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蓮華 無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蓮花經》念誦法會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本品中的衆生喻藥草(小藥草、中藥草、大藥草)或樹木(小樹、大樹),但是法雨無差別,雨落在地上,藥草和樹木各取所需,都能開花結果。在後面的經文中還多次提到草木、雲雨。其中的「叁草二木」喻受如來教化的衆生;「下雨之雲」喻我佛如來;「大雨」喻如來所說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經中以比喻的方式,以衆生經過險難之道爲喻,說明小乘貪圖涅槃之境。故事說到,一次,一群衆生到遠處尋寶,經過五百由旬的險難之道,路上沒有人煙,非常恐怖。有一個聰明的導師,爲了讓大衆能夠順利走過險道,于是對衆人說,你們不要害怕,更不要後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裏面休息,如果能夠進入這座城,就能夠安穩快樂。這時衆多疲勞之人,心生歡喜,雀躍地說:「我們馬上就可以遠離惡道,得到安穩快樂。」這些人于是便高興地進入化城,補充水糧及食物,想象著自己將得到安穩快樂,感到無比喜悅。導師知道衆人已經得到休息,身心不再疲倦,于是就去除化城,對衆生說:「你們現在,離寶所不遠,剛才的化城,是我變化而成的,只是爲了讓你們休息一會,養足氣力,繼續再往前行。」

  這段比喻主要針對小乘行人而說。小乘行者貪圖進入涅槃境界,一旦進入後就不想離開。豈知真正的寶藏還在遙遠的地方,而這座讓休息者暫時歇腳的「化城」,只不過是幻像,休息完後還要繼續趕路才能真正達到藏寶之地──指達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記品》。故事說,有一個窮人,一天來到親友家中;親友非常熱情地接待,窮人因喝酒而醉倒。這時親友正趕著要出門,怕窮人醒來無衣無食,于是便以無價寶珠系在其衣服裏面,待他醒來將珍寶變賣換得金錢,就可以過著豐盛的生活。可是窮人醉臥在地竟然一點都發覺;待醒來之後,見親友不在家,便又離去。他後來遊行到其他國家,爲了衣食之需,到處求索,過得很是艱難,若是得到少許財物,便感到十分滿足。後來,一天行乞于路上,偶然碰見這位親友;親友非常驚訝地對他說:「你怎麼爲了衣食竟然如此的窘迫!我過去爲了解決你的貧困,以無價寶珠,系在你的衣服裏面,沒想到你竟然全不知道,如今仍艱苦如此,以求自活,實在是太傻了。現在你可用這個寶珠,換取所需之物,生活就不再困乏了。」

  經文講述一位窮困的愚夫,被富有的親友贈送寶珠,而愚夫卻因醉酒而蒙然不知,仍到處奔波謀生。「愚夫」喻聲聞和緣覺;「親友」喻我佛如來,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種種煩惱困擾。衆生爲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務的衣食忙碌奔波,卻不知心裏早有佛陀贈與的寶珠——「一乘佛法」。實在是可憐、可惜。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樂行品》。經中說,比如轉輪聖王,想以威力降伏衆國,而衆小國王並不順從,這時轉輪王便起兵前往討伐並大獲全勝。王見兵士中有戰功之人,心生歡喜,論功行賞,或給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嚴身之具,或種種金銀珠寶。但是,只有自己發髻中的一顆明珠,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別人會吃驚。但是,後來覺得衆兵士立下如此大功,于是毫無吝啬地將發髻中的明珠賞賜將士。

  經文中的「轉輪聖王」比喻如來,「發髺」喻二乘權教,「寶珠」喻一乘實理。珠在髺中,就如實理爲權所隱。這就是說如來于法華會上開權顯實,授記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輪王解髺中之珠以與功臣,所以以此爲喻。

  七、醫子喻

  醫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來壽量品》。經中說,比如一個良醫,聰明智慧,善于配製藥方,治療衆生之病。這個良醫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爲有事遠行到其他國家,孩子們不慎錯誤飲用毒藥而中毒病發,有些完全喪失心智,有些還是一半清醒。不久,醫生回來,孩子見父心大歡喜,請求父親醫治;父親見到孩子如此苦惱,便按照藥方,以上好醫藥,色香美味,搗篩調合,讓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後,病即痊愈。

  經文中的醫生比喻如來,孩子比喻叁乘人。因爲諸子無知,飲用毒藥,心即狂亂,父親設方便,讓他們服用好藥得以治愈。這比喻叁乘人,信受權教,不得正道。如來施設各種方便,讓他們服用大乘法藥,迅速除去他們的苦惱,不讓他們有各種禍患,所以,以醫生之子作爲比喻。

  其實,佛陀巧設的比喻還有很多種,在《涅槃經》裏頭有有八種比喻。哪八種呢?就是:

  一順喻:隨順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爲喻。如天降大雨,則小坑滿,小坑滿故大坑滿;大坑滿故乃至大海滿。如來法雨亦如是。衆生戒滿乃至解脫滿,解脫滿故涅槃滿。是名順喻。

  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而爲喻。如大海本爲大河,大河本爲小河,乃至溝浍本爲大雨。如是如來涅槃本爲解脫,乃至持戒本爲法雨。是名逆喻。

  叁現喻:以現前事而爲喻。如說衆生心性,猶如猕猴。

  四非喻:假設非實事之事而爲喻。如說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來,欲害人民,則王如何。是假設四山譬老、病、生、死。

  五先喻:先設譬喻,後以法合。如說有人貪著妙花,而采取之時,爲水漂流。衆生如是貪愛五欲,爲生死之水漂沒。

  六後喻:先說法,後設喻而顯之。如經雲:勿輕小罪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滿大海。

  七先後喻:先後所說皆是譬喻之意。如經雲:譬如芭蕉,生果則死,愚人得養,亦複如是。如騾懷妊,命不久全。

  八徧喻:始末皆假喻而顯之。如具說忉利天質多羅樹生長之狀,而徧喻佛弟子等。

  上述種種譬喻,目的就是讓大家對叁乘要有所了解,對佛乘也要有所了解。我們可以看到,提婆達多本來是作惡多端,犯了五逆十惡罪的人;但是慈悲的佛陀仍然授記他將來成佛,當然是等他在地獄裏頭受盡了苦以後,才爲他授記。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呢?因爲我們釋迦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曾經是一位國王,提婆達多爲他講解過《妙法蓮華經》;因此他能得到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釋迦佛仍然幫他授記成佛。

  另外,經中的《提婆達多品》還說到龍女成佛的故事:

  龍女原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羅龍王的女兒,聰明伶俐,八歲時偶聞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華經》,豁然覺悟通達佛法發菩提心,逐去靈鹫山禮拜佛陀,以龍身成就佛道。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之事。智積正大惑不解時,龍女突然顯法力出現在他們的面前,並向智積稽首。站立旁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見此情況,不平地說:「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得無上菩提?」

  文殊菩薩看不過去,解釋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這麼說,女人的身體、容貌,和男人相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樣,佛陀說,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薩的悲願、熱情、勇敢、進取、犧牲的最好象征。」

  于是龍女立刻拿出一顆價值叁千大千世界的寶珠獻給佛陀;佛陀微笑地接受了寶珠。佛陀接受以後,龍女回過頭來,走到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禮貌的問道:「剛才我把寶珠奉獻給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這樣的時間,快不快呢?」

  「很快的!」智積菩薩和舍利弗都這樣的回答。

  「請你們運用神力觀看,我馬上就能成佛,比獻珠的時間還快上幾倍哩!」龍女說後,會中大衆,皆見龍女忽然間變成男子,具足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在大寶蓮華之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普爲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演說無上甚深微妙之法。後來成爲觀音菩薩的脅士。

  所以,我們大家要相信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機會,提婆達多能授記成佛、龍女也能授記成佛。而且今天我們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虔誠恭敬地念阿彌陀佛,大家都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如果我們成佛的時候,那麼極樂世界也是不真實,但對于我們凡夫來說,極樂世界還是非常的真實,而且還能夠帶業往生,又能永不退轉。

  所以,我們多誦《妙法蓮華經》自然對整個的經教多了很多的了解,希望我們每讀一卷,每讀一品,都能深入思考、好好體會。全經一共有二十八品,我們要慢慢地了解,自然就會得到智慧的開啓,而且還可以得到成佛之門的鎖匙;有了這個鎖匙之後,你就能開啓八萬四千的法門,知道什麼是頓、什麼是漸、什麼是秘密、什麼是不定法;也知道什麼是藏、通、別、圓,哪個是方便說,哪個是究竟說。這樣大家在學佛的路上個個都不可思議,個個都能得成就。(全文完)

  

《清淨蓮華 無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蓮花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