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非常的高興,大家來到西方寺,念七日的佛號,成就這個佛七法會。今天是第一天,看見大家都非常精進的念佛,我心裏非常的贊歎!古人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而在淨土的念佛法門裏是怎麼說的呢?它說:「一句佛號一塊金,多念結成淨土因。」一句佛號,就好比一塊金,如果多念的話,就會結成往生淨土因。

  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基本上有四種念佛方法,即1.觀想念佛、2.觀相念佛、3.實相念佛、4.持名念佛。那麼今天我們所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通過持名念佛,來消除我們的妄想、雜念,所以只要我們肯用功、肯多念,自然功夫就會純熟;純熟了就能消除障礙,與佛相應。所以我們現在念佛都是在彩排呀,到甚麼時候用呢?到臨命終時,就絕對能夠受用。

  因爲佛教講求的就是「因果」二字,有因才有果。好像我們每一個人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我們一念佛,那麼蓮花就會開,我們不念呀,那邊怎麼樣呀?蓮花就會枯萎,就會慢慢地凋謝。所以我們要多念,因爲一切都會有因果回應;沒有因,就不會有結果,這是必然的道理。正如《梁皇寶忏》的忏文引《佛說地獄救苦經》所說:「爲人豪貴,國王、長者;從前世禮事叁寶中來。爲人大富,從前世布施中來。爲人長壽,從前世持戒中來。爲人端正,從前世忍辱中來。爲人勤修,從精進中來。爲人才明遠達,從前世智慧中來。爲人音聲清澈,從前世贊誦叁寶中來。爲人潔淨,無有疾病;從前世慈悲心中來。爲人長大姝好,前世恭敬叁寶故。」

  一個人之所以出生豪門,貴爲國王長者,是從哪裏來呢?從前世禮事叁寶而來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身爲豪貴,卻造了很多的惡業,而且又不禮事叁寶,你將來還能不能豪貴呢?當然是不能夠了。

  第二種是身爲大富之人,非常的富裕,所謂富甲一方,他從哪裏來呀?從布施中來。如果你不肯布施,將來能不能富貴呀?也是不能夠的。

  第叁種是長壽之人,這個長壽從哪裏來呀?從持戒中來。一個人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爲他,飲食也好,行爲也好,身、口、意都好;如果不懂得節製的話,那能不能長壽呢?當然是不能長壽予。所以這個長壽,是從持戒中來。

  第四種是相貌端正的人,這相貌非常的端正,是從哪裏來呀?從忍辱中來。因爲忍辱令人心胸擴大;試想,如果他心胸狹窄,人家說他一句,他心裏面滿是煩惱,那他的面容就不會好看,所謂相由心生。所以我們心量要大,這個端正的相貌,就是從忍辱中來的。

  第五種是勤修的人,是從哪裏來呀?從精進中來。一個勤修的人,是沒有懈怠的,就好像大家很多人,西方寺每一次的法會他都來參加,他沒有懈怠,這是從哪裏來的呢?從精進中來。比如說,大家原本要來參加法會,但是想一想,西方寺這麼遠而且還要轉車,不如不去了。可是這個精進的心一發,還是去了。所以說,爲人勤修,沒有懈怠,都是從精進中來的。

  第六種是才明遠達的人;才明遠達就能通情達理,這個通情達理從哪裏來呀?從智慧中來。我們西方寺方丈室有一副對聯是這樣說的:「處世豈徒有仙意,爲人不可無世情。」意思是說,我們處世不能好像神仙一樣輕飄飄的,必須腳踏實地;而我們做人則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人也做不好,事也做不來。所以我們必須懂得人情世故,通情達理。怎麼樣呀?這就必須靠智慧。所以今天大家能夠來念佛,這個就是智慧;如果少一點智慧,大家也不能堅持呀。

  第七種是聲音清澈的人,就是說,人家喜歡聽他的聲音;好像我們的維那法師,他一領唱,大家就心生歡喜。所謂猶如破車之聲,聲音非常美妙悅耳。怎麼樣呀?他這個嗓音這麼的好,是從哪裏來呀?是從歌詠贊歎叁寶中來的。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贊歎叁寶,好像我們用許多的贊子來贊,佛經裏有很多贊子,如《彌陀贊》也好,《藥師贊》也好,我們贊歎佛陀,贊歎諸佛;時間久了,我們的聲音,自然就會清澈。所以我們經常說:小聲成小佛,大聲成大佛,不出聲就不成佛;不但不成佛,而且音聲沒辦法開,所以要開音聲,那就要贊歎叁寶。歌詠贊歎,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當然,我們不但要贊歎叁寶,而且蓮友彼此之間也要贊歎。我們都知道,阿彌陀佛成佛之時,釋迦佛贊歎,六方諸佛也一同贊歎;而你們一念佛啊,我就來贊歎;可見贊歎是不可缺少的,贊歎就是鼓勵;得到贊歎,我們的信心就生起來了,所以說,贊歎非常的重要。

  第八種是潔淨而又沒有疾病的人,就是一個人長得白白淨淨,儀容整潔,而且一點疾病也沒有。從哪裏來呀?從慈悲心來,從慈行中來。一般來說,我們的疾病是從哪裏來呀?從憂郁中來,從飲食不健康中來,從困惱中來。因爲這個人一憂郁就會出問題,憂郁就是不開心;常常不開心,時間久了,就會生病。如果加上飲食不正常,就更加容易生病了;我經常跟大家講笑話說,現在的人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飲料怕色素。怎麼樣呢?就是說飲食不健康。另外,還加上過勞的話,那麼就身也不安,心也不安。怎可能會沒有病?那一定會有病了。所以,有慈悲心最重要,這個慈悲心一起,身心柔軟,那麼什麼病都沒有了。而甚麼是「慈」?甚麼是「悲」呢?大家都知道,「慈」予人以樂;「悲」能拔人之苦,是故慈悲具有無量的功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身爲佛弟子,我們要處處同情別人、憐憫別人,爲別人著想,就好像釋迦佛一樣,好像阿彌陀佛一樣,好像藥師佛一樣,好像觀音菩薩一樣,能夠尋聲救苦,普利衆生。當我們內心非常慈悲的時候,身體會不會有病呀?絕對不會有病的。

  以前一個老法師說過,他說一個人爲甚麼會有病呀?就是因爲內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會生病。所以,如果我們不想生病,內心就必須清淨。心清淨了,身自然也就清淨。身心潔淨,自然就沒有病了。

  所以,當我們身體生病的時候,其實就表示我們慈心不夠,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對一切的人、事、物都慈悲,而且還加上放生、茹素、念佛,如果這樣都不長壽的話,誰會長壽?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追求的不是世間的一般長壽,而是和阿彌陀佛一模一樣的無量壽,所以我們要發心、發願,求生西方淨土,將來就會得到無量壽。與此同時,還要發願不舍衆生,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修學圓滿以後,再從極樂世界回入娑婆,去救度、幫助未得解脫的衆生,這樣,我們的慈心越大,壽命就會越長。所以說,人要沒有病,就是從慈心中修來。可見這個慈悲心,實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八種是長大姝好的人,所謂「長大株好」,就是說長得又高、又大、又壯,這個面目眼神,看起來都很自然,男的就是英俊潇灑;女的即使不能說是蔽月羞花,也是非常的討人喜歡。那爲甚麼會有這樣的相貌呢?經裏說了,是從前世恭敬叁寶而來。當然了,還要見人恭敬,對人有禮貌,將來就會得到身體長大姝好的果報。

  但是我們現在的人是怎麼樣呀?往往是得罪人多,稱呼人少。雖然說我們中國是禮義之邦,可是我們很多人的禮貌還是很不夠的,所以我們學佛以後,就要多點恭敬;要知道,我們恭敬叁寶,有福德;恭敬大善知識,有福德;恭敬父母師長,也有福德。可是我們卻做不到恭敬,因爲要做到真正的恭敬,必須要內心謙下。我們一般人都是怎麼樣呀?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貢高我慢,沒有謙下的想法;由于內心不能謙下,所以就不能外行于禮,自然就會越來越孤獨,所以我們爲人處必須要多點恭敬心,所謂「叁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有了恭敬心,學東西,看東西,自然就會多。爲甚麼呢?因爲我們知道謙卑啊!一切都是謙卑中來;謙卑就能虛心向人請教、向人學習,所以我們常常說,謙虛能使人進步,這真的是一點也沒有錯。

  所以我們大家都是佛弟子,首先要有謙卑的心,有了謙卑的心,自然而然的,就會恭敬別人;對別人恭敬,自然而然,就會怎麼樣呀?不但相貌莊嚴,而且精神飽滿,而且成爲來世好報的善因。所以前面已經說了,一切一切,不會無因造果,不會沒有因,就造了果,是絕對不會的。

  那當然了,我們現在很多的以前的事,都不知道。因爲我們沒有宿命通,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就有了,那個時候就自然會六通具足: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盡通,種種的神通都有。很多的東西,一切的因果,也就會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們沒辦法知道前生的事,因爲我們有隔陰之迷,因爲我們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種種的煩惱,這個經教裏面說的非常的清楚。而當我們去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存不存在這個問題呢?就完全沒有了。而且其實我們已經到了羅漢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所以不要少看持名念佛的功德,實在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議。

  依佛教來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說起來這個無明,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過相信大家都很熟識《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經文,講述了完整的因緣關系,把人的生命全過程分爲十二個階段;簡稱爲「十二因緣」。經文中的「無明」是第一緣,「老死」是第十二緣,中間省略了十個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愛緣、取緣、有緣、生緣。

  什麼是無明呢?無明就是迷惑和不覺悟,包括了貪、瞋、癡種種的煩惱。有了這樣的煩惱會怎麼樣呢?我們就會開始「行」。那甚麼是行呢?就是由無明産生的行爲,因而進入生命流轉的行列。

  剛才說了,由無明到行是生命流轉的第一步;所以從程序上來說,「無明」接著就是「行」,然後就是「識」。甚麼是識呢?就好像一個錄象機,把生命流轉的過程,記錄下來;記錄些甚麼呢?就是把我們的身業、語業、意業,所留下來的影響,…

《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