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P2

  ..續本文上一頁算是容易,但是要把一切的衆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那就很難、很難了;不過一個學菩薩道的弟子,就必須要有這種心,如果有了這樣的心,那我們的心量才會大、才不會自私。

  說到「孝」,我們都知道,《地藏經》裏頭有兩個孝順的女兒:一個是婆羅門女,一個是光目女。她們都是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的示現,她們所呈現的就是一種至大的孝心。

  首先我們說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出生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時候,她宿福深厚,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欽敬她,可惜由于她的母親信邪,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常輕叁寶,而且做了很多不應該做的事,是故,死後去到哪裏啦?墮落到無間地獄裏去!于是婆羅門女,聽從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教示,發大心廣設香花淨品供佛、布施塔寺,藉此殊勝功德,不僅她的母親得脫地獄,就連其他無間罪人,亦同時獲得超脫。婆羅門女因此大受感動,遂發大願,願盡未來際,應爲罪苦衆生,廣設方便,令到他們都能得到解脫。

  第二個是光目女,她出在在什麼時候呀?就是在清淨蓮花目如的時候,她的母親呀也是沒做多少好事,而且老是做些壞事。當然啦,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死了之後,一樣落在地獄裏去,受無窮的痛苦。光目女得知後,悲痛異常,于是發大願說:「若得我母永離叁塗,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叁惡道,諸罪苦衆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這個願心,也就是後來發展爲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

  由此可見,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的母親都非常、非常的幸運呀──有兩個孝順的女兒給她們做種種的功德。可是,在座的各位,大家保不保證自己的兒女也像婆羅門女、光目女一樣,在你們死後,給你們廣做功德、供養叁寶、起塔修廟來超度你們呢?你們心裏頭有沒有數呀?有沒有把握呀?一般可能會說:不敢說、不肯定、也不知道。

  所以,佛教講求「自救」,其他的宗教講求的是「他救」。所謂「自救」,要靠誰呀?就是靠我們自己。因爲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是上帝信仰,它很簡單;善人就上輪回去天堂,惡人就下輪回去地獄。而我們中國人呢,民間一般的都是祖先信仰,所以很多人,他做功德、念佛,並不是爲了自,。而是爲了祈求佛力加被,子女聰明伶俐、家庭平安,將來能夠發財、行運,光大門楣!不過,這只算是功利信仰、民間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佛教信仰。

  那我們今天在座各位都不是這種民間信仰,而是真正的信佛。這個真正的信,也就是「正信」、「實信」;既然是真實的信、正確的信,那麼我們不單信佛,而且更相信自己將來也能成佛,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信自己」,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所以,每一個人將來都有機會成佛;因此,佛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只要我們肯腳踏實地去修行,就終有一天會成就。

  但這是從理上說的,要成佛事實上並不容易,爲什麼呢?因爲我們衆生的心都是搖擺不定的,而且容易起心動念,所以,佛菩薩才會說,「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就是因爲要攝受、折服我們這些頑固、愚迷的衆生,所以才說了那麼多的叁藏十二部經典,給我們去選擇、去學習。因爲我們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樣,所以佛就因應我們的根器、吸收能力而作出「五時八教」的說法;一、華嚴時,于成道之初爲諸大菩薩說《華嚴經》;二、阿含時,說《華嚴經》後十二年,于鹿野等爲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叁、方等時,佛既說小乘,進一步開示《維摩》、《楞伽》等大乘經,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四、般若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情執、我見仍未消除,故佛說《般若經》以般若空慧以掃蕩之。五、法華涅槃時,佛見鈍根衆生,機漸純熟,故爲說《法華經》、《涅槃經》,以開權顯實,會叁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衆生,皆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

  而「八教」則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頓、漸、秘密、不定;而「化法四教」即爲:藏、通、別圓。就是因爲衆生的根基不一,所以佛才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說法,這麼多不同的經典讓我們去選擇。如果我們都清楚了、明白了,那麼佛菩薩就不用這麼麻煩了,講這麼多,還有一次再次的重複、叮咛。由此可見,佛菩薩是多麼的慈悲啊!

  因爲我們衆生善根淺薄而且頑劣剛強,所以佛陀才特別開示簡單易行的淨土念佛法門。只要我們信、願、行具足,將來自然就能往生彼國。所以,我們想生到極樂世界去,其實並不困難,一方面必須靠自力,就是說,我們很想去、很願意去;另一方面亦必須靠他力,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如此自力與他力結合,就能決定往生。由此可見,求生西方淨土比其他淨土更爲容易。所以,今天大家在這裏念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求生淨土;既然希望生到淨土,就必須對「淨土」有清晰的了解。

  何謂「淨土」呢?「淨土」就是潔淨之土或清淨之土的意思。那麼一個國土、一個世界,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稱爲「淨土」呢?

   (一)在人民方面:

  首先裏面的人民應該怎麼樣呢?一者,康樂無病。就是說,首先要無病、無痛、健康地活著。因爲我們人世間有生、老、病、死,而極樂世界的首條件就是康樂無病。

  第二要怎麼樣呢?二者,壽命長遠。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的壽命,一般一百二十多歲就已經非常、非常的長了;而我們香港人都很幸運呀!女性的平均年齡爲八十六點多,而男性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九歲半。由于現時科技及醫療都很發達,所以人類普遍都很長壽;而淨土的壽命比人間的壽命還要長很多、很多。

  第叁還要怎樣啊?叁者,身相莊嚴。因爲我們衆生都是貪求這個身相。我們看到這個佛都是萬德莊嚴,他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當我們往生到淨土之後,身相自然就會變得莊嚴。

  接著第四是什麼呢?四者,無貧富貴賤之不齊。現今的社會,有的時候貧富差距太大,造成了很多的不平等,我們內心世界也不平等,而去到淨土之後,那裏就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妙音菩薩。所以,這個都是它的一個基本條件。

  當然了,還要怎麼樣呢?五者,心性柔和,道德高尚。西方淨土之中,每一個人都心性柔和;前面說了,菩薩道有「四攝法」;因此在淨土裏面,大家所講的都是愛語和軟語;如果心性不柔和,能不能講愛語和軟語呀?當然是不可能了。假如你現在非常非常的憤怒,所說的一定是怨言,一定都是唠叨話。但是相反地,如果你心性柔軟,具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能做到慈無量、悲無量;你慈悲了,心性自然柔和了;佛菩薩的慈悲就好像慈母一樣,慈母就是心性柔和最具體的呈現。所以在極樂世界之中,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心性柔和。你看現時很多青年到處示威遊行,所作所爲充滿*味,隨時都有可能爆發暴力事件,無形中造成另一種危機;極樂世界裏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國土及人民都非常的安甯。

  除了這些條件以外,還要道德高尚。這個道德的高尚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這個道德的要求,體現在我們身、口、意叁方面;所以佛教講戒律,所謂「由戒生定,從定發慧」;「戒」的目的就是防非止惡,戒是用來戒我們的身體的;有了戒之後,自然就有定;定是用來規範我們的心的,有了定之後,自然就能生出智慧;是故戒、定、慧稱爲「叁無漏學」;有了戒、定、慧,我們的身、口、意才能做到完美,達到真正的表裏如一,這樣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接著,就是道心不退。六者,道心不退。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道心很容易退卻,但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道心是會不退轉的。也就是說,一去到那裏就只會升班,不會降班。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這裏頭很多人成績都不合格,不能升班;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我們都不會再留理了,大家都是一起升班;而且都慢慢地升到菩薩,升到佛的境界裏去。而且在極樂世界裏面,這個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補位的菩薩,而且不計其數之多,不能用我們一般的思考方式來計量,唯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那裏的補位菩薩爲什麼會這麼多呢?就是因爲他們道心不退呀!

  還有,西方淨土的人都是化生的。七者,人皆化生,無男女生育之穢。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是什麼生的呀?我們是胎生;胎生就有父母,父母結合才能生出我們;那淨土裏頭都是化生的,什麼是化生呢?化生即是蓮花化生;所謂「九品蓮花爲父母,不退菩薩爲伴侶」,所以那裏的人都是化生的;化生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男女生育的汙穢之事。

  當然,還有什麼呢?不會有衰老。八者,無幼壯衰老之異。我們人的壽命很短,很容易就衰老,而淨土裏頭完全沒有幼、壯、衰老、病痛等等的差異。所以,這個地方才稱得上是淨土。

  同時,也沒有身體的種種問題。所以,九者,無涕、淚、痰、汗、屎、尿之類。這些身分排泄出來的種種汙穢不淨的東西,都完全沒有。因爲西方淨土的人都是無漏的身體。我們現在是有漏的身體,所以就完全不一樣了。

  還有,那裏的人怎麼樣呢?十者,心志高遠,聰明暢達。爲什麼會心志高遠呢?就是因爲他們都想成菩薩、成佛;可是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懷疑,現在要去極樂世界,真的能去嗎?如果能去的話,下品下生就已經很好了。這樣子的話,你的心志又怎會高遠呢?當然是不高遠了。由于淨土那裏的人都想作佛,都希望自己將來有一方的淨

  土,能惠利群生;有了這樣的志願,自然就會聰明暢達,有不盡的辯才,有無盡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大圓鏡智,這不是一般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明,而是圓滿無漏的智慧。我們就是沒有智慧,而且戒、定、慧我們都不足。

  他們修行的目的爲什麼呢?就是:十一者,永離六道輪回。那裏面沒有輪回,在極樂世界之中,是沒有天界的,連天界都沒有,當然六道就更沒有了;我們一般人都想求生天界,但極樂世界其實比天界還要殊勝,那裏頭連叁惡道的名字都沒有,又怎會有有六道輪回呢?這個境界實在令人向往。

  接著是什麼呢?十二者,具六神通。試想,淨土的人如果不具六神通,那裏算不算是淨土呀?當然不是了。而這個六神通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像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他心通,都有宿命通,都有神足通,都有天眼通、天耳通,都有漏盡通。這六種通,我們本來都是具足的。只要我們去到淨土,自然就會具備。

  還有怎麼樣呢?十叁者,具有慧眼正見。我常常跟大家說,其實我們原本都具有五種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種眼,若以佛眼看衆生的話,則一切衆生都是佛;若以法眼看衆生的話,那有分別了,什麼分別呢?就是十法界的分別;若以慧眼來看衆生,又如何呢?什麼是慧眼呀?慧眼所見的,其實就是二乘或阿羅漢的境界,這個就是智慧的眼。再低一層的就是天眼,天眼就是天人的眼,能見的範圍自然比人眼廣闊。而我們現在都是以人眼看,人眼看到的全部都是人,而且只看到眼前的景物,再遠一點就看不到了,又或者一個簾就把我們給遮著了。所以,當我們去到極樂世界之後,都自然具有慧眼,智慧的眼。 

  當然,唯有佛眼是無所不見的,當我們成佛以後就會和佛一樣,什麼都看得見了;但是,即使未到成佛的境界,只要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自然就會具備這種慧眼正見。當然,「凡此種種呀,稱爲衆生世間清淨莊嚴」。這些都是我們所有衆生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淨土。

  以上十叁點,都是關于淨土中人民的情況,至于國土方面,又有怎麼樣的要求呢?這個國土當然是非常的清淨莊嚴了。我們常常說,要正報莊嚴,依報莊嚴。正報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而依報就是受生的地方,即江河大地。

  由于今天時間已經差不多了,這個依報我們明天會繼續講;看看這是如何的莊嚴殊勝,如何的令我們贊歎。現在我們想一想是否都覺得很向往了呢?既然向往的話,那沒有別的方法,就只得好好的念佛;多來聽經聞法;聽經的目的,就是增長我們的信心和道心。

  其實,講了這麼多,無非是希望給大家鼓勵、鼓勵再鼓勵,讓大家生起信心。許多時候,我們就是信心難生呀。雖然覺得淨土很好,但總覺得好像離我們很遙遠。有的時候甚至是半信半疑,有的時候可能還會迷惘。所以,我爲大家說開示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大家,讓大家對淨土法門生起真實的信心。因爲我們經常說,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最基本的要有兩種心:一種是厭離,唯有厭離才會向往;一種是欣願,什麼是欣願呀?就是我很想去、很樂意地去;只有想去、樂意去,阿彌陀佛才會接引我們;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如果你沒有緣,你又不想去,那麼阿彌陀佛也沒你辦法呀!現在既然我們想去,而阿彌陀佛又有願力,那麼我們不去,誰去呢?其實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好了,今天時間又到了。阿彌陀佛!

  (全文完)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