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西方寺弥陀佛七法会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欢喜。我们中午讲,人最重要的就是结缘,所以,我们今天参加佛七法会念阿弥陀佛,就能和西方极乐世界结缘;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能决定往生。当然这其中有「理」的一心不乱,和「事」的一心不乱之分;如果我们能念到理一心不乱,可以生到哪里呢?就可以生到实报庄严土。而如果我们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我们都知道极乐世界有四种土,就是上述的两种土,再加上凡圣同居土和常寂光净土。这常寂光净土就是佛的净土。我们要生到那里实在比较困难,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有四种涅槃:一是自性清净涅槃、二是有余依涅槃,三是无余依涅槃,四是无住处涅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涅槃呢?佛本来是如去如来的,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来、去其实只是一种示现。

  第一种:自性清净涅槃,意指一切法的实性即是真如之理。一切诸法虽为客尘烦恼所覆障,然本来自性清净,具有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然如虚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又离一切相而无有分别,且言语、思虑皆泯绝,唯圣者始能自内证之。

  第二种:有余依涅槃,意谓断尽烦恼障所显现的真如之理。烦恼障虽灭,然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称有余依涅槃。就是说佛虽然已经成佛,但他是在人间成佛的,他的身体是在人间的。就好像我们释迦佛在生时一样,他示现生、老、病、死,示现和我们人一样的寿命,活到八十岁;以这个身体来示现涅槃,这就是有余依涅槃。

  第三种:无余依涅槃,意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的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作皆办,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

  第四种:无住处涅槃,谓断所知障所显现的真理。即断智之障,则得生死、涅槃无差别的深智,于二者无有欣厌,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与大智大悲相辅,穷未来际,利乐有情,然虽起悲、智二用而体性恒寂。

   由此可见,什么是无住处涅槃呢?就像观音菩萨,她本来是正法明如来,早就已经成佛了,但她倒驾慈航,示现为菩萨,她跟我们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都有大因缘;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所以,她是无住处,无所谓住处。

  但是,为什么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说,我们现在念佛,看看自己将来能到达什么境界。假如说已经念到「理一心不乱」了,那是什么境界呀?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了,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不是一般人的境界,那已经是菩萨的境界了。那么什么是「事一心不乱」呢?就是见思、尘沙、无明种种的烦恼都已经断尽了。这个是什么境界呢?这个是罗汉的境界。其实,罗汉的境界已经不简单;但是,菩萨的境界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说,这个一心不乱,容不容易得呀?实在是一点都不容易。本来七天应该念到一心不乱,可是我们却很难做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有数不清的微细的疑惑,外界一点点的事情都会令我们起心动念。这样的话,如何才能念到一心不乱呢?

  实在是非常的困难啊!但是,困难并不等于做不到,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为我们发的心还不够。所以,暂时做不到没关系,我们退而求其次,是什么呢?就是要求能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后,自然就能够一心不乱。

  而所谓功夫成片,就是这个佛号和我们的身、心打成一片;当然,要念到这个境界,念的时候就必须要专心一意,而且要做到不夹杂、不间断。如果夹杂了,就没有办法念到一心不乱了。为什么会夹杂呢?就是我们很容易被外境所动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很容易起心动念。一动念就有了分别心,就没办法「制心一处」;不能制心一处的念佛效用就很低,就连功夫成片也做不到。那既然做不到,我们应该怎么样呢?所以,《无量寿经》就教我们:「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是因为我们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生起来,所以我们做不到一向专念,也就是一心专念。

  但是菩提心如何能发起?这就需要智慧。而「一向专念」就是一种实践的功夫;所以如果没有智慧,这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而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据经上说: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菩提心,心中自然就没有愚痴、颠倒、妄想,这一念心就由相对的心变成绝对的心,由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

  而菩提心又离不开「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熏修开始的。如果我们没有大悲熏修,这个学佛的动机就会存在疑惑;若存在疑惑,发心就不诚恳。要知道净土念佛法门里面有所谓「三心」,是哪「三心」呢?也就是念佛人为往生净土而发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即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心、欲生心」。 

  虽然有关三心的解释,各经论中均有不同的说法。但据《观无量寿经》的说法,这三心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先决前提,如能圆发三心即得往生彼国。此三心,至诚心是菩提心的本体,真诚到极处,从体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即是说,你用什么心对自己,就用什么心对别人。对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对别人的作用是回向发愿心。

  首先第一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诚恳的心、虔诚的心。也就是说,我们念佛的时候,应当口念心想,如在阿弥陀佛面前,声由口出,又从耳入,声声印向心田,句句都从心出。如果无法停止妄想,专心念佛,可试观想:自己是海上一艘破船的乘客,突然遇到海难,已经掉入波涛汹涌的海水中,情危之下,万幸地抓到一块木板,这时就必须牢牢抱紧,丝毫不能放松,一点也不得大意,否则就会被惊涛骇浪冲走,唯有死路一条了。因此,我们念佛号之时,就要像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一样,紧紧地抱住佛号;这样念佛的心,也就是至诚心了。

  其次是深心。深心就是坚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从念佛的应验或从修证的经验中所养成的。如《维摩经.佛国品》中说:「深心即是净土。」〈菩萨品〉中亦云:「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也就是说,必须是发自心底,念念系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时时念佛、刻刻念佛、念念念佛。这就是深心念佛。

  如果懒懒散散、随随便便地念,有一天没一天、一曝十寒地念,甚至是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一边念佛一边昏沈掉举,这就是浅心念佛。

  我们都知道,宋初的永明延寿禅师,虽提倡禅净双修,却以净土为最终归趣;他每天持念阿弥陀佛圣号十万声,可说是「深心念佛」的最佳榜样,试想如果不是连吃饭、工作、上厕所时,都不离佛号的话,又怎可能一日念足十万声呢?因此,若能深心念佛,又那会有时间、有空隙生起烦恼与妄想呢?

  可知,深心即是绵密不断的细心、即是踏实行持的定心、即是内外明彻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就是一心念佛,也就是「一向专念」了,这样的话,不仅能通达事一心,也能相应于理一心;不仅必定能往生西方净土,同时亦可亲自体验到自性净土或自心净土的微妙了。

  

  第三是回向发愿心。「回向」的第一层意思,是将念佛作为期求往生西方的目的;希望以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回向的深一层意义,其实是发菩提心广度众生,就是愿将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令他们都能离苦得乐,都能信佛学信,早生极乐,早日成就无上菩提。可见念佛回向的目的有二:1.祈求自己往生。这是自受用;2.祈愿一切众生都能往生。这就是他受用。

  所以,回向发愿心,其实是与发菩提心的意思相通的。因此,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而没有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的。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条件。我们没有用真诚心对自己,也没有用真诚心对别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这就是凡夫。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没有回向心的话,这个发愿就不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发愿才算是大呢?

  说到这个大悲大愿,我们都会想到《地藏菩萨本愿经》与《佛说盂兰盆经》;我们刚刚过了地藏诞和盂兰节,相信大家都记得上述这两部经的大概内容;据《盂兰经》所载,目犍连尊者跟随佛陀修学悟道后,证得了六神通,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是便运用天眼通想看看自己的母亲到底身在何处;不料竟看到亡母已经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皮骨相连,痛苦不堪,他就连忙拿了一钵饭送去给母亲吃。可是,由于母亲罪业深重的关系,饭未入口就实时化为火炭;尊者见状悲痛不已,马上回来给佛陀禀报,哀求佛陀开示拯救他母亲的方法。

  佛陀告诉他,由于他母亲所造的罪业实在太深,只凭他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救的,必须仰仗十方僧众的力量方能化度,于是便教他于七月十四僧众结夏圆满之日,敬设盂兰盆,内置百味饮食,供佛斋僧,藉此功德,他的母亲自然就能得救。目连尊者听从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结果他的母亲实时得脱饿鬼之苦,而其他同道众生亦一时俱得解脱。这个故事,最近在盂兰佛七的时候,我都跟大家讲过。目的无非让大家知道,修行学佛其实离不开孝道,奉行孝道之人才能以至诚心礼佛敬僧,广修供养,践行菩萨道。

  我们试想想,自己有没有目犍连尊者这样的孝心呢?可能很多都有一些孝心,但是远远不够。而事实上,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还…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