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蓮華 無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蓮花經》念誦法會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陀又去了鹿野苑講「苦、集、滅、道」四聖谛法及十二因緣,這就是第二時的「阿含時」,所說的是小乘法。由于說法的地點在鹿野苑,所以又叫鹿苑時。接著是第叁的「方等時」及第四的「般若時」,又講了「方等」系及「般若」系的經典;我們都知道《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般若經》屬于「通教」;而方等經則屬于「別教」;謂「通教」是因爲它通前通後,既通到前邊的「阿含」,又通到後邊的「別教」。最後是「圓教」,「圓教」是什麼呢?就是第五時的「法華涅槃時」所說的《法華經》與《涅槃經》。就好像日輪當午一樣,既照到山頂,也照到平地。《法華經》是佛陀最後八年所說的經典,是爲暢佛本懷所說的經典,是開權顯實、開迹顯本的經典。什麼是佛的本懷?就是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就是佛的慈悲。

  我們常說的「六度四攝」的菩薩道,在《華嚴經》裏頭其實已經說得非常地清楚;到了最後,叁乘人都能成佛,也就是「會叁乘而歸于一乘」。這個「一乘」,即是開權顯實後,所顯現的最後成佛的究竟法。當然成佛以後也就無所謂菩薩,也無所謂羅漢,也無所謂辟支佛,「究竟一乘」這是成佛以後的境界。

  而本經〈方便品〉中,有所謂「十如是」,即:「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這個「十如是」對天臺宗的影響甚大。智者大師因而提出「百界千如,一念叁千」的思想;然何謂「百界」,這個「百界」是怎麼來的?我們都知道,佛教將宇宙分爲「十法界」,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界,每界又各具十界,乘之便是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上述的十如,則成千如;此千如在我們一念心中又有過去、現在、未來。所以,我們一念便具足了叁千!這就是天臺宗的一個禅觀修行方法。讓我們更爲深入認識這個宇宙。所以,在天臺宗裏頭提出了一念叁千、圓融叁地、一心叁觀等理論,都是教導我們修行實踐的觀法。這些思想及理論非常的圓融及深刻,以後有機會再爲大家詳細解釋。

  還有,我們可以看見經中說到,當佛陀講這部經的時候,有五千人要離席;爲什麼呢?因爲我們已反複說過了,這是一部「開權顯實」的經典,佛說這部經是爲了度脫這些聲聞、緣覺;而聲聞、緣覺是菩薩的後來人;聲聞、緣覺再往前邁一步,一發心就是新發意菩薩了。菩薩是從這裏選拔出來的,不可能一修就馬上是菩薩。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是這樣。當時有五千人離席,說明佛住世時也有衆生不信佛說大乘法,那要現在人相信就更不容易了。

  由于佛所說的是大乘法,而很多小乘人聽不懂反而起增上慢心;所謂「增上慢」即是:未證說證,未得謂得;覺得自己已經證悟了,知道了究竟的法門。其實,只要有我見或我執,還是不究竟的。但是,佛非常的慈悲,還是准許他們離席,讓他們走了。爲什麼走呢?佛就是怕他們謗佛、謗法;這個謗佛、謗法的罪,將來是要下地獄的,所以,慈悲的佛就讓他們離席了。由此可見,這才是真正的「開權顯實」,「開迹顯本」。

  其實,我們一般認識的佛,是化身佛,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其實佛早在久遠之前已經成佛了,佛無所謂去,也無所謂來;也無所謂無去,也無所謂無來。這是讓我們對佛陀真正的法身有多一份了解。

  所以,整個的《妙法蓮華經》的意義,就是要令我們了解「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的本懷,目前就是讓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我們真能做到的話,當悟入佛境界的時候,也就無所謂西方極樂世界了。但是現在我們還未做得到,所以要依賴我們的身體,所謂的「借假修真」。當然究竟圓滿的佛,是無所謂真,也無所謂假的,但我們現在仍處凡夫境界的時候還要以假修真。所以,我們經常說:「念佛一聲,福增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從這部經裏頭,我們可以對整個的佛教有一個深入的了解。當然,佛陀最後所說的,還有《涅槃經》;《涅槃經》亦說一切衆生皆可以成佛,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甚至是「一闡提」將來也能夠成佛。所以,這些思想對我們修行淨土法門都有所幫助,對我們念佛更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爲智者大師就是念佛往生的。所以,大家有緣一起來誦一誦《妙法蓮華經》,實在是功德無量啊。而且還能對佛教多一點了解。法會只有叁天的時間,希望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們都好好發心,好好珍惜,好好地了解經文;因爲日本人把這本經作爲文學科的課本,它裏頭有很優美的文字,很容易來背誦、來朗誦。不過我們大家不必朗誦,只要跟著法師一齊誦念就好了,讓我們一起來體會、體會這個的妙法蓮華的境界。好了,時間又到了,我們現在就結齋。

  清淨蓮華.無上微妙(叁)

  ──西方寺《妙法蓮華經》念誦法會過堂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好!今天(6月23日)是端午節,非常高興看見這麼多的人來參加法會!你們不但出錢出力,而且出一份心來到西方寺誦《妙法蓮華經》。昨天已經說了,這是一部「開權顯實」、「開迹顯本」、會叁歸一的經典;本來是唯一的是佛乘,方便而說叁;說的叁乘人,都是方便;「方便」就是「權」、就是「迹」;「痕迹」的「迹」。而「本」也就是「實」,這個「實」即「如實」;什麼是「實」呢?唯一佛乘,余皆方便,這就是「本」、就是「實」,就是真實說、如實說。

  那爲什麼說會有「權」和「實」的分別呢?就是因爲衆生的根基有叁乘的差別;根基未成熟的,就爲其說「權法」,也就是「方便法」。對根基已成熟的人,就說「本」、說「實」。我們可以看到釋迦佛在成道之初說《華嚴經》,由于這部經是說給法身大士聽的,當時很多人聽不懂,所以就如聾如啞;于是慈悲的佛陀就改說「小乘法」,講《阿含經》,解說四聖谛和十二因緣的道理,這就是爲了緣覺和羅漢而說的;由于以前佛陀沒有跟他們說過「大乘法」,也沒有說過最後的「唯一佛乘」,因此他們心生疑惑,所以,「法華會上」才會有這麼多人的離席。但是,他們還是很禮貌的;怎麼樣禮貌呀?我們中國人常說「拂袖而去」,或「不辭而別」,但他們都給釋迦佛頂了禮,也就是「作禮而去」。雖然他們起了增上慢心,但是他們還是懂得禮法,對佛陀還是尊重的,只是有些不認同,爲什麼不認同呢?因爲佛說了,「我從成佛以來,用種種方便,種種譬喻,廣演言教。」就是說佛陀成道以來,用了種種的方便和種種的比喻,跟很多人說法,也就是用無數的方便善巧,來引導衆生,令他們離開執著,所謂「執著」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貪著」。

  佛陀在《妙法蓮華經》中用了七種譬喻來說明,這也就是著名的「法華七喻」;這七喻就像七顆明珠,不但講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更彰顯出此經優美的文學性。以下即爲大家簡單地略作說明:

  一、火宅喻

  出自第叁品《譬喻品》,內容是說一位長者從火宅中救出衆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經中告訴舍利弗說,諸佛經常以各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讓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脫。接著,佛陀便以國中有大長者,因爲年老體衰,擁有無量財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宅廣大,可是卻只有一道門,家中人數卻衆多。一天突然大火從家宅四面燃起,長者見大火生起,很是驚恐,自己必能出逃,但顧及那些年幼的稚子。長者知道他們都貪圖嬉戲,沒有出逃的意思。爲了讓他們逃到安全地帶,于是采用下面的善巧方便。

  經雲:「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爲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爲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複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踴躍。」

  長者就是通過允諾給予各種娛樂玩具的方法,讓所有的稚子都能逃離火宅,來到安全的地方。故事中的長者譬喻慈悲的佛陀,稚子譬喻苦難的衆生;大火喻世間之苦,宅子喻衆生輪回的叁界。

  「火宅喻」給我們的啓示就是:「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叁界就好像火宅一樣,衆生卻貪圖世間虛幻的快樂而不願出離。

  二、窮子喻

  窮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故事講一位走失在外的窮孩子,到處流浪、乞討,一天來到富裕的長者門口卻不知道是自己的家。窮子見到長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滿,價值千萬,莊嚴其身;身旁還有很多僮仆手執白拂侍立左右。窮子見到長者如是威德莊嚴,心生恐怖,便快速離去。

  長者見到窮子,知道是自己失散已久的兒子,便派人追趕,將窮子追回。窮子非常恐怖,擔心被處死,即時昏倒;長者令人以冷水灑面,促其醒悟。但窮子仍不醒悟,長者唯有放其外出乞討。接著,長者巧設方便,派人將窮子請回來家裏打雜做事,逐漸使其慢慢覺悟自己就是長者的兒子並最終繼承了家業。

  經中的「窮子」喻二乘之人,「長者」喻佛陀;佛陀巧設方便,讓窮子從小乘修起,漸入大乘法門,最後進入大乘的最高境界。

  叁、藥草喻

  藥草喻出自第五品《藥草喻品》。 經雲:「迦葉。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幹,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叁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花果敷實。雖一地…

《清淨蓮華 無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蓮花經》念誦法會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