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又去了鹿野苑讲「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及十二因缘,这就是第二时的「阿含时」,所說的是小乘法。由于说法的地点在鹿野苑,所以又叫鹿苑时。接着是第三的「方等时」及第四的「般若时」,又讲了「方等」系及「般若」系的经典;我们都知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般若经》属于「通教」;而方等经则属于「別教」;谓「通教」是因为它通前通后,既通到前边的「阿含」,又通到后边的「別教」。最后是「圆教」,「圆教」是什么呢?就是第五时的「法华涅槃時」所说的《法华经》与《涅槃经》。就好像日轮当午一样,既照到山顶,也照到平地。《法华经》是佛陀最后八年所说的经典,是为畅佛本怀所说的经典,是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的经典。什么是佛的本怀?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的慈悲。
我们常说的「六度四摄」的菩萨道,在《华严经》里头其实已经说得非常地清楚;到了最后,三乘人都能成佛,也就是「会三乘而归于一乘」。这个「一乘」,即是开权显实后,所显现的最后成佛的究竟法。当然成佛以后也就无所谓菩萨,也无所谓罗汉,也无所谓辟支佛,「究竟一乘」这是成佛以后的境界。
而本经〈方便品〉中,有所谓「十如是」,即:「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个「十如是」对天台宗的影响甚大。智者大师因而提出「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思想;然何谓「百界」,这个「百界」是怎么来的?我们都知道,佛教将宇宙分为「十法界」,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等十界,每界又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上述的十如,则成千如;此千如在我们一念心中又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我们一念便具足了三千!这就是天台宗的一个禅观修行方法。让我们更为深入认识这个宇宙。所以,在天台宗里头提出了一念三千、圆融三地、一心三观等理论,都是教导我们修行实践的观法。这些思想及理论非常的圆融及深刻,以后有机会再为大家详细解释。
还有,我们可以看见经中说到,当佛陀讲这部经的时候,有五千人要离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已反复说过了,这是一部「开权显实」的经典,佛说这部经是为了度脱这些声闻、缘觉;而声闻、缘觉是菩萨的后来人;声闻、缘觉再往前迈一步,一发心就是新发意菩萨了。菩萨是从这里选拔出来的,不可能一修就马上是菩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当时有五千人离席,说明佛住世时也有众生不信佛说大乘法,那要现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了。
由于佛所说的是大乘法,而很多小乘人聽不懂反而起增上慢心;所谓「增上慢」即是:未证说证,未得谓得;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知道了究竟的法门。其实,只要有我见或我执,还是不究竟的。但是,佛非常的慈悲,还是准许他们离席,让他们走了。为什么走呢?佛就是怕他们谤佛、谤法;这个谤佛、谤法的罪,將來是要下地狱的,所以,慈悲的佛就让他们离席了。由此可见,这才是真正的「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其实,我们一般认识的佛,是化身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其实佛早在久远之前已经成佛了,佛无所谓去,也无所谓来;也无所谓无去,也无所谓无来。这是让我们对佛陀真正的法身有多一份了解。
所以,整个的《妙法莲华经》的意义,就是要令我们了解「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的本怀,目前就是让我们「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如果我们真能做到的话,当悟入佛境界的时候,也就无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了。但是现在我们还未做得到,所以要依赖我们的身体,所谓的「借假修真」。当然究竟圆满的佛,是无所谓真,也无所谓假的,但我们现在仍處凡夫境界的时候还要以假修真。所以,我们经常说:「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从这部经里头,我们可以对整个的佛教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然,佛陀最后所说的,还有《涅槃经》;《涅槃经》亦说一切众生皆可以成佛,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甚至是「一阐提」将来也能够成佛。所以,这些思想对我们修行净土法门都有所帮助,对我们念佛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为智者大师就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大家有缘一起来诵一诵《妙法莲华经》,实在是功德无量啊。而且还能对佛教多一点了解。法会只有三天的时间,希望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们都好好发心,好好珍惜,好好地了解经文;因为日本人把这本经作为文学科的课本,它里头有很优美的文字,很容易来背诵、来朗诵。不过我们大家不必朗诵,只要跟着法师一齐诵念就好了,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体会这个的妙法莲华的境界。好了,时间又到了,我们现在就结斋。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三)
──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大家好!今天(6月23日)是端午节,非常高兴看见这么多的人来参加法会!你们不但出钱出力,而且出一份心来到西方寺诵《妙法莲华经》。昨天已经说了,这是一部「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的经典;本来是唯一的是佛乘,方便而说三;说的三乘人,都是方便;「方便」就是「权」、就是「迹」;「痕迹」的「迹」。而「本」也就是「实」,这个「实」即「如实」;什么是「实」呢?唯一佛乘,余皆方便,这就是「本」、就是「实」,就是真实说、如实说。
那为什么说会有「权」和「实」的分别呢?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有三乘的差别;根基未成熟的,就为其说「权法」,也就是「方便法」。对根基已成熟的人,就说「本」、说「实」。我们可以看到释迦佛在成道之初说《华严经》,由于这部经是说给法身大士听的,当时很多人听不懂,所以就如聋如哑;于是慈悲的佛陀就改说「小乘法」,讲《阿含经》,解说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道理,这就是为了缘觉和罗汉而说的;由于以前佛陀没有跟他们说过「大乘法」,也没有说过最后的「唯一佛乘」,因此他们心生疑惑,所以,「法华会上」才会有这么多人的离席。但是,他们还是很礼貌的;怎么样礼貌呀?我们中国人常说「拂袖而去」,或「不辞而别」,但他们都给释迦佛顶了礼,也就是「作礼而去」。虽然他们起了增上慢心,但是他们还是懂得礼法,对佛陀还是尊重的,只是有些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呢?因为佛说了,「我从成佛以来,用种种方便,种种譬喻,广演言教。」就是说佛陀成道以来,用了种种的方便和种种的比喻,跟很多人说法,也就是用无数的方便善巧,来引导众生,令他们离开执着,所谓「执着」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贪着」。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中用了七种譬喻来说明,这也就是著名的「法华七喻」;这七喻就像七颗明珠,不但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更彰显出此经优美的文学性。以下即为大家简单地略作说明:
一、火宅喻
出自第三品《譬喻品》,内容是说一位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宅广大,可是却只有一道门,家中人数却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生起,很是惊恐,自己必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年幼的稚子。长者知道他们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他们逃到安全地带,于是采用下面的善巧方便。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各种娱乐玩具的方法,让所有的稚子都能逃离火宅,来到安全的地方。故事中的长者譬喻慈悲的佛陀,稚子譬喻苦难的众生;大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
「火宅喻」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三界就好像火宅一样,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二、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故事讲一位走失在外的穷孩子,到处流浪、乞讨,一天来到富裕的长者门口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失散已久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即時昏倒;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唯有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派人将穷子请回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慢慢觉悟自己就是长者的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业。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进入大乘的最高境界。
三、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 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
《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