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第六條「彌陀本願」之文
這六、七、八就是說明前面「《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是要來解釋這一句的。這第五是總的,後面就分著來解釋了,第六、七、八是《無量壽經》的意義。我們來看:
第六文:彌陀如來唯以名號爲往生本願之文
阿彌陀佛唯獨以他的六字名號作爲十方衆生往生之本願。下面是引文。
《往生禮贊》雲:
《往生禮贊》是善導大師的著作,裏面引用《無量壽經》加以解釋說:
《無量壽經》雲: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一段文非常重要,是整個淨土法門的脊梁骨、核心,源頭就在這個地方。這一段是十二句、四十八個字,可以說字字放金光,每句每句貴重無比。大家應當會背誦,會理解,更要按照上面去落實。
首先我們來解釋標題。「彌陀如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唯以名號」,「唯」是唯獨,唯獨選取他的名號作爲往生之本願,不是以別的誦經、持咒等種種其它的修行作爲往生之本願,所以加一個「唯」,「唯」是唯一,因爲阿彌陀佛唯以名號作爲往生本願,所以善導和尚依釋迦牟尼佛的解釋,才說專修念佛。「唯」是一,「專」也是一,道理是一樣的。
本願釋
下面說「往生本願」,關于「本願」二字要作解釋。「本願」有二種解釋,一個叫做「因本之願」,一個叫做「根本之願」。
什麼叫「因本之願」呢?任何菩薩從初發心要成佛,一定要發大誓願,等他成佛之後相對于他成佛之前,在因地菩薩的時候,那個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就叫做本願。如果不發這個願,他不可能修行成佛,所以,果上的正覺相對于因地的誓願,因地的所有誓願,就叫做本願。
如果以阿彌陀佛來說,站在因本的角度,那麼,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沒有四十八願他不能成佛啊!四十八願是來源,從那裏來的,本來就從那裏發願來的,叫本願。可是,四十八願本願有四十八個,比如第一願叫做「無叁惡道願」,那麼,到極樂世界有沒有叁惡道?沒有叁惡道,那是因爲他因中就發了沒有叁惡道的本願的緣故,是以稱作無叁惡道之本願,此願成就而成就極樂淨土,所以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第二願說「不更叁惡道」:若往生我國之人,還再去叁惡道,我則不取正覺。那麼我們到極樂世界以後,還會不會再去叁惡道輪轉?不會。爲什麼不會?是因爲法藏比丘發了「不更叁惡趣」的本願,現在已經成就,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會再去叁惡道輪轉。然後說「無有好醜願」,我們到極樂世界,會不會有好醜?決定沒有,這是因爲法藏比丘發了「無有好醜」之本願,此願成就,所以,往生極樂世界之人無有好醜。
依次數下來,第十八願就叫做「念佛往生本願」,因爲十八願說:「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四十八願當中,說到「若衆生不往生,則我不成佛」的,只有第十八願,所以,只有這一條願才稱爲「往生本願」。如同第一願叫做「無有叁惡道」之本願,第二願叫「不更叁惡道」之本願,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之本願。那麼,第一願成就了,第二願成就了,第十八願有沒有成就?如果第十八願沒有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則不取正覺。」現在已經成佛了,可知第十八願已經成就了。那第十八成就了──比如說第一願,我們相信:往生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叁惡道,因爲這個願成就了。那麼,第十八願成就了,我們念佛會不往生嗎?第十八願成就了,那你念佛怎麼會不往生呢?如果你念佛不往生,那第十八願沒有成就。就好像第一願一樣,到極樂世界一看,還有叁惡道,那說明第一願沒有成就。第一願既然成就了,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有叁惡道。那麼,第十八既然成就了,衆生念佛決定不可能不往生,決定要往生,不然此願不能成就,此佛不能成佛。所以,各位,如果你說念佛不能往生,就等于說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他既然成佛了,念佛怎麼能不往生?他會講假話騙我們嗎?──這是不可能的,佛的誓願殷重真實,不要說成佛了,當初發願的時候就怎麼樣?天雨妙花,大地六種震動,空中有聲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還是在菩薩呢!一發這個大悲誓願,馬上大地震動,天雨妙花,連無情的虛空都發出聲音來給他證明,說:決定成佛,此願決定不虛!所以,稱爲「超世之本願」,超越一切諸佛的誓願,一切諸佛雖多,然,還沒有一尊佛爲我等罪惡煩惱之衆生發願說:「僅僅念我的名號,可以往生我不可思議的淨土。」只有這一尊佛爲我們發了這樣的誓願,所以,我們專念這尊佛。而這尊佛他度我們衆生的方法是非常的簡單:以他不可思議的六字名號來度脫我們,說:「衆生稱念我的名號,我則度脫你,我則攝取你,我則迎接你往生我的淨土。」所以,專念此佛的名號,決定往生。善導和尚判稱名爲正定之業,說「順彼佛願故」,就順這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願。所以,說到往生,就是第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家回去把第十八願願文再反複多讀幾遍,有哪一條願講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只有這一條願,所以稱爲「往生本願」。
我們在這個世間,最關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樣往生,所以,關于這一條願,也就被引用的特別多,也就被說的特別廣泛,然後,也就把他說成是「本願」。並不是說其它的願不是本願,其它的願也是本願,但是內容不一樣,剛才說過了,第一願是「無叁惡道」之本願,這第十八願叫做「念佛往生」本願,那你要往生,你當然抓住這一條願就對了。
第二,本願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四十八願都叫做本願,但是,四十八願有一個核心,有一個根本,有一個主幹,這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本願」。爲什麼這條願作爲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呢?那我們想一想,第一條願「無有叁惡道願」,這是講去了極樂世界之後,沒有叁惡道──如果你不能往生,這第一條願有意義嗎?沒有意義。第二條願「不更叁惡道願」,如果你沒有去往生,第二條願有意義嗎?也沒有意義。乃至所有四十七條願,如果我們不能去往生,通通沒有意義。那如果我們能往生呢?第一條願,你不知道,你不會背,你不清楚,你就只會念佛,只知道第十八願念佛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看,有叁惡道嗎?不可能有叁惡道。所以,你得到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就全部得到!你失去第十八願,整個四十八願全部失去!你能往生,自然沒有叁惡道、不更叁惡道、無有好醜、身皆金色、六種神通、證悟不退、無量智慧光明等等,你通通得到,阿彌陀佛一一兌現。他沒有說:「某某,你在娑婆世界沒讀《無量壽經》,不知道我的四十八願,你現在到極樂世界來了,我暫時不給你兌現。」不會的,到那裏去,自然都有了,因爲這四十八願都濃縮在第十八願當中,又濃縮在六字名號當中,等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完全兌現。
六字名號,就好像阿彌陀佛開了一個大銀行,一個法界大銀行,銀行當中的所有財産功德,統統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邊,交給你娑婆世界罪惡凡夫衆生。你拿著這個支票就決定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淨土,阿彌陀佛銀行馬上兌現,所有神通都出來了,所有功德都在這六字名號裏面,毫無欠缺──這叫功德行,不叫銀行。經中講:往生極樂淨土,須臾之頃,如諸菩薩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無有差別,無有好醜,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以總願來講,四十八都稱作「本願」。如果以別願來講,則單指第十八願爲「本願」,也叫「本願王」、「王本願」。在《無量壽經》裏邊有這麼四句話,叫做《本願成就之偈》,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命名第十八願爲本願。是這樣說的: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說得很清楚了:「其佛本願力」明確提出了本願,這是說哪一條願?說「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當然是稱念名號往生了,當然是第十八願了。所以,善導大師又解釋說:「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是把「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的第十八願稱爲本願,說「望佛本願」,這個叫做「佛本願」。
我再說一個比喻,來幫助大家了解。現在我們國家有個工程叫叁峽工程,叁峽工程要移民。移民之前,要給他們找一塊地方,建一個新村。那麼,規劃局就開始規劃了,要建到哪裏哪裏。第一條,要有道路,對不對?沒有道路人家怎麼來啊?好!第一條──就等于第一願:「我建立的新村,要道路縱橫,交通發達。」第二願,要有自來水吧,沒有自來水,人家喝什麼?「我建立的新村,自來水清甜甘美。」第叁願,要有幼兒園啦,醫院啦,沒有這些,人家來了怎麼辦?第叁願:「我建立學校、幼兒園,教育質量全國第一。公園裏邊,風景優美,空氣清新。醫院的衛生設施、醫療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然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一直講很多。但是,講這麼多,根本目的在哪裏?是爲了吸引人家,「你移民到這裏來,你放心,這裏很好,比你原來住的地方還要好。你安心吧!」如果不是爲了移民,你會建這樣一個新村嗎?你會在那裏修路嗎?你會建樓房、蓋商店嗎?如果不是爲了移民,你不可能修路,也不可能蓋房子。
同樣的道理,如果阿彌陀佛不是爲了讓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他…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六條「彌陀本願」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