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僧祇劫」就是非常、非常長遠的、無法計量的時間,而且「除其本願,修短自在,」就是說,因各人所發不同的願心,可以去到不同的國土,譬如要到地球,或者要到火星上去,你都可以自己主宰,修短時間可以,修長時間亦沒有問題,都由你的本願決定。
我經常跟大家說,當我們去極樂世界的時候,就自然會具足六種的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還有漏盡通;只有到了羅漢境界,才能說「漏盡」,也就是「無漏」?我們都是「有漏」的;什麼是「有漏」與「無漏」?其實,「有漏」與「無漏」爲並稱。「漏」,是「漏泄」的意思,即指煩惱。有煩惱而輪回生死,稱爲有漏;無煩惱而能出離生死,稱爲無漏。我們去到極樂世界之後,自然就能無漏了,就能跳出輪回,脫離生死,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境界。
叁、常住正定之聚:這個正定就不是邪定,什麼是「正定」呢?就是說,你堅持一個信念、一種志向,不動不搖,不斷努力勤修,直至成佛,都不退轉,這就是正定。但我們現在不是呀,我們容易起心動念,被外面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住的都不是正定之聚,是邪定之聚。又好像說,我們所用的這個心是甚麼心呀?是妄心而不是真心。而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大家都是真心;這個真心就能不動搖了,所以都具足正定之聚,到最後都圓滿菩提,圓滿佛道,所以每個人都一樣,都不退轉。本來我們成佛需要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爲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就是因爲我們衆生的心都是動搖的,都是散亂的,我們修行往往是進一步,退兩步;發心修行兩天,到第叁天心就退了。所以有人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西天;學佛十年化爲雲煙。」學佛叁年,佛已在天邊了;學佛十年,當然就把佛忘得一乾二淨,都化爲雲煙了。所以這個都不是正定之聚,而是邪定之序。
四、不墮惡道。「生其國者,更不墮叁惡道。」
當然了,這個修行的環境就更重要。極樂世界裏頭全是善男子,都是丈夫相,其中沒有叁惡道,也就是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就連叁惡道的名字都沒有,這樣的話,又怎會有墮落的機會呢?而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之所以會墮落,就是因爲我的念頭不清淨,而且時常受外境誘惑,起心動念,搖擺不定,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瞋心之時就是餓鬼,一念癡心之時就是畜生,是故往返六道,輪回不息。
六道之苦,苦不堪言,縱使是稍有善根,常修善業,十善具足,得生天上,但是由于天界太樂,無法修行,當天福享盡之時,終歸墮落;而極惡之人,自然是必墮地獄,地獄又太苦了,更是不可能修行。餓鬼、畜生就不用說了。
所以,人間雖然亦有種種苦惱,但人生畢竟苦樂參半,是學佛最好的因緣,所以唯有人道,方可修行。而當我們去到極樂世界之後,那裏沒有相對的苦樂,只是一片的無染清淨,何來墮落的因緣呢?所以實在太美妙、太美好了。
五、蓮花化生。「彼國人民,皆于七寶池中,蓮花化生,並無男女愛欲胎生諸事。」
因爲裏面的人,都是在七寶池中蓮花化身的,所以清淨無染;而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都是由男女愛欲受胎而生的,所以都是汙染的,都是不清淨的;因爲這樣的不清淨,所以我們才會渴望,也就是欣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六、樂如漏盡。「心身安樂,如漏盡比丘」。那裏的人,身心都非常安樂,樂如漏盡一樣。什麼是樂盡?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的叁十九願中說:「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前面已解釋過什麼是有漏、無漏;這裏所說的漏盡比丘即是阿羅漢。比丘是因位,羅漢是果位。無論男女出家受具足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以智慧斷盡叁界見思煩惱,不再漏落叁界的生死輪回,成爲阿羅漢。雖然是阿羅漢,但形相仍然是一位比丘,所以叫做漏盡比丘。
所以,什麼人最快樂?一定是全無煩惱的人。有一絲毫煩惱的人都不會真正快樂。所以最快樂的人莫如漏盡比丘,他們真真正正全無煩惱。阿彌陀佛發願,希望極樂衆生,內心的快樂一如漏盡比丘。這就是他的慈悲。
七、無不善名。「彼國從無不善之名,況有其實。」前面說了,極樂世界之中,無諸惡事,更無惡道之名,當然也就沒有不善之名了。因此,既然連不善的名字都沒有,又怎會有真實的不善之事呢?
八、道心不退。「生其國者,皆是阿鞞跋致,于無上道,悉不退轉,勇猛精進,直至成佛。」「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的意思;能夠生到極樂的衆生都成爲不退轉菩薩。不退轉有叁種:一、證到七地的菩薩,破盡見思煩惱,超出叁界的生死,不再退爲小乘或凡夫,名爲菩提位不退。二、從八地位到十回向位,破塵沙惑,不會退菩薩利他之行,名爲菩提行不退。叁、從初地至八地,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念念都是中道正念,名爲菩提念不退。
因此,只要我們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得不退轉,于無上的菩提之道,勇猛精進,一直到成佛。這就好像我們讀書求學一樣,乘搭一輛直通車,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碩士,直到博,只會升班,不會留班;我們現在老是留班,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不會留班。這是實實在在的說法。
九、智慧辯才。「受讀經法,諷誦持說,具智慧辯才。」這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二十九願,誦經得慧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那裏頭的老師,都不是一般的老師,而是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清淨大海衆菩薩;因此,在這些大菩薩、大老師的教導下,「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自然就很容易成就智慧、辯才。所以,我們不要像南陽慧忠國師的侍者那樣,叫他「侍者」,他就應;叫他「佛祖」他就不敢承擔了。所以我們要做佛祖,不要做侍者,我們要懂得直下承擔,這樣的話,我們的境界就會慢慢提升了。
今天就講到這裏,希望大家都有智慧,都能辯才無礙。阿彌陀佛。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西方寺彌陀佛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