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九條「念佛多善」之文▪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選擇要法,「要法」是根本之法、唯一之法。什麼樣的要法呢?「教念彌陀專複專」,教我們五濁惡世衆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專而又專。這是釋迦如來爲我們選擇的,更是阿彌陀如來在因地爲法藏比丘的時候爲我們選擇的,說:「你稱念我的名號,往生我的淨土。」

  諸佛的本意

   前面的經文是這樣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聞誰說呢?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釋迦牟尼佛爲我等選擇,可知這個念佛法門就不是隨緣雜善了。所謂「隨緣」,是隨自己的根機,隨你周圍的緣分,隨人家告訴你。我們念佛法門呢,是釋迦牟尼佛親自爲我等所選。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經典,沒有任何人問。如果有問而答,或許叫隨緣開示,可是呢,是無問自說,沒有任何弟子來請問,釋迦牟尼佛親自開演。那就知道:是他本身最想說的法門。

   我們和人談話也是一樣的,比如跟對方談話,說了半天,你內心的一句話還沒有說出來,對方也沒有問到,一看時間快到了,馬上要走了,到最後找了個機會,人家不問,也要把它講出來了,因爲這是你來到這裏最想講的一句話。

   釋迦牟尼佛也一樣,來到娑婆世界成佛,最想說的教法就是念佛往生,到臨涅槃的時候,諸大弟子沒有這個智慧,一個也問不出來,連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都默然無語。釋迦牟尼佛一看,我快要涅槃了,不說沒有時間了,所以不等你問,他自己開口說話了:「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佛發廣大誓願,稱念名號,決定往生。」釋迦牟尼佛話音剛落,十方諸佛異口同聲說:「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等諸佛通通出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決定無虛,罪惡凡夫稱念名號決定往生!」這不光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意,這個教法高貴殊勝。

  專複專

   所以說:使得如來選要法,教我們念彌陀名號。要怎樣念呢?「專複專」。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某一位法師教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教的,我們的本師很高哎,「教念彌陀專複專」,若依《阿彌陀經》來專修念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教導,也是阿彌陀佛親自爲我等發的本願。「專複專」是兩個「專」字,是殷勤懇切地教導我們:「你一定要專修念佛啊,你不能走偏了道路啊!」說一遍還不足以,要再次、再次、叁次地叮咛我們:「念彌陀名號要專複專啊,其它的修行你不能成就啊,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凡夫衆生你不能修行啊。那是相應根機的聖道法門的修行,于五濁惡世、末法時代衆生不能相應,你唯有這一條道路。」所以,再叁懇切地叮咛。

   在這一部《阿彌陀經》當中(《阿彌陀經》才一千八百多字),釋迦牟尼佛叁十六次地呼喚舍利弗的名字,說:「舍利弗……,舍利弗……,舍利弗……」這一部經非常的殷切,佛非常的慈悲,總共一卷《阿彌陀經》才十來分鍾就念完了,任何人跟別人談話,十來分鍾之內也喊不到叁十幾次。而釋迦牟尼佛這樣反複地告誡舍利弗,也是告誡我們末法的衆生,要專念彌陀名號。

   「專複專」,一個「專」是外表,前面說了五種正行,還有雜行,舍雜行,歸正行,這就是專。在正行當中,由助業進入正定之業,專稱佛名,就更進一步,叫「專複專」。外表是專稱彌陀名號,內心是專仰彌陀本願,內外一致叫「專複專」。

   你外表表現爲專修念佛,內心懷疑「到底能不能往生?」內心不專,那還不能叫專。外表雖然是專,內心說:「如果我能打坐,能開悟,我才不念佛呢,我要去開悟,我沒辦法開悟,只好念佛,有什麼辦法呢?如果我能誦經,能持咒,能出家,我才不專修念佛呢,我修別的法門去。」這樣外表雖專,內心不專。

   外表也專、內心也專,即使能出家修行別的法門,也要專修念佛法門;即使能開悟,能修密,能修禅,也舍而不修,專修念佛,爲什麼?這個法門最殊勝。

   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本願作爲保證,十方諸佛證誠護念,沒有功德超過這句名號。凡夫種種修行,都是有漏造作。你會打坐,法藏比丘不會打坐嗎?他打坐的功德,他禅定的功德,他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收攝在六字名號裏面,而把六字名號無上的功德給你,你還嫌有所不足?任何大菩薩所修行的,也不能超過六字名號的功德。所以,這樣知道以後,就深懷此名號功德大寶,不舍稱名。

   《往生論》裏面講:「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本願所成就,遇到的人,沒有一個空過,都能夠解脫生死,往生淨土,能夠讓我們快速滿足,如前面經文所說「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所以,能令一切造罪凡夫快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無有不足。這樣念佛,叫做「專複專」,外表也專,內心也專。

  「專複專」即「一心不亂」

   有人講:「我已經專念、專靠阿彌陀佛了,已經仰靠這個法門了,我也可以學學別的法門吧?」這樣,也不是專。我們應專修念佛,不能夠移轉。經文是這樣說的:「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四、五、六、七日……一心不亂。」「專複專」就是解釋「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就用「專複專」來解釋「一心不亂」。你能專複專,就叫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對阿彌陀佛一心一意,不懷疑;如果懷疑,就叫二心、叁心。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說:「到底能不能往生?」這叫不叫一心呢?這顯然不叫一心了,這叫疑心。一心就是唯仰靠這一尊佛,唯專稱此佛之名號。你念著阿彌陀佛,覺得心有不足,往生有所不定,然後要去修別的教法,誦別的經,你多誦一部,就是二心,再誦一部,就是叁心,再學一個法門,學了很多,學了五六個法門,那你就是五六個心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就跟交朋友一樣,年輕人談朋友,你總要一心一意才好,你跟這個人談,然後再挂兩叁個,那叫叁心二意,如果同時七八個,那叫七心八意。心裏面只有一個對象,只有一個你所敬重的人,這叫一心一意。

   念佛當然也是這樣。十方諸佛都值得我們敬重,但是,往生淨土是阿彌陀佛發的誓願,而十方諸佛也沒有說「你專念彌陀名號,我等有意見」,沒有意見哪!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這樣就對了,我們就高興了,也滿足了我們的悲願,不然我們成佛,成佛的目的是度衆生,結果你修其它法門,不能到淨土,不能成佛,我等諸佛都要落淚。現在專稱彌陀名號,正好滿足了我等一切諸佛的大悲願心!」他們都鼓掌,都歡迎,都鼓勵我們,所以經典裏講「出廣長舌相」。

   所謂「不亂」,有不雜亂、不動亂兩層含義。

   不雜亂:不舍掉念佛法門而去學雜七雜八的法門,你一學就雜亂了。爲什麼會雜亂呢?按照你的本意也不是壞想法,「念佛之外再學學不好嗎?」想法雖好,但是探知你的內心,是聊存懷疑之心,所以再修種種法門,是不是?你們想想自己的內心,是覺得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或許有所不足,然後再想去學其它的,這就不好了,這叫雜亂。

   第二叫不動亂。什麼叫不動亂呢?人家再怎樣說「哎,某某,你大字不識幾個,念佛也沒有達到什麼樣的功夫,也沒有成片,也沒有清淨心,你持戒也不嚴格,還沒有吃長素,你這樣念佛能往生嗎?你跟我一道學咒,然後消業,業消掉之後再念佛,大概差不多。」你聽到後,內心動亂不動亂?你聽到後,心裏面說:「哎,某某講的很有道理的。」那就動亂了,就動搖了。一想,「這樣往生可能是不行,就這樣只是念佛就能往生嗎?」你是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誓願:專稱名號,必然往生!爲我們作了保證。所以,如果碰見這樣的人來跟你講,你就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我已經聽到了阿彌陀佛誓願裏給我講了,專念名號,一定往生,我不懷疑了。我雖然沒有智慧,可是六字名號裏面有智慧,我就專念六字名號;我雖然沒有功德,可是六字名號有功德,我就專念六字名號,決定往生。」這叫不動亂。

  若一日……若七日,心無間斷

   善導大師底下說:「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這是解釋「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經文當中說「若」,「若」就是或者,不定之詞,或者一日一夜,或者二日二夜,或者叁日叁夜……這裏說「七日七夜心無間」,就是七天心不間斷。不間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信心相續,無疑心間雜、隔斷。

   是心無間斷,若說念佛無間斷,則很難做到,晚上睡覺嘴巴就不能念;嘴上雖不能念,心裏邊並沒有懷疑,心裏邊並沒有說:我睡覺睡著了,我就懷疑阿彌陀佛了。然後第二天早晨一醒來,昨天信得好好的,就因爲晚上睡了一覺,結果早上起來,你看,就懷疑了。不是的。昨天信念佛必生,今天還是一樣,沒有改變,叫心無間。

   我們雖然這一晚上沒有記得,沒有回憶,但是第二天起來仍然是這樣認識的。所以我們晚上睡覺睡著了,雖然沒有把名號挂在嘴上,但是,第二天一醒來,仍然一樣,不懷疑,仍然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叫做心無間。

   這裏的七天也不限製七天,經文當中是有省略號的,「若六日,若七日」後面「若八日,若九日……」沒有說,總而言之,時間長短不定,是一直到他臨命終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念佛的人是一心不亂的,不改變題目的,是以…

《唯說念佛 正講 第九條「念佛多善」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