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非常的高兴,大家来到西方寺,念七日的佛号,成就这个佛七法會。今天是第一天,看见大家都非常精进的念佛,我心里非常的赞叹!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在净土的念佛法门里是怎么说的呢?它说:「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一句佛号,就好比一块金,如果多念的话,就会结成往生净土因。

  我们都知道净土法门,基本上有四种念佛方法,即1.观想念佛、2.观相念佛、3.实相念佛、4.持名念佛。那么今天我们所修的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通过持名念佛,来消除我们的妄想、杂念,所以只要我们肯用功、肯多念,自然功夫就会纯熟;纯熟了就能消除障碍,与佛相应。所以我们现在念佛都是在彩排呀,到甚么时候用呢?到临命终时,就绝对能夠受用。

  因为佛教讲求的就是「因果」二字,有因才有果。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我们一念佛,那么莲花就会开,我们不念呀,那边怎么样呀?莲花就会枯萎,就会慢慢地凋谢。所以我们要多念,因为一切都会有因果回应;没有因,就不会有结果,这是必然的道理。正如《梁皇宝忏》的忏文引《佛说地狱救苦经》所说:「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前世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从前世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前世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前世忍辱中来。为人勤修,从精进中来。为人才明远达,从前世智慧中来。为人音声清澈,从前世赞诵三宝中来。为人洁净,无有疾病;从前世慈悲心中来。为人长大姝好,前世恭敬三宝故。」

  一个人之所以出生豪门,贵为国王长者,是从哪里来呢?从前世礼事三宝而来的。但是如果你今天身为豪贵,却造了很多的恶业,而且又不礼事三宝,你将来还能不能豪贵呢?当然是不能够了。

  第二种是身为大富之人,非常的富裕,所谓富甲一方,他从哪里来呀?从布施中来。如果你不肯布施,将来能不能富贵呀?也是不能够的。

  第三种是长寿之人,这个长寿从哪里来呀?从持戒中来。一个人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他,饮食也好,行为也好,身、口、意都好;如果不懂得节制的话,那能不能长寿呢?当然是不能长寿予。所以这个长寿,是从持戒中来。

  第四种是相貌端正的人,這相貌非常的端正,是从哪里来呀?从忍辱中来。因为忍辱令人心胸扩大;试想,如果他心胸狭窄,人家说他一句,他心里面满是烦恼,那他的面容就不会好看,所谓相由心生。所以我们心量要大,这个端正的相貌,就是从忍辱中来的。

  第五种是勤修的人,是从哪里来呀?从精进中来。一个勤修的人,是没有懈怠的,就好像大家很多人,西方寺每一次的法会他都来参加,他没有懈怠,这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精进中来。比如說,大家原本要来参加法会,但是想一想,西方寺这么远而且还要转车,不如不去了。可是这个精进的心一发,还是去了。所以说,为人勤修,没有懈怠,都是从精进中来的。

  第六种是才明远达的人;才明远达就能通情达理,这个通情达理从哪里来呀?从智慧中来。我们西方寺方丈室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说的:「处世岂徒有仙意,为人不可无世情。」意思是说,我们处世不能好像神仙一样轻飘飘的,必须脚踏实地;而我们做人则不可不懂得人情世故;就是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人也做不好,事也做不来。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人情世故,通情达理。怎么样呀?这就必须靠智慧。所以今天大家能够来念佛,这个就是智慧;如果少一点智慧,大家也不能坚持呀。

  第七种是声音清澈的人,就是说,人家喜欢听他的声音;好像我们的维那法师,他一领唱,大家就心生欢喜。所谓犹如破车之声,聲音非常美妙悅耳。怎么样呀?他这个嗓音这么的好,是从哪里来呀?是从歌咏赞叹三宝中来的。所以我们应该经常赞叹三宝,好像我们用許多的赞子來赞,佛经里有很多赞子,如《弥陀赞》也好,《药师赞》也好,我们赞叹佛陀,赞叹诸佛;时间久了,我们的声音,自然就会清澈。所以我们经常说:小声成小佛,大声成大佛,不出声就不成佛;不但不成佛,而且音声没办法开,所以要开音声,那就要赞叹三宝。歌咏赞叹,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当然,我们不但要赞叹三宝,而且莲友彼此之间也要赞叹。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成佛之时,释迦佛赞叹,六方诸佛也一同赞叹;而你们一念佛啊,我就来赞叹;可见赞叹是不可缺少的,赞叹就是鼓励;得到赞叹,我们的信心就生起来了,所以说,赞叹非常的重要。

  第八种是洁净而又没有疾病的人,就是一个人长得白白净净,仪容整洁,而且一点疾病也没有。从哪里来呀?从慈悲心来,从慈行中来。一般来说,我们的疾病是从哪里来呀?从忧郁中来,从饮食不健康中来,从困恼中来。因为这个人一忧郁就会出问题,忧郁就是不开心;常常不开心,时间久了,就会生病。如果加上饮食不正常,就更加容易生病了;我经常跟大家讲笑话说,现在的人吃肉怕激素,吃菜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怎么样呢?就是说饮食不健康。另外,还加上过劳的话,那么就身也不安,心也不安。怎可能会没有病?那一定会有病了。所以,有慈悲心最重要,这个慈悲心一起,身心柔软,那么什么病都没有了。而甚么是「慈」?甚么是「悲」呢?大家都知道,「慈」予人以乐;「悲」能拔人之苦,是故慈悲具有无量的功德;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身为佛弟子,我们要处处同情别人、怜悯别人,为别人着想,就好像释迦佛一样,好像阿弥陀佛一样,好像药师佛一样,好像观音菩萨一样,能够寻声救苦,普利众生。当我们内心非常慈悲的时候,身体会不会有病呀?绝对不会有病的。

  以前一个老法师说过,他说一个人为甚么会有病呀?就是因为内心不清净;不清净就会生病。所以,如果我们不想生病,内心就必须清净。心清净了,身自然也就清净。身心洁净,自然就没有病了。

  所以,当我们身体生病的时候,其实就表示我们慈心不够,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的人、事、物都慈悲,而且还加上放生、茹素、念佛,如果这样都不长寿的话,谁会长寿?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世间的一般长寿,而是和阿弥陀佛一模一样的无量寿,所以我们要发心、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将来就会得到无量寿。与此同时,还要发愿不舍众生,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去修学圆满以后,再从极乐世界回入娑婆,去救度、帮助未得解脱的众生,这样,我们的慈心越大,寿命就会越长。所以说,人要没有病,就是从慈心中修来。可见这个慈悲心,实在非常、非常的重要。

  第八种是长大姝好的人,所谓「长大株好」,就是说长得又高、又大、又壮,这个面目眼神,看起来都很自然,男的就是英俊潇洒;女的即使不能说是蔽月羞花,也是非常的讨人喜欢。那为甚么会有这样的相貌呢?经里说了,是从前世恭敬三宝而来。当然了,还要见人恭敬,对人有礼貌,将来就会得到身体长大姝好的果报。

  但是我们现在的人是怎么样呀?往往是得罪人多,称呼人少。虽然说我们中国是礼义之邦,可是我们很多人的礼貌还是很不够的,所以我们学佛以后,就要多点恭敬;要知道,我们恭敬三宝,有福德;恭敬大善知识,有福德;恭敬父母师长,也有福德。可是我们却做不到恭敬,因为要做到真正的恭敬,必须要内心谦下。我们一般人都是怎么样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贡高我慢,没有谦下的想法;由于内心不能谦下,所以就不能外行于礼,自然就会越来越孤独,所以我们为人处必须要多点恭敬心,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有了恭敬心,学东西,看东西,自然就会多。为甚么呢?因为我们知道谦卑啊!一切都是谦卑中来;谦卑就能虚心向人请教、向人学习,所以我们常常说,谦虚能使人进步,这真的是一点也没有错。

  所以我们大家都是佛弟子,首先要有谦卑的心,有了谦卑的心,自然而然的,就会恭敬别人;对别人恭敬,自然而然,就会怎么样呀?不但相貌庄严,而且精神饱满,而且成为来世好报的善因。所以前面已经说了,一切一切,不会无因造果,不会没有因,就造了果,是绝对不会的。

  那当然了,我们现在很多的以前的事,都不知道。因为我们没有宿命通,可是到了极乐世界以后就有了,那个时候就自然会六通具足: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漏尽通,种种的神通都有。很多的东西,一切的因果,也就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们没办法知道前生的事,因为我们有隔阴之迷,因为我们有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种种的烦恼,这个经教里面说的非常的清楚。而当我们去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存不存在这个问题呢?就完全没有了。而且其实我们已经到了罗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所以不要少看持名念佛的功德,实在非常、非常的不可思议。

  依佛教来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称。说起来这个无明,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不过相信大家都很熟识《心经》,中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一段经文,讲述了完整的因缘关系,把人的生命全过程分为十二个阶段;简称为「十二因缘」。经文中的「无明」是第一缘,「老死」是第十二缘,中间省略了十个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

  什么是无明呢?无明就是迷惑和不觉悟,包括了贪、瞋、痴种种的烦恼。有了这样的烦恼会怎么样呢?我们就会开始「行」。那甚么是行呢?就是由无明产生的行为,因而进入生命流转的行列。

  刚才说了,由无明到行是生命流转的第一步;所以从程序上来说,「无明」接着就是「行」,然后就是「识」。甚么是识呢?就好像一个录象机,把生命流转的过程,记录下来;记录些甚么呢?就是把我们的身业、语业、意业,所留下来的影响,…

《一句佛号一块金——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