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后面的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故事说到,一次,一群众生到远处寻宝,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雀跃地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高兴地进入化城,補充水糧及食物,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休息,身心不再疲倦,于是就去除化城,对众生说:「你们现在,离宝所不远,刚才的化城,是我变化而成的,只是为了让你们休息一会,养足气力,继续再往前行。」

  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行人而说。小乘行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化城」,只不过是幻像,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才能真正达到藏宝之地──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五、衣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授记品》。故事说,有一个穷人,一天来到亲友家中;亲友非常热情地接待,穷人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正赶着要出门,怕穷人醒来无衣无食,于是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待他醒来将珍宝变卖换得金钱,就可以过着丰盛的生活。可是穷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发觉;待醒来之后,见亲友不在家,便又离去。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一天行乞于路上,偶然碰见这位亲友;亲友非常惊讶地对他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的窘迫!我过去为了解决你的贫困,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没想到你竟然全不知道,如今仍艰苦如此,以求自活,实在是太傻了。现在你可用这个宝珠,换取所需之物,生活就不再困乏了。」

  经文讲述一位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亲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却因醉酒而蒙然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亲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实在是可怜、可惜。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并大获全胜。王见兵士中有战功之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自己发髻中的一颗明珠,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但是,后来觉得众兵士立下如此大功,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

  经文中的「转轮圣王」比喻如来,「发髺」喻二乘权教,「宝珠」喻一乘实理。珠在髺中,就如实理为权所隐。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所以以此为喻。

  七、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远行到其他国家,孩子们不慎错误饮用毒药而中毒病发,有些完全丧失心智,有些还是一半清醒。不久,医生回来,孩子见父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上好医药,色香美味,捣筛调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

  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孩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其实,佛陀巧设的比喻还有很多种,在《涅槃经》里头有有八种比喻。哪八种呢?就是:

  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为喻。如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

  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而为喻。如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

  三现喻:以现前事而为喻。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

  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而为喻。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

  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如说有人贪着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

  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

  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八徧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徧喻佛弟子等。

  上述种种譬喻,目的就是让大家对三乘要有所了解,对佛乘也要有所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提婆达多本来是作恶多端,犯了五逆十恶罪的人;但是慈悲的佛陀仍然授记他将来成佛,当然是等他在地狱里头受尽了苦以后,才为他授记。这是什么样的因缘呢?因为我们释迦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是一位国王,提婆达多为他讲解过《妙法莲华经》;因此他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所以,释迦佛仍然帮他授记成佛。

  另外,经中的《提婆达多品》还说到龙女成佛的故事:

  龙女原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闻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逐去灵鹫山礼拜佛陀,以龙身成就佛道。一天,智积菩萨与文殊菩萨研究女人成佛之事。智积正大惑不解时,龙女突然显法力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并向智积稽首。站立旁边的十大弟子之一的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见此情况,不平地说:「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得无上菩提?」

  文殊菩萨看不过去,解释道:「尊者舍利弗!你不可以这么说,女人的身体、容貌,和男人相较或有不同,但佛性平等,不但男女一样,佛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青年的男女,才是菩萨的悲愿、热情、勇敢、进取、牺牲的最好象征。」

  于是龙女立刻拿出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献给佛陀;佛陀微笑地接受了宝珠。佛陀接受以后,龙女回过头来,走到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面前,很有礼貌的问道:「刚才我把宝珠奉献给佛陀,佛陀慈悲的接受,像这样的时间,快不快呢?」

  「很快的!」智积菩萨和舍利弗都这样的回答。

  「请你们运用神力观看,我马上就能成佛,比献珠的时间还快上几倍哩!」龙女说后,会中大众,皆见龙女忽然间变成男子,具足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在大宝莲华之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普为十方世界一切众生,演说无上甚深微妙之法。后来成为观音菩萨的胁士。

  所以,我们大家要相信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机会,提婆达多能授记成佛、龙女也能授记成佛。而且今天我们大家都是善男子、善女人,大家都虔诚恭敬地念阿弥陀佛,大家都一心一意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如果我们成佛的时候,那么极乐世界也是不真实,但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极乐世界还是非常的真实,而且还能够带业往生,又能永不退转。

  所以,我们多诵《妙法莲华经》自然对整个的经教多了很多的了解,希望我们每读一卷,每读一品,都能深入思考、好好体会。全经一共有二十八品,我们要慢慢地了解,自然就会得到智慧的开启,而且还可以得到成佛之门的锁匙;有了这个锁匙之后,你就能开启八万四千的法门,知道什么是顿、什么是渐、什么是秘密、什么是不定法;也知道什么是藏、通、别、圆,哪个是方便说,哪个是究竟说。这样大家在学佛的路上个个都不可思议,个个都能得成就。(全文完)

  

《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