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中午講,人最重要的就是結緣,所以,我們今天參加佛七法會念阿彌陀佛,就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結緣;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能決定往生。當然這其中有「理」的一心不亂,和「事」的一心不亂之分;如果我們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生到哪裏呢?就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而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就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我們都知道極樂世界有四種土,就是上述的兩種土,再加上凡聖同居土和常寂光淨土。這常寂光淨土就是佛的淨土。我們要生到那裏實在比較困難,因爲我們都知道佛有四種涅槃:一是自性清淨涅槃、二是有余依涅槃,叁是無余依涅槃,四是無住處涅槃。
爲什麼會有這麼多種涅槃呢?佛本來是如去如來的,正如《金剛經》所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來、去其實只是一種示現。
第一種:自性清淨涅槃,意指一切法的實性即是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爲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聖者始能自內證之。
第二種:有余依涅槃,意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的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故稱有余依涅槃。就是說佛雖然已經成佛,但他是在人間成佛的,他的身體是在人間的。就好像我們釋迦佛在生時一樣,他示現生、老、病、死,示現和我們人一樣的壽命,活到八十歲;以這個身體來示現涅槃,這就是有余依涅槃。
第叁種:無余依涅槃,意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的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作皆辦,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爲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衆苦永寂。
第四種:無住處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現的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的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由此可見,什麼是無住處涅槃呢?就像觀音菩薩,她本來是正法明如來,早就已經成佛了,但她倒駕慈航,示現爲菩薩,她跟我們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都有大因緣;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所以,她是無住處,無所謂住處。
但是,爲什麼要講這麼多呢?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佛,看看自己將來能到達什麼境界。假如說已經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那是什麼境界呀?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不是一般人的境界,那已經是菩薩的境界了。那麼什麼是「事一心不亂」呢?就是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的煩惱都已經斷盡了。這個是什麼境界呢?這個是羅漢的境界。其實,羅漢的境界已經不簡單;但是,菩薩的境界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容不容易得呀?實在是一點都不容易。本來七天應該念到一心不亂,可是我們卻很難做到。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有種種的無明煩惱,有數不清的微細的疑惑,外界一點點的事情都會令我們起心動念。這樣的話,如何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呢?
實在是非常的困難啊!但是,困難並不等于做不到,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爲我們發的心還不夠。所以,暫時做不到沒關系,我們退而求其次,是什麼呢?就是要求能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後,自然就能夠一心不亂。
而所謂功夫成片,就是這個佛號和我們的身、心打成一片;當然,要念到這個境界,念的時候就必須要專心一意,而且要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如果夾雜了,就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了。爲什麼會夾雜呢?就是我們很容易被外境所動搖,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很容易起心動念。一動念就有了分別心,就沒辦法「製心一處」;不能製心一處的念佛效用就很低,就連功夫成片也做不到。那既然做不到,我們應該怎麼樣呢?所以,《無量壽經》就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因爲我們的菩提心還沒有真正生起來,所以我們做不到一向專念,也就是一心專念。
但是菩提心如何能發起?這就需要智慧。而「一向專念」就是一種實踐的功夫;所以如果沒有智慧,這個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而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據經上說:菩提心爲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由此可見,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古德說:「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這一念清淨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菩提心,心中自然就沒有愚癡、顛倒、妄想,這一念心就由相對的心變成絕對的心,由染汙的心變成清淨的心。
而菩提心又離不開「大悲心」,菩提心是從大悲熏修開始的。如果我們沒有大悲熏修,這個學佛的動機就會存在疑惑;若存在疑惑,發心就不誠懇。要知道淨土念佛法門裏面有所謂「叁心」,是哪「叁心」呢?也就是念佛人爲往生淨土而發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即相當于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心、欲生心」。
雖然有關叁心的解釋,各經論中均有不同的說法。但據《觀無量壽經》的說法,這叁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先決前提,如能圓發叁心即得往生彼國。此叁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到極處,從體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即是說,你用什麼心對自己,就用什麼心對別人。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對別人的作用是回向發願心。
首先第一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誠懇的心、虔誠的心。也就是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應當口念心想,如在阿彌陀佛面前,聲由口出,又從耳入,聲聲印向心田,句句都從心出。如果無法停止妄想,專心念佛,可試觀想:自己是海上一艘破船的乘客,突然遇到海難,已經掉入波濤洶湧的海水中,情危之下,萬幸地抓到一塊木板,這時就必須牢牢抱緊,絲毫不能放松,一點也不得大意,否則就會被驚濤駭浪沖走,唯有死路一條了。因此,我們念佛號之時,就要像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一樣,緊緊地抱住佛號;這樣念佛的心,也就是至誠心了。
其次是深心。深心就是堅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從念佛的應驗或從修證的經驗中所養成的。如《維摩經.佛國品》中說:「深心即是淨土。」〈菩薩品〉中亦雲:「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故。」也就是說,必須是發自心底,念念系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會時時念佛、刻刻念佛、念念念佛。這就是深心念佛。
如果懶懶散散、隨隨便便地念,有一天沒一天、一曝十寒地念,甚至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一邊昏沈掉舉,這就是淺心念佛。
我們都知道,宋初的永明延壽禅師,雖提倡禅淨雙修,卻以淨土爲最終歸趣;他每天持念阿彌陀佛聖號十萬聲,可說是「深心念佛」的最佳榜樣,試想如果不是連吃飯、工作、上廁所時,都不離佛號的話,又怎可能一日念足十萬聲呢?因此,若能深心念佛,又那會有時間、有空隙生起煩惱與妄想呢?
可知,深心即是綿密不斷的細心、即是踏實行持的定心、即是內外明徹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就是一心念佛,也就是「一向專念」了,這樣的話,不僅能通達事一心,也能相應于理一心;不僅必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同時亦可親自體驗到自性淨土或自心淨土的微妙了。
第叁是回向發願心。「回向」的第一層意思,是將念佛作爲期求往生西方的目的;希望以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回向的深一層意義,其實是發菩提心廣度衆生,就是願將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信佛學信,早生極樂,早日成就無上菩提。可見念佛回向的目的有二:1.祈求自己往生。這是自受用;2.祈願一切衆生都能往生。這就是他受用。
所以,回向發願心,其實是與發菩提心的意思相通的。因此,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的。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條件。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也沒有用真誠心對別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這就是凡夫。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沒有回向心的話,這個發願就不夠大。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發願才算是大呢?
說到這個大悲大願,我們都會想到《地藏菩薩本願經》與《佛說盂蘭盆經》;我們剛剛過了地藏誕和盂蘭節,相信大家都記得上述這兩部經的大概內容;據《盂蘭經》所載,目犍連尊者跟隨佛陀修學悟道後,證得了六神通,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于是便運用天眼通想看看自己的母親到底身在何處;不料竟看到亡母已經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皮骨相連,痛苦不堪,他就連忙拿了一缽飯送去給母親吃。可是,由于母親罪業深重的關系,飯未入口就實時化爲火炭;尊者見狀悲痛不已,馬上回來給佛陀禀報,哀求佛陀開示拯救他母親的方法。
佛陀告訴他,由于他母親所造的罪業實在太深,只憑他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救的,必須仰仗十方僧衆的力量方能化度,于是便教他于七月十四僧衆結夏圓滿之日,敬設盂蘭盆,內置百味飲食,供佛齋僧,藉此功德,他的母親自然就能得救。目連尊者聽從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結果他的母親實時得脫餓鬼之苦,而其他同道衆生亦一時俱得解脫。這個故事,最近在盂蘭佛七的時候,我都跟大家講過。目的無非讓大家知道,修行學佛其實離不開孝道,奉行孝道之人才能以至誠心禮佛敬僧,廣修供養,踐行菩薩道。
我們試想想,自己有沒有目犍連尊者這樣的孝心呢?可能很多都有一些孝心,但是遠遠不夠。而事實上,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還…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