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總結

  

   這十七條文,我們來總結一遍。

   第一文,道綽禅師立聖道、淨土二門,判一代聖教,而舍聖道正歸淨土之文。把一代佛法大判爲聖道門、淨土門,淨土法門以外的所有法門,禅、密、天臺、華嚴等通通屬于聖道法門。聖道法門難修難證,淨土法門易修易往。所以勸導大家暫舍聖道法門,選入淨土法門。這是第一文的大意。

   第二文,善導和尚意:釋尊出世本意,唯說念佛往生之文。雖然聖道、淨土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之教法,然釋迦牟尼佛以聖道法門爲方便,雖說種種法門皆解脫,「隨宜方便化群萌」,而以念佛爲釋迦牟尼佛興出此世的唯一目的。所以說「釋尊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文中講:「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聖道、淨土兩相比較,淨土法門是釋尊出世之本意,勸導我們應當信入淨土門。這前面第一、第二文是淨土宗的教判。所謂教判,就是把一代佛教做一種分判。各宗有各宗的教判,我們淨土宗大判爲兩類:聖道、淨土。聖道門是難行道,是自力,難修難證;淨土門是易行道,是他力,易乘易往。

   第叁文,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舍雜行歸正行之文。進入淨土門,淨土門的修行方法有二種:一種是行正行,一種是行雜行。種種修行,原來修聖道法門的人轉入淨土門,而對聖道法門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功德不願意放棄,所以,勸導他們以原來聖道修行的方法,回向求生淨土,這叫雜行。那麼,把聖道修行的方法都放在一邊,完全依據淨土經典的宗旨來修行,就叫做正行。正行分成五種: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贊歎供養。五種正行當中,第四種是正定之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決定往生之業。爲什麼?順彼佛願故。其它四種是助成正定之業,稱助業。這樣的目的,是讓我們選入正行,正行當中,選入正定業。

   第四文,善導和尚判正雜二行得失之文。若正行之人,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雜行之人,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五叁。我們願求生極樂,當然都希望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專修念佛,而把千中難得五叁的雜行暫時放一邊。爲什麼雜行難得往生?舉出了十叁點理由,這裏說了九點。專行念佛百即百生,說了四點: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第叁、第四文是淨土宗的行判。我們入淨土宗,應該怎樣修行呢?把修行大判爲二種:正行與雜行,而勸我們應當選入正行。正行當中,有助業與正定業,而應當進入正定之業。前面四文是祖師的教判,底下第五文到第十五文,是解釋淨土叁部經的宗義。

   第五文,總說叁部經。淨土叁部經在一起,總體的說明,是選用善導和尚之意。「《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無量壽經》的宗旨;「《阿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彌陀經》的宗旨;「《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這是《觀經》的宗旨。這樣,叁經宗旨完全一致。不僅如此,這裏說到「諸經之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念佛不光是淨土叁部經的宗旨,也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當中經常提到、經常贊歎、也是一切經的宗旨。不僅如此,不光是釋迦佛一佛贊歎,十方恒河沙諸佛也證誠不虛,那麼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本心、本意。所以,第五文說到叁經宗旨完全一致。

   第六文、第七文、第八文是特別就《無量壽經》來說明,它的宗旨是在專念彌陀名號。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爲往生本願之文。四十八願雖然廣博,其中以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作爲阿彌陀佛因地所發之本願。所以,四十八願的歸宗、核心就在這條願上。如果沒有這第十八「念佛往生願」,這四十八願完全落空。如果有這一願,這四十八願就完全能夠得到。所以,最重要的是往生淨土,而法藏菩薩建立極樂淨土,有種種的莊嚴,成就無量光明、無量壽命,衪唯一的目的在于要我們衆生念佛去往生,所以稱爲「往生本願」。那《無量壽經》所說不過是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所說的,都指向這第十八願──念佛往生之本願。所以,這就作爲《無量壽經》的宗旨,而這四十八個字是善導大師解釋彌陀的第十八願,非常的珍貴,也非常的簡潔。

   第七文,念佛利益之文。是在《無量壽經》下卷,說念佛之人:「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在《無量壽經》當中,雖然說到念佛,在叁輩文當中,也說到發菩提心、舍家棄欲、行作沙門等等,可是,來到經的結尾,不贊歎其它法門,不說其它修行的利益,唯說念佛利益是無上功德,比較起來,修行其它法門爲小利,功德爲有上,而顯示念佛才是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的宗旨。

   第八文,末法萬年之後,余行悉滅時,釋迦如來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也顯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無量壽經》是衪整個出世的本懷,特別留下這部《無量壽經》、念佛法門。那麼,我們也就知道,念佛以外的種種修行,是隨順衆生的根機講的。比如說,法滅的時代,其它法門修行的根機一個也沒有了,當然不能再有了,也不能留下來了,可是念佛法門是適合一切時代、一切衆生的根機。所以又選第六、七、八叁條文,進一步解釋和左證上面第五文中「《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九、十、十一文是說《阿彌陀經》的宗旨。

   第九文,以念佛爲多善根、以諸行爲小善根之文。文義非常明顯,念佛之外其它一切諸行,若比念佛,全非比較,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極樂無爲涅槃界,唯有念佛是可往生極樂無爲涅槃界的,由是勸導我們應該舍棄少善根福德因緣的雜行雜修,而應當執持多善根、大善根、殊勝的善根、無上功德的六字名號,作爲往生之正行正業。

   第十文,十方諸佛護念念佛行者之文。說念佛不僅得往生之利益,也得現世種種之利益,十方諸佛唯護念念佛之行者,而不是去護念雜行之人,十方諸佛在《阿彌陀經》當中出廣長舌之相,來證誠念佛必然往生。有人問說:「《無量壽經》、《觀經》十方諸佛爲什麼不出廣長舌相證誠呢?」答有兩點:第一,說到《無量壽經》的時候,還說到叁輩,如舍家棄欲、行作沙門。說到《觀經》的時候,也說到觀佛叁昧,也說到叁福之業、九品之行,如果出舌證誠,到底證誠哪一個呢?所以就沒有。而《阿彌陀經》當中,說其它的所有余行、余善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唯有念佛能夠往生,這樣十方諸佛證誠就非常清楚了。第二,既然十方諸佛在《阿彌陀經》當中出廣長舌相來證誠念佛,也等于是在證明《觀經》和《無量壽經》裏邊所說之念佛。本來在佛法當中,如果有佛出來證明,這就是講大乘了義之教。如果是不了義教,則沒有佛來證誠。而在這部《阿彌陀經》當中,六方恒河沙諸佛都出來證誠。這是所有一切佛經當中所沒有的,只有這部經才有,可見這部經的重要地位、念佛法門的重要,勸導我們應當專行念佛。

   第十一文,釋尊以彌陀名號殷勤付囑舍利弗之文。這也是選擇名號來付囑舍利弗,也是付囑我等罪惡衆生,殷勤告勸:應當專修念佛。

   以此叁文可知《阿彌陀經》的宗旨:在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十二至第十四,說《觀經》的要點。《觀經》很長,選用叁條文把它的宗旨點化出來。

   第十二文,彌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雖然有種種觀想,雖然有種種叁福之業,然而,此等行業非彌陀佛之本願,所以,阿彌陀佛光明不照攝,唯照攝專修念佛之行者,所以善導和尚解釋說:「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爲強。」顯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的要點,是在引導觀佛和散善之人進入念佛,也勸導早行專修之念佛,速獲彌陀光明攝取。

   第十叁文,不贊歎雜善、唯贊歎念佛行者之文。雖然《觀經》當中說到十叁定觀,又說到叁福之業,然而,來到結尾,不贊歎觀佛之人,也不贊歎行叁福之人,當然這些本來都值得贊歎,可是若與念佛來比,唯贊念佛之人,因爲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念佛是無上功德、殊勝善根功德之行,所以說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目的是勸導我們應當專修念佛,蒙受釋尊的贊歎,蒙受彌陀的光明攝取。

   第十四文,釋迦如來不付囑余行,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雖然在《觀經》當中講到種種修行,然而在《觀經》結尾,並不把其它的定善、散善付囑給阿難尊者,而唯以無量壽佛名號付囑阿難尊者,亦可知釋迦牟尼佛是由定善、散善種種修行,暫時引導各種不同根機的衆生,而最後的意圖是引導進入專稱無量壽佛名號,故而善導和尚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以此可知,釋尊說定善、散善是誘導之方便,說念佛往生才是衪的真實本意。

   那麼,從十二到十四文,明顯可知《觀經》的宗旨,不在講觀佛叁昧和叁福之業,是在講稱念彌陀名號的念佛叁昧。所以,善導和尚才說:「《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這是《觀經》之要點。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當具足叁心之文,是勸進我們念佛之人應當有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雖然說叁心,其實只有一個心:深信不疑的心,知道念佛一定往生;也是真實願生淨土的心。所以,這叁心容易具足:口稱佛名,心思往生一定,則自然具足叁心。

   第十六文,法照禅師的贊偈,解釋阿彌陀佛的誓願,是無論任何根機,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持戒、破戒、罪深,若念佛者,無一不得往生,「能令瓦礫變成金」。這一首贊偈,再一…

《唯說念佛 總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