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包括以往的善恶讯息等,全部都把它记忆录下来,储存下来。

  识之后就是名色;名色就是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化合。但为甚么会有受、想、行、识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眼、耳、鼻、舌、身五根,从我们的眼睛开始,眼观妙色,就成为眼识。鼻嗅好香,就成为鼻识;耳慕好音,就成为耳识。舌贪尝味,这个舌头,贪吃好食的食物,就成为了舌识;身贪细滑,我们的身体贪求细滑的感觉,于是就成为了身识。就是因为我们有所贪爱,就有种种的感受,所以这「五根」亦称之为「五蕴」。但是我们把它当作是有,所以,这受、想、行、识,亦可以说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感受。

  接下来就是「六入」,这个六入,就是我们的六根,亦即我们刚才所说的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一个「意」;这个意识的生起,亦离不开贪爱。

  再下来就是「触」,这个「触」就是指我们离开母体以后,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一种反应。接着就是「受」;「受」是指五蕴和六根的活动,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从不懂事到逐渐懂事的一个过程。

  接下来就是「爱」。正如《维摩经》所说:「从痴有爱,是我病生。」这个爱,就是有了分别的心,有了贪爱和喜欢、不喜欢的心。就是说,喜欢的,我就想拥有、占有。不喜欢的,我就想舍弃、想远离;这个就是我们的爱,也就是贪着的心。

  当我们有了爱,自然就会「取」,这个取就是欲望、追求索取。自己想拥有的,就不断的去索取、去追求。

  有了索取、追求的欲望,就会想方设法去占有;所以接下来就是「有」;「有」即指拥有和占有;这个占有就是自己不想跟别人分享,而其中包括了善和不善的行为。

  再接着就是「生」,生指的是生生不息,是由各种「业行」和「因缘」所决定的。

  而最后怎么样呀?就是「老死」;因为有生必有死,我们这个身体,本来是四大(地、水、火、风)所组成,但是因为无明的关系,就入了胎;然后就出生,然后就经历到老、病、死一连串流转、循环的过程。由此可见,无明是其中关键所在,因为无明,我们才会入胎,如果没有无明,我们就不会入胎。不入胎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病、死;就是有生才会有死,那么佛教所追求的是甚么呢?就是「无生」,既然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了。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判断无明的一个标准,他没生了,他就没有死。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会求生西方净土,我们所求的是「长生」;「长生」即是「无量寿无量光」,但那里没有生,由于没有生,自然就没有死,也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这就是生命流转,这样过程的终止。

  所以今天我们修行念佛,目的就是为了了因了果,不让这个生死流转的十二因缘,继续再循环,不要再重复入胎,投生以后,重复各种行为直至老死。

  而老死之后,又因为我们报恩、报怨的业力,反反复覆的再投胎转世,重复整个生命流转的过程,在十二因缘的罗网中,永远无法出离。这就是「顺十二因缘」。

  因此,我们欲想脱离六道轮回,就必须了解这个十二因缘。我们都知道,辟支佛就是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的,而释迦佛得道之时,也是透彻了悟这十二因缘的道理。也就是说,从辟支佛的境界,到罗汉的境界,到菩萨的境界,乃至于成佛,这就是「逆十二因缘」的过程。

  而这十二因缘又可分为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好像我们今天能够得到这宝贵的人身,就是因为我们前世持守五戒的因缘,这样的人身,这个身体就是我们的「正报」。那甚么是「依报」呢?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即江河大地。所以如果你修得不好,再转世时去了埃塞俄比亚,那里正报跟依报都不好,那就很苦了。

  我们香港已经很幸福了,人人都是正报和依报非常好。那当然了,佛教所注重的是因果观念,透过这个观念,我们可以将有限变成无限,就是说,我现在很好,这就因为我过去世的努力,或前半生的努力;如果我们希望将来更好,那我们就更加要好好的修。可是,如果我现在不好,那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因缘或前半生做得不够好,这就给我一个改过迁善的机会,将来我还是会好的,所以我们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因果观念,那么我们就没有太多的抱怨,否则的话,我们就会抱怨多多,觉得社会为甚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

  好像在六、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的时候,当时的人,抱怨很少,觉得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呀,去创业也好、去致富也好,一切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去获得的,他们很少抱怨。可是到了今天,很多人动不动就抱怨,觉得这个社会好像欠他们很多。他们总是抱怨,总是觉得不公平,这种不平衡的心态,这都是共业所感;其实在因果法前面,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就看我们自己努不努力,如果我们肯努力,自然就会有收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今天好好念佛,将来这个果就会成就。

  所以这个十二因缘,说的就是生命流转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过去的,现在和未来的因缘。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过程后,就必须要有智慧去改变它。所以佛教的修行方法,其实就是改变命运法,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地了解十二因缘,如果不了解的话,就不知道这个生命的改变,应该从那里着手,但是当我们了解以后,就知道应该是从无明着手,从当下着手。前面已经解释过,因为一念无明而开始了整个十二因缘的过程。如果无明灭了,自然就一切都灭了;所以我们今天念佛,目的也是把一切的妄执都消灭了,我们要了世间的缘,我们每一句佛号都能结集成为净土的因,这样的话,自然将来就有往生净土的缘。所以,原来十二因缘与我们念佛很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佛教最重视的就是因果。

  佛陀曾教导我们说:「生活本是无情网,认清路线路好行。」我们的生活,每一天都有种种无情的压逼,就好像网一样,把我们给笼罩住,无法跳脱出来;但是佛陀慈悲,为我们开示净土法门,指引出一条明确的路线,让我们依循前行,如此就不会迷失方向。念佛的法门,确实是一个了生脱死的法门。好像刚才说的十二因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和受缘,就是我们现在的果。爱缘、取缘、有缘是是现在的因。而生缘和老死缘,就是未来的果。

  现在,既然我们已经明白了十二因缘的关系,那我们应该「爱」什么、「取」什么呢?我们应该爱念佛,常与阿弥陀佛结缘;求取西方极乐世界,愿生安养净土。

  这样的话,我们自然就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相应,那里是我们的归宿;确认了这个归宿以后,自然就会有回家了、回家了的感觉。所以,现在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日回家。为甚么要赶快回家?因为我们都有和佛一样的如来藏自性心?佛不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时曾经说过吗?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所以,只要我们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只有佛号,那么自然而然。如来藏的清净心就会显现。因此,我们现在就要把握机会好好念佛,储资粮,行六度、三福、四摄,并广修种种善行,这样的话,我们将来就必定会有所成就。好了,今天的时间又到了。谢谢大家。

  (完)

  

《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