猶遠垂憂念。吾罪深矣!”

  弘一大師是現代律宗祖師,持戒十分謹嚴,常說戒律是用來律己,而非要求別人的。對此,倓虛法師在《影塵回憶錄》中有記述:“他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爲要。口裏不臧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就是他的學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錯了事他也不說。如果有犯戒做錯,或不對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飯。不吃飯並不是存心給人嘔氣,而是在替那做錯的人忏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學生和跟他常在一塊的人,知道他的脾氣,每逢在他不吃飯時,就知道有做錯的事或說錯的話,趕緊想法改正。一次兩次,一天兩天,幾時等你把錯改正過來之後,他才吃飯;末了你的錯處,讓你自己去說,他一句也不開口。平素他和人常說:戒律是拿來“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有些人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這就失去戒律的意義了。”

  在弘一大師身上可以看到,戒律不僅是一種規約,更是一種教育方法。因爲他的律己,使弟子們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唯恐違犯戒律,引起師父律己絕食。其中體現出的風範是,師父嚴格自律,以此促使弟子主動自省!這是一種非常科學、如法,充滿慈悲關切的教育方法,值得教門內外從事育人工作的人士借鑒。

  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曰:“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蓮宗十叁祖印光大師常勸四衆弟子:“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這警示我們,學佛之人平時應當多多自省,常看自己的短處,少見他人的不足,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行,與道相近,修行才會有所成就。

  自省是古人進德修身的一種方式,不僅在佛門中被廣爲提倡,亦多爲古聖先賢所采用、效法。如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說,我們見到道德情操高尚的賢者,應當以他們爲榜樣,向他們看齊;見到那些品行不端、爲非作歹的小人,應當反省自己有沒有那些毛病,避免犯類似的錯誤。孔子的弟子曾參也說:“吾日叁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爲人是否真誠,與朋友相交是否守信用,學習是否認真等等。他正是以自己所具有的誠實守信、反躬自省的品行,贏得了儒家及世人的崇敬,成爲孔子門下最爲得意、最有成就的弟子,被後人尊稱爲“曾子”。

  在人心不古的現代社會,人們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古人有很大的不同。一事當前,很多人都先替自己打算,做出很多損人利己的事情,而絲毫不知內省自責。如果我們在爲人處世時,都能像佛陀和曆代祖師、古聖賢達那樣,遇事首先自省,“以責人之心責己,以寬己之心寬人”,就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與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我們所處的世界也將變成人間樂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