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西方寺彌陀佛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今天要給大家做甚麼報告呢?我昨天晚上,翻閱了一下善導大師全集。記得其中有一段文,說得非常非常的好,那是甚麼文呢?就是《勸化徑路修行頌》,所謂「徑路」就是直路,就不是彎路,他是怎麼說的呢?他說︰「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這就說甚麼呢?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逃不過生、老、病、死,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很快就年齡就大了。年老以後,皮膚起皺,頭發變得幹黃灰白,臉上的光澤也漸漸失去,腰背彎曲,走路遲鈍困難;牙齒脫落,食而無味;假使你金玉滿堂,財寶滿屋,也無法避免衰老及疾病到來時的痛苦;縱有千般的快樂,亦無法擺脫無常的降臨,所以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才能得到真正的長壽與安樂。
而善導大師他一生行持嚴謹,叁十年的時間,從不在寺外留宿,而且每天都念十萬聲佛號。連休息的時候,都不會躺下來睡覺,就是不倒臥即不倒單,而且一路打坐、念佛、拜忏;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的高,從不毀犯禁戒,不舉目看女人;如果別人供養他,好的飲食、好的衣服,他都自己不享用,美好食物全部給廚師供養徒衆,自己則粗茶淡飯,能資養身體就可以。信衆供養金錢,便用來寫《阿彌陀經》,已寫了十萬余卷,而且畫淨土變相圖叁百余幅;對于壞塔廢寺,定當修繕,燃燈續明,常年不絕;叁衣瓶缽,從不倚賴他人清洗;不喜歡接受別人供養,甯願自行乞食,每每責備自己說:「釋迦世尊,尚且乞食,善導何人,豈敢閑賦端居而向人索取供養呢?」
他自己不單以身作則,而且勸別人也是如此。就是淡薄名利,而且出門的時候,不願與其他人同行,因怕途中談論世事,妨礙修行,耽誤念佛的時間。
因爲他自己精進修行叁十多年,功夫非常、非常的了得,所以很多、很多人來跟他學佛、念佛。所以善導大師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因而成爲蓮宗的二祖。
我爲甚麼要這樣講呢?因爲我昨天算了一算,自己來香港也有叁十年的時間了,可是還像一個木訥的徒弟,等待著師父的教誨;于是我又想到一個公案,這個公案是講南陽慧忠國師的;他的修行也是非常的了得,他不但是禅師,而且也是國師,他有一個侍者對他非常的忠心,跟了他叁十年,一直任勞任怨、忠心耿耿,都沒有離開過他。就好像我自己跟了老和尚,一晃眼已叁十年了,也沒有離開西方寺一樣。
慧忠國師看到這侍者做事,這麼多年從來沒有一點的抱怨,所以就想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日開悟。
有一天慧忠國師像往常一樣喊道:「使者!」他大聲叫了一聲使者。
使者聽到國師這麼大聲的叫他,以爲國師有什麼事要他幫忙,于是他立即就回答道:「國師!有甚麼需要我幫忙的?要我做甚麼事?」
國師聽到他這樣的回答,感到無可奈何,說道:「沒有甚麼事要你做的!」
過了一會兒,國師又喊道:「侍者!」
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樣的回答。
慧忠國師又回答他說:「沒有甚麼事要你做的!」
這樣反複了幾次以後,國師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聽到國師這樣喊,感到大惑不解。于是問道:「國師,你在叫誰呀?」
國師看他愚笨,萬般無奈地啓發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舊不明白地說道:「國師,我不是佛祖,而是你的侍者呀!」
這個時候,慧忠國師看他如此的不可教化,便說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但是你實在太辜負我了。」
侍者連忙回答道︰「國師!不管到什麼時候,我永遠都不會辜負你的,我永遠是你最忠實的侍者,任何時候都不會改變!」
慧忠國師道:「還說不辜負我,事實上你已經辜負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認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認自己是佛祖,佛祖與衆生其實並沒有區別。衆生之所以是衆生,就是因爲衆生不承認自己是佛祖。實在是太遺憾了!」
這個公案,實在給我們很大的啓發;我們衆生實在太小看自己了,我們不肯直下承擔,不敢承認自己就是佛祖。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本具清淨圓明的佛性,只不過因爲有太多的無明煩惱,所以智慧無法開啓,看不見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不要像慧忠法師的侍者,覺得自己永遠只能做侍者,我們要有大志,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要成賢成聖,成佛作祖。這樣才不會辜負佛陀對我們的期望。所以,大家要把自己當佛祖;有了這樣的承擔以後,我們自然就不敢懈怠,自然就會精進修學,將來就會成爲真正的佛祖。所以,現在我也叫大家佛祖,叫大家阿彌陀佛;大家就要回應、就要對自己有信心,有了信心,就會發大願,就會踏實修行;如此信、願、行具足,又怎會有不成就之理呢?
不過,相信在座很多人都不一定學佛很深,會覺得自己離大徹大悟或成佛,還很遠很遠;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知道,佛教修行有很多的法門,有藏、通、別、圓;有頓、漸、秘密、不定;可能我們頓不行,漸還不行,秘密也不行,不定更不行,那我們唯有怎麼辦呢?就唯有念阿彌陀佛了。
但是這個阿彌陀佛應如何念呢?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徑路修行」;徑路就是直路、直捷的道路;爲什麼說是直捷的道路呢?其中就是佛教所說的,「自力」和「他力」的關系。
因爲阿彌陀佛他非常、非常的慈悲,他在發了四十八願以後,又特別立了「叁誓」;這叁個誓願,記載在那裏呢?就在《無量壽經》裏面;有一個四句十八行的偈文,叫做「叁誓偈」或「重誓偈」;其十一行中,所謂叁誓者只是前叁行。這叁行是攝四十八願的綱要,誓解除衆生的疑慮。故後八行跟從于前叁行叫做叁誓。
那麼,這前叁行是怎麼說的呢?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
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普濟諸貧窮,誓不成正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第一行的意思是說:「我立了超世殊勝之誓願,必得完遂佛道,如果此願有欠缺者,我終不取正覺。」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諸佛菩薩,都是發願利益一切衆生,然後方成佛道的,正如「四弘誓願」中所說的「佛道無上誓願成」;「必至無上道」,「無上道」就 是佛道;因此,法藏比丘,他發誓要建立超世的大願,如果這個願不滿足的話,他就不取正覺,他就不成佛。所以說「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斯願」就是四十八大願。地藏菩薩也是一樣,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如果地獄未空、衆生未度盡的話,他是不會成佛的,只有地獄空了、衆生度盡了,他才會圓滿佛道。
接著第二行的意思是:「我于無量劫之末,皆作爲大施主,對一切無智貧苦的衆生,施與智慧;無能力之人施與能力,若不能救其苦,終不取正覺。」在這無量劫之末,作爲大施主,普濟諸貧窮;所施予的當然就不只是物質,還有精神上即心靈的安頓與智慧的開啓。所以,法藏比丘的誓願,都是想得完完整整,而且非常的圓滿。
而第叁行的意思是說:「當我成就佛道時,我的名聲超越十方,若不能聞遍十方者,我終不取正覺。」所謂「名聲超十方」,也就是說,十方世界的衆生,都要聽到我成佛的名號,如果還有衆生沒有聽聞到此名號,我就決定不成佛。現在我們拿事實證明一下,法藏比丘已經成佛,成為阿彌陀佛已有十劫的時間,還有哪個衆生沒有聽過阿彌陀佛的名字?這就說明了法藏比丘的志願遠大,所以當他成佛之時,他的名聲不但只十方都知道,而且超越了十方;那爲什麼要超越十方呢?就是要讓十方的人都發願要去西方極樂世界。
而且當他的名聲超十方的時候,其他的諸佛菩薩,都會幫助他、護持他,所謂「十方諸佛贊歎,六方諸佛推廣」,也就是「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這個護持,也就是互相彼此的贊歎。
試想如果沒有釋迦佛,介紹阿彌陀佛給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我們知不知道有阿彌陀佛呀?當然是不知道了!都是釋迦佛的慈悲,告訴我們,我們才知道有一個阿彌陀佛,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其實,佛教中五方佛,南方有寶生佛,北方有不空成就佛,東方有阿閦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中央是毗盧遮那佛;本來我們是不知道的,這是誰告訴我們的?都是釋迦牟尼佛。
首先,講的是正報莊嚴:
一、身相莊嚴:「彼國人民,身皆真金色,具叁十二相,形貌相同,無有好醜,容色微妙,皆受自然之身,無極之體。」
那裏是如何的莊嚴呢?。我們說「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彼國人民的身相亦都是金色的,而且具備叁十二相,和阿彌陀佛一樣,都是正報莊嚴,大家形貌相同。形貌相同有很多好處,因爲如果你醜我俊,就會有比較心,就會有分別心,就會起爭鬥;而在極樂世界裏面,每個人的形貌都是一樣的,而且都是一個顔色,是怎麼樣呢?都是「容色微妙,皆受自然之身」;「自然」,就是不是胎生;胎生,就不是母親、父親結合所生;父母所生就有你我之分,就有親疏之別;而極樂世界之中,都是蓮化生,所以是「無極之軀」,什麼是「無極」?就是沒有辦法形容或比擬的,就好像我們西方叁聖,這種莊嚴是世間上任何東西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二、壽命無限:「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除其本願,修短自在。」因爲我們的衆生都喜歡長壽,所以以前都尊稱皇上爲「萬歲、萬歲、萬萬歲」;而一般在祝福別人的時候,都會說「祝你萬壽無疆」;其實,這個「萬壽無疆」,只有諸佛菩薩才稱得上。而極樂世界裏面的壽命是非常、非常長的,它是以劫來計算;不是以日、月、年來計算,「無量無邊阿…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西方寺彌陀佛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