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以持戒作爲往生本願,那能持戒的人很少,不能持戒的人很多啊!那不能持戒、破戒和沒有受戒的人就不能往生了。這樣能度幾個人呢?往生者非常少,不往生者非常多。可是,如果以稱念名號作爲往生本願,則誰不能念佛?持戒者念佛很好,無戒、破戒之人更要念佛,連死囚犯在牢房裏面也能念佛,沒有說「唉,你犯了死罪,誰允許你念佛?」不可能存在這種事。所以,這句佛號,任何人都可以念,是阿彌陀佛平等布施給一切衆生的。不管有智、無智,有修、無修,男人、女人,老人、年少,都可以念佛,非常容易。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說:「衆生你們所有的修行不能成就,即使少部分人能成就,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將其作爲選擇衆生往生之本願,那麼絕大數衆生會被遺漏。現在,以我所修行不可思議的功德名號,布施給一切衆生,任何人都可以稱念,任何時候都可以稱念,臨命終時,我決定不違本願,現前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往生我國!」這才成就了不可思議功德名號。以此誓願,稱爲「超世之本願」。
四十八願叫超世願,哪一條願最有資格稱爲超世願?就是這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超越諸佛之誓願。因爲,比如第一條「國無叁惡道願」,這條願其它諸佛淨土也都有,不算稀奇,很多佛的淨土都是沒有叁惡道的。但是,特別有資格稱爲超越諸佛誓願的,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別的佛淨土,雖然都很清淨莊嚴,可是往生很難,我們去不了。有那麼多淨土,爲什麼我們不念別的佛到別的淨土去?我們打心眼裏就沒有想過說「我到那個淨土去……」好像一講到淨土法門,大家都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這不是我們自己的智慧,這是因爲這尊佛發了誓願,使我們念佛往生到他的淨土。所以,無形當中,我們念佛,就是佛在極樂淨土對我們衆生的呼喚,我們的回應。
既殊勝又容易
念佛殊勝、容易,對于這兩點,一般人只承認一點。有人說:「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勝,不如誦經、拜忏、參禅、打坐殊勝。」所以,他就學禅宗、密宗去了。這是一種,雖然承認容易,但不承認殊勝。還有一種人承認殊勝,但不承認容易,「念佛是很殊勝,絕對好,不過,也不是那麼容易,如果達不到一心不亂、念佛叁昧、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這二種人都落在一邊。
真正說來,念佛法門既殊勝又容易。因爲容易,才顯殊勝。如果不容易,再殊勝,對我們也沒用。爲什麼又容易又殊勝?它的根本就在于阿彌陀佛所發的誓願就是這樣:衆生稱我的名號,乃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所以,說一千道一萬,歸到這個地方,不是我們在這裏講大話,「我念佛能往生……」往生不往生的事情,不是我們說了算,是阿彌陀佛說了算。所以,祖師有這樣一句話:「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賜,卻于心中種種籌量,是自力也。」這念佛是我們的事,我們只管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則是阿彌陀佛之事,因爲阿彌陀佛講:「你念佛不往生,我則不成佛,那當然是我的事了!所以,衆生念佛,我若不能令衆生往生,我則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務,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資格、有能力讓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給我來處理,我來承擔,我來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們不是這樣,我們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種種籌量,「怎麼往生啊?這樣往生,那樣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頭爛額,你一定找不出頭緒啊。所以,在心中種種籌量,這個叫做自力。
往生本來是佛力所賜。打個比喻:乘船過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過海者,乃是船長之事。卻于心中種種籌量如何過海,是自力也。應當一向乘船,直過大海,到達彼岸。念佛也一樣,應當一向念佛,待佛來迎。你就念佛,等著佛來接你──就這麼簡單,絲毫不用擔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過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長會駕駛方向,很穩當的,直接就過海了。結果你上了船,「哎呀,我怎麼過海啊?」船長說:「你怎麼過海?你過得好好的,好好坐船,過海是我的事。」我們念佛,心中說:「阿彌陀佛,我怎麼往生?」阿彌陀佛說:「念佛往生,你念佛就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尋煩惱。本來是佛發的誓願,說「衆生稱念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講的,我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當然我念佛能往生,道理是如此。
第十八願釋
善導大師用二十四個字解釋第十八願,抓住核心,點中要害,一聽就明白,很簡短,但是意義無窮無盡:
若我成佛,十方衆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原文是這樣的,我們對比一下: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解釋特別的地方是「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善導和尚沒有解釋說這樣的信、那樣的信,就直接解釋爲「稱我名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能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至心信樂」了,你再這樣的信、那樣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實在行動當中,你說你信,怎麼叫信啊?你稱我名號,專念彌陀,這叫「至心信樂」。「我很相信淨土法門……」但是,你雜行雜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導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動,不看你講那麼好聽的話,不用聽那些,你拿出行動來,你至心信樂,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實心,「信樂」是信心,真實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導和尚在這裏直接就寫「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是解釋「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釋爲「十聲」,把「乃至」解釋爲「下至」,這都是有特別的含義。淨土法門,最開始講「持名念佛」的,是道綽大師、善導和尚,因爲當時有人解釋「乃至十念」解釋得很複雜,這樣的念、那樣的念,意念、觀念、想念……而善導大師一錘定音,解釋說:所謂「念」就是口稱名號,發出聲音來,這就叫念佛。當然說「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聲相,也能自己聽得到,一聲一聲的。所以叫「稱我名號,下至十聲」。這個解釋是根據《觀經》下下品「具足十念,令聲不絕,稱南無阿彌陀佛」而來的,即根據下下品這樣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來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乃至十念」的。
本來《觀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裏邊講的念佛,肯定是從彌陀本願來的。你念阿彌陀佛,卻不順阿彌陀佛本願,你是念哪一尊佛呢?這叁部經的宗旨是一樣的,以《觀經》下下品更加顯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稱名號──這裏有沒有說到要如何的清淨心呢?有沒有說到要如何斷煩惱呢?通通沒有說到。因爲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聖道戒定慧的人,阿彌陀佛發超世的悲願,「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會念佛,願念佛,願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釋爲「下至十聲」。有人問:「打坐念啊?還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說到「不問行住坐臥」,口稱名號就好了。怎麼叫「下至」呢?「下至」是對著「上至」,這就包括了多到一輩子的念佛、少到臨終十聲一聲的念佛。那我們都不是「下至十聲」這樣的根機,我們是平生一輩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誤解說「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對,那我們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萬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終,這叫一向專念,不改變題目。「十聲」也有人解釋說「少一聲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爲《無量壽經》說「乃至十念」,又說「乃至一念」,善導和尚解釋爲「下至十聲」,也說到「下至一聲」,並不是說臨終之時一定要念十聲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聲,念叁聲、一聲也往生,所以說「上盡一形至十念,叁念五念佛來迎,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爲我們保證說:「你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往生,我則不成佛。」
稱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願成就以後的狀況,善導大師說: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
善導大師說「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現在已經在極樂世界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我們應知道,阿彌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時候,本來所發的誓願,叫「本誓」;「重願不虛」,「重」是殷重,很懇切,不虛假,佛不會欺騙我們,「念我的名號,你不往生,我則不成佛」,那自然推導出一個結論:「衆生稱念,必得往生」,我們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樣的「衆生」呢?前面講「十方衆生」,沒有說「出家衆生」,也沒有說「在家衆生」,是所有十方衆生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來,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還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麼修行?這都是佛的願力不可思議,鹦鹉念佛是照葫蘆畫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彌陀佛,它也念阿彌陀佛,那麼,「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這樣就能往生啊,這叫不可思議啊。長期念佛就行了,這是名號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個東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這個念佛機,它的效果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才有資格稱爲念佛機,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機了。如果這個念佛機壞了,那就要丟棄了。一個手表,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時間的,如果手表沒有這個功能,也扔掉了。每一個事物都叫一個法,每一個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這個作用和功能是客觀的,本來就如此。
那好了,我們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這個法是阿彌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諸佛皆悉贊歎之法,這個法有什麼作用、有什麼功能呢?六字名號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這就是六字名號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萬德洪名了。像手表,它就能看時間,不然怎麼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示時間的。「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念我的名號,必然往生」。我們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面還說:「能不能往生?會往生不會往生?」就好像一邊吃飯一邊問能不能飽。所以,有這麼一個比喻說:「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爾自然的道理,像火,燒著之後,自然火焰往上升;那麼,水,自然往下流淌。這個是自然而然就這樣一回事情。阿彌陀佛之本願者,是以名號引導罪惡凡夫往生極樂淨土之誓願,所以,稱念彌陀名號之人,往生極樂世界是自然法爾之事,不可懷疑。這名號就是引導你來往生極樂世界的,你念名號,就來往生,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飯就能飽,紙拿火一點就燃燒,我們念名號就往生,這就是名號的作用。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說:「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這麼簡單。
如果有人給我們一個蘋果,吃了會不會有營養?如果這個蘋果沒有營養,它能叫蘋果嗎?那就不叫蘋果了。六字名號我們念了會不會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號有什麼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號了。所以,稱念必往生。
「衆生稱念,必得往生」,有沒有說怎樣稱念才能往生?只說到「下至十聲」,這樣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說,吃蘋果就有營養,並沒要求怎樣吃,嘴張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認真地吃、一心不亂地吃才有營養,不然就沒有營養……很自然的,你就這樣吃蘋果,蘋果本身就有營養。如果蘋果本身沒有營養,你再怎麼一心不亂地吃,還是沒有營養。六字名號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這樣念、那樣念才有功德。
我們說「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願不虛」,佛不會講假話騙我們。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麼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彌陀佛(當然也信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淨土叁部經);信阿彌陀佛信什麼呢?信阿彌陀佛爲我們這樣的衆生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他的誓願已經成就了,所以,我們念佛必然往生。如果這一點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親自爲我們保證了,說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則不成佛」,然後我們在這裏說:「念佛一定往生,不過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做什麼樣的修行才能夠往生……」這個都是我們腦子裏想出來的,不是阿彌陀佛本願裏所有的。
所以,肯切地勸導大家:一定要以阿彌陀佛誓願作爲軌範,作爲標准,作爲一面明鏡來核對。你在自己心中想,怎麼想都對,但是一拿佛的經典來對照,就不對了,比如說「念佛達到某種程度才能往生」,這是佛的誓願裏面有的嗎?沒有啊!沒有的話,你怎麼這樣想呢?可是我們這樣想:「我認爲,要念到這樣才能往生,不然的話,那麼容易能往生嗎?」是我們心中不敢相信這樣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個標准,要必須那樣才能往生。這個叫曲解佛義,把佛的意思做彎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這是不應該的,學佛法是把我們的心敞開,以佛的知見規範我們的心,不是以我們的心打個彎來理解。
阿彌陀佛的誓願叫做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叫不可思議光如來,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議的。你「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議。而阿彌陀佛的誓願:任何衆生念佛必然往生!超過你的思議。所謂出家、在家,有修、無修,昨天講的那個五逆謗法的罪人,一直到臨命終時才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他當時的心是惶亂不堪、恐怖無比,絲毫不能心神安定,這麼多的罪過,這麼短的時間,這麼少的念佛,這樣亂的心,他都能往生極樂世界,這難道可以思議嗎?我們各位,罪過再深,跟他比,差太遠了;念佛再少,他跟我們比,差太遠了;心再亂,我們和他比,差太遠了;時間再短,他跟我們比,又差太遠了。他都能往生,我們在座各位念佛無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無事,經常翻翻《觀經》下下品看一看。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六條「彌陀本願」之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