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一)

  --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

  西方寺于农历五月初四日至初六日(公历6月22日至24日),爰例启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三永日,于中虔诵《妙法莲华经》全部,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灾难远离,风调雨顺,人民安乐。《妙法莲华经》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妙法」,意谓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实为畅佛本怀之无上法宝,亦是如来一代时教之精华,大乘佛法之核心;开权显实,发迹显本,既会三乘归于一乘,复导群迷入佛知见;实是究竟之谈,了义之说,堪称诸经之王,佛法之最。若能时时念诵,恭敬恒持,当能悟佛法之微妙,入佛法之平等,证佛之究极本怀;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悉共成佛道。

  是次参加法会之善信十分踊跃,大众虔心同诵经典,法喜充满,如意吉祥,现將宽运大和尚于法会期间之开示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阿弥陀佛!非常高兴看见大家来到西方寺参加我们一年一度的《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相信大家都诵过《妙法莲华经》,但是大家知不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什么呢?怎么样解释呢?大家知不知道啊?

  《妙法莲华经》以「莲华」为名经名,就是说「莲花是出于污泥而不染」;「妙」是微妙;比喻这部经就好像莲花一样,清净无比,而经中所说的法更是无上微妙。因此,这是一部殊胜、难得的经典。

  大家都知道释迦佛所说的教法广大浩瀚;所以,我们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将如来的一代时教判为「五时八教」。「五时」,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槃时。而「八教」就是──藏教、通教、别教、圆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五时」来判定如来说法的次第,以「八教」来分别其说法的内容。

  有一个偈颂是这样说的:

  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

  华严最初三七日,法华涅槃共八年。

  清楚地说明了佛说法的次第及时间。

  (一) 华严时:第一时期说的是「华严」。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的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也就是说,佛成道后所说的第一部经就是《华严经》,说了二十一天;但二十一天内所说的法,何以经文会这么长呢?其余的《法华经》说了八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 经文也没有《华严经》这么长。因为《华严经》是佛的报身──卢舍那佛所说的,所以说得又快又多。

  华严时,于化法中,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于化仪中,是属于顿;所以在华严时,属于顿教,又兼渐教。

  (二) 阿含时:第二时期说的是「阿含」。说完了《华严经》之后,佛陀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说了十二年的时间。如日照幽谷之时。阿含时又称「鹿苑时」,因佛陀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佛所说的是三藏的教理与法,属于「三藏教」;所以阿含时称为「藏教」;说的就是小乘教的「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

  四谛,即是「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三)方等时:第三时期说的是「方等」。即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的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方等」即是由小乘刚要走向大乘的一个初门,属于別教。为什么叫做「別教」呢?因为是「别前别后」,与前面的「華嚴」、「阿含」有分别,与后面的「法华」、「涅槃」也有分别;也就是与前面「藏教」、「通教」有分别,与后面「圆教」也有分别,所以称之为「别教」。

  (四)般若时:第四时期说的是「般若」。即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的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般若」属于什么教呢?般若属于「通教」,它因为通前通后,既通到前边的「阿含」、「方等」,又通到后边的「法華」、「涅槃」。所以属于「通教」。

  (五)法华涅槃时:第五时期说的是「法华」、「涅槃」。即佛陀为使受教者的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之知见;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之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而法华、涅槃时又属于什么教呢?是「纯圆独妙」,就是纯粹的圆教,没有夹杂藏教、通教、别教,这是专为大乘的根性而说的教法。

  这就是「五时」。

  而所谓「八教」,又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藏、通、别、圆,即是「化法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即是「化仪四教」。

  (一)藏:阿含时即属于藏教,即是三藏教,所说的就是小乘的教理。

  (二)通:般若时即属于通教。

  (三)别:方等时即属于别教。

  (四)圆:「华严」为圆教,但不及「法华」纯圆独妙。

  (五)顿:就是来得很迅速的,頓时就开悟了,这即属于顿教。

  (六)渐:是渐次而开悟,一步一步地去修行,是一点一点地开悟,所以称为「渐教」。

  (七)秘密:即佛所说的秘密教法,也就是「咒」;这一切的咒,都叫「秘密教」。这个秘密的教,是「为彼说而此不知,为此说而彼不知」,彼此互不相知,这才能称之为「秘密」。

  (八)不定:就是佛所说法无有定法,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一定的法。这就是不定教。

  这八教,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由于这所有的经藏,犹如大海那么浩瀚广大,所以称为「教海」。

  由此可见,《法华经》即《妙法莲花经》实在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此经迹、本二门的权实法中,天台是以「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之方式来凸显《法华》之妙。

   所谓「权法」,指的是善巧方便之法。「实法」,指的是诸法实相。正如经中所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但为何《法华经》特别重视方便之法?其理由有二:一者须经无数劫之修行乃能知诸法实相;二者诸法实相言辞相寂灭不可示。

  然由于众生根钝,不信有一乘,故佛先说二乘及三乘,引众生入道。最后说一乘。三乘人皆能成佛。因此,简单地说,《法华经》的宗旨就是开显一佛乘道理,引领众生悟入佛慧。而其开显的方式,即是藉由假名相说的随宜权法入手,然后再一一开显入实。若具体地说,也就是以「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的三部曲,来开显权法即实法的道理,显示法法无不是中道实相,法法皆为成就佛慧而设置,而这就是如来以种种方便,甚至以种种异方便用意之所在,亦是如来施教之本怀。

   由此可知,如来种种善巧方便的权法,无非为成就一佛乘之实法,且实由权显──实法不离权法而有,若无权法则实法亦无。

  还有经中用了种种的譬喻来说明这个「诸法实相」,大家知道有多少个譬喻呢?去年我曾经为大家讲过,大家记不记得呢?有七个譬喻,可能大家都不记得了。这七个譬喻就是:(一)【火宅喻】、(二)【穷子喻】、(三)【药草喻】、(四)【化城喻】、(五)【衣珠喻】、(六)【髻珠喻】(七)【医子喻】;这都是非常好的譬喻。日本人把这部《妙法莲华经》视为文学作品,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偈颂,好像诗词一样,文字非常的优美。由于我们西方寺是「教演天台,行归净土」的道场,以天台思想为前导,而实践上即行持上则以念佛为主。所以,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为大家讲一讲天台的教理,让大家了解一下佛陀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慈悲本怀,最终三乘人都可以成佛。

  这两天我会继续为大家说一说「三乘归一」的义理和经中的七个譬喻,希望大家都能有所获益。现在我们大家就开始一起来诵《妙法莲华经》。阿弥陀佛!

  

  清净莲华.无上微妙(二)

  ──西方寺《妙法莲华经》念诵法会过堂开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非常高兴大家一起能在西方寺诵一诵《妙法莲华经》。刚才我们在经里看到,看到什么呢?就是说,我们人都是烦恼重的,我们的心都是散乱的,如何能够收摄此心,令其趋向于佛道呢?这是我们作为佛弟子应该时常思考的问题。正如本经《方便品》中所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意思是指,只要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由此因缘皆可共入佛道。最普遍的修行方法是──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礼拜。

  如最为大家所熟识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是一般佛弟子常用的修行法门之一。不过,不管采用《法华经》哪一品作为修行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此法门有信心,并且有恒心地修持,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行,都能与法相应,这就是无上的法供养,亦可以消除累劫业障,开佛智慧,而受持之功德,能得六根清净、离苦恼、有福德力、诸佛菩萨护念、护法龙天守护、未来当得作佛、来世圆满之果报。

  此外,在《妙法莲华经》里头,也提倡念佛法门,因为整个的《妙法莲华经》有二十八品。它对天台宗的影响非常之大。

  昨天说到,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统摄佛陀所说的一代时教;其中「八教」中的「化仪四教」即有顿教、渐教,秘密、不定,这是一种。而「化法四教」即有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

  「五时」即是把释迦佛四十九年的说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华严」时所说的就是《华严经》;但说了《华严经》以后,由于太深奥了,所以很多人特别是小乘的人,如聋如哑没有办法听得懂;其实佛陀所说的是「一音佛教」,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好像太阳一样能够照耀高山,也能普照大地,把所有的地方都照到了,令所有众生都能得益。

  后来,佛…

《清净莲华 无上微妙──西方寺《妙法莲花经》念诵法会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