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包括以往的善惡訊息等,全部都把它記憶錄下來,儲存下來。

  識之後就是名色;名色就是受、想、行、識這五蘊的化合。但爲甚麼會有受、想、行、識呢?就是因爲我們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從我們的眼睛開始,眼觀妙色,就成爲眼識。鼻嗅好香,就成爲鼻識;耳慕好音,就成爲耳識。舌貪嘗味,這個舌頭,貪吃好食的食物,就成爲了舌識;身貪細滑,我們的身體貪求細滑的感覺,于是就成爲了身識。就是因爲我們有所貪愛,就有種種的感受,所以這「五根」亦稱之爲「五蘊」。但是我們把它當作是有,所以,這受、想、行、識,亦可以說是我們內在的精神感受。

  接下來就是「六入」,這個六入,就是我們的六根,亦即我們剛才所說的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一個「意」;這個意識的生起,亦離不開貪愛。

  再下來就是「觸」,這個「觸」就是指我們離開母體以後,與外界接觸所産生的一種反應。接著就是「受」;「受」是指五蘊和六根的活動,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從不懂事到逐漸懂事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就是「愛」。正如《維摩經》所說:「從癡有愛,是我病生。」這個愛,就是有了分別的心,有了貪愛和喜歡、不喜歡的心。就是說,喜歡的,我就想擁有、占有。不喜歡的,我就想舍棄、想遠離;這個就是我們的愛,也就是貪著的心。

  當我們有了愛,自然就會「取」,這個取就是欲望、追求索取。自己想擁有的,就不斷的去索取、去追求。

  有了索取、追求的欲望,就會想方設法去占有;所以接下來就是「有」;「有」即指擁有和占有;這個占有就是自己不想跟別人分享,而其中包括了善和不善的行爲。

  再接著就是「生」,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是由各種「業行」和「因緣」所決定的。

  而最後怎麼樣呀?就是「老死」;因爲有生必有死,我們這個身體,本來是四大(地、水、火、風)所組成,但是因爲無明的關系,就入了胎;然後就出生,然後就經曆到老、病、死一連串流轉、循環的過程。由此可見,無明是其中關鍵所在,因爲無明,我們才會入胎,如果沒有無明,我們就不會入胎。不入胎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病、死;就是有生才會有死,那麼佛教所追求的是甚麼呢?就是「無生」,既然沒有生,也就沒有死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判斷無明的一個標准,他沒生了,他就沒有死。

  因此,當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會求生西方淨土,我們所求的是「長生」;「長生」即是「無量壽無量光」,但那裏沒有生,由于沒有生,自然就沒有死,也就沒有六道輪回,所以這就是生命流轉,這樣過程的終止。

  所以今天我們修行念佛,目的就是爲了了因了果,不讓這個生死流轉的十二因緣,繼續再循環,不要再重複入胎,投生以後,重複各種行爲直至老死。

  而老死之後,又因爲我們報恩、報怨的業力,反反複覆的再投胎轉世,重複整個生命流轉的過程,在十二因緣的羅網中,永遠無法出離。這就是「順十二因緣」。

  因此,我們欲想脫離六道輪回,就必須了解這個十二因緣。我們都知道,辟支佛就是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的,而釋迦佛得道之時,也是透徹了悟這十二因緣的道理。也就是說,從辟支佛的境界,到羅漢的境界,到菩薩的境界,乃至于成佛,這就是「逆十二因緣」的過程。

  而這十二因緣又可分爲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好像我們今天能夠得到這寶貴的人身,就是因爲我們前世持守五戒的因緣,這樣的人身,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正報」。那甚麼是「依報」呢?依報就是我們所處的環境,即江河大地。所以如果你修得不好,再轉世時去了埃塞俄比亞,那裏正報跟依報都不好,那就很苦了。

  我們香港已經很幸福了,人人都是正報和依報非常好。那當然了,佛教所注重的是因果觀念,透過這個觀念,我們可以將有限變成無限,就是說,我現在很好,這就因爲我過去世的努力,或前半生的努力;如果我們希望將來更好,那我們就更加要好好的修。可是,如果我現在不好,那就是因爲我們過去的因緣或前半生做得不夠好,這就給我一個改過遷善的機會,將來我還是會好的,所以我們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那麼我們就沒有太多的抱怨,否則的話,我們就會抱怨多多,覺得社會爲甚麼對自己如此的不公平。

  好像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的人,抱怨很少,覺得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呀,去創業也好、去致富也好,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去獲得的,他們很少抱怨。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動不動就抱怨,覺得這個社會好像欠他們很多。他們總是抱怨,總是覺得不公平,這種不平衡的心態,這都是共業所感;其實在因果法前面,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就看我們自己努不努力,如果我們肯努力,自然就會有收獲,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我們今天好好念佛,將來這個果就會成就。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說的就是生命流轉的過程,其中包含著過去的,現在和未來的因緣。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過程後,就必須要有智慧去改變它。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實就是改變命運法,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地了解十二因緣,如果不了解的話,就不知道這個生命的改變,應該從那裏著手,但是當我們了解以後,就知道應該是從無明著手,從當下著手。前面已經解釋過,因爲一念無明而開始了整個十二因緣的過程。如果無明滅了,自然就一切都滅了;所以我們今天念佛,目的也是把一切的妄執都消滅了,我們要了世間的緣,我們每一句佛號都能結集成爲淨土的因,這樣的話,自然將來就有往生淨土的緣。所以,原來十二因緣與我們念佛很有直接的關系,因爲佛教最重視的就是因果。

  佛陀曾教導我們說:「生活本是無情網,認清路線路好行。」我們的生活,每一天都有種種無情的壓逼,就好像網一樣,把我們給籠罩住,無法跳脫出來;但是佛陀慈悲,爲我們開示淨土法門,指引出一條明確的路線,讓我們依循前行,如此就不會迷失方向。念佛的法門,確實是一個了生脫死的法門。好像剛才說的十二因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和受緣,就是我們現在的果。愛緣、取緣、有緣是是現在的因。而生緣和老死緣,就是未來的果。

  現在,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十二因緣的關系,那我們應該「愛」什麼、「取」什麼呢?我們應該愛念佛,常與阿彌陀佛結緣;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願生安養淨土。

  這樣的話,我們自然就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相應,那裏是我們的歸宿;確認了這個歸宿以後,自然就會有回家了、回家了的感覺。所以,現在我們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日回家。爲甚麼要趕快回家?因爲我們都有和佛一樣的如來藏自性心?佛不是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曾經說過嗎?他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只要我們沒有妄想、沒有執著,只有佛號,那麼自然而然。如來藏的清淨心就會顯現。因此,我們現在就要把握機會好好念佛,儲資糧,行六度、叁福、四攝,並廣修種種善行,這樣的話,我們將來就必定會有所成就。好了,今天的時間又到了。謝謝大家。

  (完)

  

《一句佛號一塊金——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