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第十五條「具足叁心」之文
第十五文:念佛行者,必當具足叁心之文。
這是指念佛人的心態,這也是引自《觀經》,說念佛之人必然具足叁心,「必」是必然,「當」是應當,什麼叫「必當」呢?如果你一向念佛,「我就念佛念到底,知道一定往生。」這樣的人不用講叁心,他自自然然、必然具足了叁心;那還有的人念佛,「這樣能往生嗎?恐怕不行吧?」還在懷疑,對這樣的人,勸導他:念佛應當具足叁心,不可懷疑。
「必當具足叁心」。我們各位如果已經下定決心,必然具足叁心;如果還在猶豫之間,就勸導他說:應當具足叁心。
叁心就是信心,底下有解釋。叁心是《觀經》裏邊講的,《觀經》裏說:具叁心者,必定往生。
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
具叁心者,必生彼國。
什麼叫「至誠心」呢?「至」者真,「誠」者實,就是真實心,真實心就是內外一致、相應的心。外表專稱彌陀名號,說「念佛一定往生」,內心真實相信念佛一定往生,叫「至誠心」。
有些人念佛,雖然也說「念佛一定往生」,內心並不相信念佛一定往生,這樣的人非常得多,不管是出家在家,這樣的人特別多,你到任何地方,他都會跟你講,誰都會講這句話:「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但在內心裏邊,他不相信這句話,他有很多的疑問,「哪有那麼容易?」如果再講下去,哦,念佛不能往生了。這樣外表口說念佛往生極樂,內心並不相信。如果內心真的相信,他一定會老實念佛了。你看他的行動就看得出來,他嘴上這樣講,其實他不信淨土法門,你看看不修淨土法門的師父,你問他,他也講念佛往生,但是他就不念,「師父,那你怎麼不念?」你不好意思這樣問他,他也不好意思回答,他說:「我內心真的不相信,但是佛、祖師都是這麼講的,我是出家人,也就這樣講給你聽。」還算不錯,還是依著這樣講,不會害你。他這樣講,如果你能相信,你能得利益。
還有的人,他也念佛,他相信一半,他不是全相信,也不是全不相信。他也念佛,也願求生淨土,他覺得光念佛不行,還要加上誦經、持咒才能往生,所以看他的行爲,就知道內心裏面有沒有全部相信。只相信一部分,那就是有疑心了,這就不叫「至誠心」。
「二者深心」,什麼叫「深心」呢?「深心」即深信之心,不懷疑。我們很多人信,是淺心,不深,就像樹根一樣,它很淺,風一吹,根就拔起來了。如果樹根很深,風吹都吹不起來。我們信心的根很淺,人家一講,耳旁風稍微一吹,「這樣怕往生不行哎,專念彌陀名號怎麼行啊?如果你不會念《楞嚴咒》、《大悲咒》,不會念其它的,怎麼可以啊?」一吹,你馬上心裏就動搖了,就去雜行雜修了。這叫淺心,不叫深心。所謂深心呢,他們來一百個、一千個,講一萬遍,「哦,謝謝,謝謝,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他來個叁次五次,就不再找你講了,知道講了也不管用,「那個家夥很頑固,專門念佛!」你說:「好,謝謝你,對我這麼好的表揚,等于說我是妙上好人、稀有人、上上人、最勝人。」專門念佛嘛,這是佛講的,人中芬陀利花嘛。
「叁者回向發願心」,什麼叫「回向發願心」呢?願生極樂淨土,不求人天福報,不求開悟,不求名利,「人家表揚我,說我會修行,了不起,會誦經……」這些都不求,人家說我什麼都不知道,我自己也認爲什麼都不知道,一文不知,一字不識,毫無智慧,只知念佛決定往生。這樣的人真是大智大慧。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就像傻瓜一樣;有大方便善巧的人,看起來就像笨蛋一樣。很多老太婆都往生了啊!但很多法師不一定往生了。法師會講經,會因學得太多而不老實念佛,他就不如老太婆有智慧啊。所以,印光大師講「愚不可及」,什麼叫「愚不可及」呢?他愚癡,但是你還不如他。他愚癡,他就專念彌陀名號,你反而不如他,他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你有智慧,讀了很多經典,「我哪能跟你老太婆一般,顯得我太掉價了。」這樣就是沒有智慧了。大智若愚,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沒有關系的。你什麼都懂,臨死了,一個也帶不走。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求法的心要單純、簡單。
直心是道場
一個人學佛法,有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一看他的心就非常清楚了。他的心非常單純,這樣的人就容易入道。很簡單,不複雜。他內心越複雜,這樣的人不容易入道。所以經中講:「直心是道場。」「直」就是筆直的道路,不拐彎。很多人的心像腸子一樣彎來彎去,太複雜了,想得太多了,雜草叢生,「邪見稠林」,像樹林一樣,密密麻麻,而自以爲有聰明智慧、有見解。我們學佛,就是要把這些邪知邪見的枝葉通通刪除掉,到最後,單單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它東西都不存在,都無所謂,心非常單純。
淨土法門爲什麼難信呢?因爲凡夫的心都非常複雜,就喜歡聽那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比如說,有的人學念佛,你講念佛一定往生,他反而不記在心裏;一聽說「佛珠撚到佛頭的地方不能過,如果過了有得罪哎!」這句話,他馬上記住了,他回來就跟人家講了:「我這次朝了什麼名山,得到了一個佛教知識:佛珠這裏不能過。」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知道了。打開經典,不知道從哪裏出來的。關于念佛往生呢,他卻認爲太簡單了,太單純了,他要搞複雜的東西,誦經啊,持咒啊,搞得很複雜,他覺得這樣才是學佛法。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很委屈的啊,一開始也給你搞複雜的,因爲你的心複雜啊,那就講複雜的,慢慢誘導,慢慢把你的心磨平,把你複雜的心引導到單純化。比如說,我們平時都複雜化,如果現在各位只剩最後一口氣了,這個時候,人家跟你講:「某某人哪,我來爲你誦《金剛經》、《心經》、什麼咒、什麼忏……」你心裏面願意嗎?你心裏面這個時候就單純化了,「哎,我不要了,你就給我念佛好了。」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最重要的東西就顯示出來了,平時啊,你把生死放在一邊,沒有這個觀念,生死心不切,無常感不深,所以就希求名利,要搞一些其它的修行,搞得很複雜,到快死的時候,你複雜也複雜不了,就單純化了。
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講到下輩叁品,這個人是沒有什麼複雜的,論他的根機,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他沒有什麼可以驕傲的,他什麼都拿不出來講,他的心只有單純,而且,他已經到了臨死的時候了,如果活得好好的,「我還能去複雜一下,學學別的」,到臨死了,不可能不單純了。所以,引導我們衆生到這個地步,那你就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部《觀經》,最後叫「花落蓮成」,花的葉瓣是很複雜的,很多很多片,「啪啪」會掉落的,蓮蓬就顯現出來了,單純起來了。
我們念佛的人,心中要空空蕩蕩,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世間的事,就隨緣而過,不要心中想很多,「這樣能不能,那樣能不能?」只要念佛,無不往生。
至誠心
《往生禮贊》雲:
欲生彼國者,如《觀經》說者,具叁心,必得往生。
何等爲叁?
一者至誠心。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口業贊歎稱揚彼佛,意業專念觀察彼佛。
凡起叁業,必須真實,故名至誠心。
身業禮拜,口業贊歎稱名,意業想念,這叫身口意叁業,這樣來做,必須是真實的。
我拜佛拜下去,是真拜佛。什麼叫真拜佛?拜下去,折服自己的驕慢,「南無阿彌陀佛,我確實罪業深重,靠我的力量無法解脫,感謝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來救度我。」這樣去拜佛,行動在拜佛,內心裏邊是完全的仰順、歸命、依靠。比如說一個徒弟來拜師傅,他的行動是在拜師傅,心中卻想:師傅,你那兩下子,可能還趕不上我呢。這叫拜師傅嗎?他來拜師傅,說:「徒弟一無所知,師傅武藝高強,技術高超,我來虔誠向您求學。」他內心完全是空的,完全靠師傅,這叫拜師傅。有的人拜師傅,內心不誠懇,很驕傲,師傅一看就看出來了,不是真心來學習的。我們來拜佛,也要懷著一顆謙虛、恭敬、完全依順的心,這叫身業禮拜。
「口業贊歎稱名」,也一樣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啊,念佛一定往生呀。」講了這一句──有一位佛教徒和一位基督教徒在一起談心,他們各自講解自己的教主偉大,而且勸導對方信自己的教。佛教徒就講了:「信我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非常莊嚴,很好,比天堂好多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念名號一定往生啊,多簡單啊!」
基督教徒講:「信我們上帝吧,天堂非常好,相信上帝,能夠永生啊。到我們天堂去!」語言上大家差不多。
然後,基督教徒問佛教徒:「哎,你信仰佛教蠻虔誠的,你告訴我,念名號一定往生,我有點動搖了,我也想來信佛教了,請問你,念名號,你一天念多少啊?」
「哦,我每天念叁萬。」
「哇!念這麼多!那你往生一定了吧?」
「哎,不行不行不行,我念得還差太多,念得還不夠,功夫還不到。」
基督教徒一聽,不跟你講話了,就走了。他爲什麼走了呢?「你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你每天念叁萬,又吃素,你還不能往生,好是好,只怕我沒有份,幹脆算了。」他…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十五條「具足叁心」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