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二千五百余年前,釋迦牟尼佛“爲一大事因緣而降誕于世”,這個大事、這個因緣,就是我們現在通稱的“佛法”,也就是佛陀所覺悟的真理。
佛法,和一般的知識學問不同。一般的知識學問,大多注重表面的诠釋,是名相表解;佛法則注重內涵的透視,是終極、究竟。這就好像我現在把手掌伸在各位面前,按照一般的知識學問來說,這是手掌;從醫學上看,它是許多骨骼、肌肉、神經及細胞組織的合成品;從文學上看,它表現許多風度、姿勢及語意;從哲學上看,它蘊含某些命相、情誼;從物理學上看,它的伸縮绻曲代表許多引力運動……;總之,它是個實體,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東西。而佛法則像X光一樣把它透視成一個空虛的影像,是一種必然腐爛灰滅的空假之相。再舉一個例子來說:我伸手向空中一抓,從一般的知識學問來分析,我抓到了些空氣、微塵,有動作與表相;從佛法來說,卻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的因緣和合現象而已。所以,人的觀念狹窄而且有限,往往阻礙了對事理最終極的大慧光明,世上的一切苦樂都沒有絕對的存在,只是我們的觀念與想法有分別而已。我們在接受佛法之時,要把一般的觀念改一改,由表面的名相而推極究竟到真如實相,開般若光,播菩提種,叁昧法水才會流入我們的心田。
我先用佛經裏面的一個小譬喻來解說:
有一位老太太經常好哭,因爲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雨傘的,小女兒嫁給賣面條的做媳婦。這位老太太每天一看到太陽出來,陽光普照,就憂慮得流下眼淚來,心裏想:糟了!太陽這麼大,天氣這麼好,我大女兒雨傘店裏的雨傘就沒有人買了,沒生意上門怎麼辦呢?她想啊想的,不知不覺就傷心的哭起來了。如果天氣不好,遇到下雨的時候,她還是哭,爲她的小女兒哭──她想:小女兒嫁過去的面條店,店裏的面條沒有太陽曝曬,面條賣不出去,怎麼辦呢?像這樣每天憂心忡忡的哭,出太陽的日子爲雨傘店的大女兒哭,下雨天爲賣面條的小女兒哭,無論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鄰右舍勸不過來,幹脆就稱這位老太太爲“哭婆”了。
有一天,她遇到一位出家人,問她爲什麼天天哭?她原原本本說出原委,這位師父聽了藹然一笑,合十說:
“老太太,你不要難過,我告訴你一個解脫法門,你就不會天天哭了!”
這個“哭婆”一聽,高興得不得了,立刻請問是什麼方法?師父就說:
“很簡單,你只要把想法改一改:太陽高挂的好天氣,不要去想大女兒的雨傘賣不出去,而去想小女兒的面條店──噢,太陽這麼好,小女兒的面條就曬得很多,生意一定興旺。遇到下雨天的時候,你就改想大女兒的雨傘店──噢,下雨了,大女兒店裏的雨傘就會多賣出幾把,生意一定好!”
這位老太太聽了之後,恍然大悟,就照著師父的話去做,日子一久,不但不再哭泣,反而天天心高興得笑逐顔開,從“哭婆”一變而爲“笑婆”。
我們人人心裏有煩惱的事,有困苦的事,然而只要像哭婆一樣稍微改變一下,就可以將種種煩惱、困苦一變而爲幸福、快樂。這並不需要什麼神通,只要稍微了悟一些佛陀微妙的佛法,當下體悟通達,在機鋒處一轉一破,就自然而然能夠破愚爲明、轉癡爲悟了。
稍微接觸過佛教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覺。當流星燦然劃空而過的時候,佛陀到底覺悟了什麼?
祂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覺悟的真理又是什麼?
是因緣,是緣起。
如果我們也能懂得因緣緣起的真理而受用的話,我們也能像佛陀一般,舍棄這個有漏世間的一切煩惱困苦。經上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就是人與人間的相互關系,人與人之間相敬相愛、相爭相逐、相善相惡……的種種關系,就是“因緣”。懂得因緣,就會了悟世間衆生的運命浮沈,懂得世間生命的緣起緣滅,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會洞然明白了。
世上生生滅不已的因緣有四種:
一、無因無緣──很多人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是冥冥中完全注定,是偶然的、神意的、宿命的,不是因緣的關系。好像石頭本來榨不出油,如果石頭竟然能榨出油來,他們不去探索石油層的結構與形成原因,只認爲是偶然如此;小孫子吃得太多太飽而噎死漲死了,他們不去追究飽食的禍因,只會一味的哭喊“命呀!命呀!”;強盜因搶奪不遂而起意殺人,被害人家屬也只會歸之于宿命如此;可憐的是那種把一切歸之于上帝旨意的人,認爲一切都是神吩咐的,否定了現世人生的自主價值,也否定了一切努力的自我意義,如此徹底抹煞了人生的努力而專講命運的,是邪命外道,不是正確的因緣論。
二、無因有緣──這種人認爲世界上沒有什麼過去的因緣果報,都是現實上的機緣湊泊而成,是一種“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論調。例如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有的肯爭氣而成功,有的不爭氣沒出息,就怪罪運氣不好,機會太少,而忽略了他們教育過程和心理境界的歧異;同一個老師教導出來的學生,成績好壞不同,就歸咎于他們的努力和程度不夠,而忽略了先天上的聰明才智不同,這就是一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見。
叁、有因無緣──還有些人認爲因和緣是兩回事,認爲事出或者有因,卻不見得有緣,忽略了佛法裏因緣生滅的奧義,許多懷才不遇的例子就是這樣──年輕時去求職,那家公司要老成的,好不容易老成了,他們卻又要年輕的;今天到這家公司求職,他們要結過婚的,趕快訂婚結婚再去求職,他們卻要不結婚的。類似的情形常常發生,有些人就以爲因和緣是兩回事,有因未必有緣,有緣未必有因,而忽略了因緣並非一成不變的東西,它隨時在時間和空間中生生滅滅,是不會停下來等你的。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這個意思。
上面所說的叁種因緣都是一偏之見,不是佛教正確的因緣論。在佛法裏面,我們相信因緣果報是環環相銜的,是相生相成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因有緣”。
四、有因有緣──在佛教裏面,一切法都由因緣貫穿連結,無論大小乘、性理事相、世出世間,一切有爲法必依因緣和合而生,楞嚴經疏雲“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譬如建造一棟房子,一定要磚瓦、木料、水泥……等很多條件結合起來,才能建築完成;又如同我們現在要請客,也必須具備一些基本條件:彼此的交情夠不夠?對方有沒有困難?此時此地是否適合……必須各種因緣具足了,這場宴會才能圓滿舉行,因緣不具備,事情就無法成就。
有一位富翁請客,賓客來了一半,還有一半未到,廚師問要不要先上菜?富翁說等一等,結果等了半天,看看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還有很多重要的貴賓沒有來。這個富翁心裏很著急,忍不住焦灼萬分的埋怨道:
“唉!好不容易請一次客,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都來了!”
那些圍桌而坐的客人一聽,頓時覺得臉上讪讪的有些挂不住,心想:原來主人並不是真心邀請自己的,既然主人已經表示了不歡迎,我還賴在這裏做什麼?這些人越坐越不自在,就一個個悄悄地離席而去。這個富翁一看客人又走了不少,順口就說:
“唉!好容易請一次客,該走的不走,不該走的都走了!”
話一說完,那些原先還不好意思走的客人,都一個個滿臉怒氣的掉頭而去了!
有因有緣,一切事情才能成就,如果自己破壞了因緣,自己不能把握因緣,萬事萬物就很難圓滿了。我現在把佛教對于因緣的看法分成四點來說明,和大家結個好因緣。
一.因緣與人我的關系
我們現在流行講“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好,做事就順利,人際關系不好,麻煩就很多,“力強爲因,力弱爲緣”,這個“人際關系”就是一種因緣。
做生意,要先籌集資本、調查市場潛力、安排投資環境及條件……,種種條件規劃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順利開展,否則就會失敗。這種種企劃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緣”。
對于人我的因緣關系,要懂得感恩因緣,不要斬殺因緣。像梁武帝見達摩的一段史話,就是因緣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達摩,是在梁武帝大通元年從印度航海到廣州,由梁武帝派人護送迎請入京的。初見達摩,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開頭即問:
“我曾經建造許多寺廟,抄寫了許多佛經,供養了許僧尼,大師看我的功德如何?”
達摩一盆冷水澆下來:“無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興,便追問:“明明功德巍巍,怎麼說沒有功德?”
達摩回答說:“陛下這些功德,不過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隨身顯,卻無實體,只是一種空相。”
“那麼,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不可著功德之想。”達摩微笑開示:“自淨其意,自空其體,不著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義,還存著貢高我慢的私心,亟于表現一國之君的智慧,就繼續氣焰萬丈的問道:
“天上地下,何謂至聖?”
達摩識出了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寬貸:“天上地下,無聖無凡!”
梁武帝聲音大了:“你知道我是誰嗎?”
達摩淡淡一笑,搖頭:“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認爲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爲盛名遠播,既懷炫耀之心,又缺乏見道之誠,那裏受得了這番奚落?當下擺出聖明天子的威勢,退朝而去。這一去,從此失去了達摩印心的因緣,失去了中國佛教蛻化的契機;後來雖然悔悟改過再度迎請,卻再也追不回來了。
由于梁武帝我執太重,名心熾烈,先著了功德相,又偏離了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惡”的第一義谛…
《佛教對因緣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