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以持戒作为往生本愿,那能持戒的人很少,不能持戒的人很多啊!那不能持戒、破戒和没有受戒的人就不能往生了。这样能度几个人呢?往生者非常少,不往生者非常多。可是,如果以称念名号作为往生本愿,则谁不能念佛?持戒者念佛很好,无戒、破戒之人更要念佛,连死囚犯在牢房里面也能念佛,没有说「唉,你犯了死罪,谁允许你念佛?」不可能存在这种事。所以,这句佛号,任何人都可以念,是阿弥陀佛平等布施给一切众生的。不管有智、无智,有修、无修,男人、女人,老人、年少,都可以念佛,非常容易。
法藏菩萨经过五劫思惟,说:「众生你们所有的修行不能成就,即使少部分人能成就,大部分人做不到,如果将其作为选择众生往生之本愿,那么绝大数众生会被遗漏。现在,以我所修行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布施给一切众生,任何人都可以称念,任何时候都可以称念,临命终时,我决定不违本愿,现前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往生我国!」这才成就了不可思议功德名号。以此誓愿,称为「超世之本愿」。
四十八愿叫超世愿,哪一条愿最有资格称为超世愿?就是这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超越诸佛之誓愿。因为,比如第一条「国无三恶道愿」,这条愿其它诸佛净土也都有,不算稀奇,很多佛的净土都是没有三恶道的。但是,特别有资格称为超越诸佛誓愿的,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别的佛净土,虽然都很清净庄严,可是往生很难,我们去不了。有那么多净土,为什么我们不念别的佛到别的净土去?我们打心眼里就没有想过说「我到那个净土去……」好像一讲到净土法门,大家都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智慧,这是因为这尊佛发了誓愿,使我们念佛往生到他的净土。所以,无形当中,我们念佛,就是佛在极乐净土对我们众生的呼唤,我们的回应。
既殊胜又容易
念佛殊胜、容易,对于这两点,一般人只承认一点。有人说:「念佛很容易,我也知道,但是不殊胜,不如诵经、拜忏、参禅、打坐殊胜。」所以,他就学禅宗、密宗去了。这是一种,虽然承认容易,但不承认殊胜。还有一种人承认殊胜,但不承认容易,「念佛是很殊胜,绝对好,不过,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达不到一心不乱、念佛三昧、功夫成片,也不容易往生。」这二种人都落在一边。
真正说来,念佛法门既殊胜又容易。因为容易,才显殊胜。如果不容易,再殊胜,对我们也没用。为什么又容易又殊胜?它的根本就在于阿弥陀佛所发的誓愿就是这样:众生称我的名号,乃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所以,说一千道一万,归到这个地方,不是我们在这里讲大话,「我念佛能往生……」往生不往生的事情,不是我们说了算,是阿弥陀佛说了算。所以,祖师有这样一句话:「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往生乃由佛力所赐,却于心中种种筹量,是自力也。」这念佛是我们的事,我们只管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则是阿弥陀佛之事,因为阿弥陀佛讲:「你念佛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当然是我的事了!所以,众生念佛,我若不能令众生往生,我则不成佛,你往生是我的任务,是我要完成的事情,我有资格、有能力让你往生,我才成佛的。你只管念佛,往生的事,交给我来处理,我来承担,我来完成!」所以,「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可是,我们不是这样,我们凡夫的心啊,在心中种种筹量,「怎么往生啊?这样往生,那样往生……」佛的事情,你在想,你一定想得是焦头烂额,你一定找不出头绪啊。所以,在心中种种筹量,这个叫做自力。
往生本来是佛力所赐。打个比喻:乘船过海。乘船者,是乘客之事,过海者,乃是船长之事。却于心中种种筹量如何过海,是自力也。应当一向乘船,直过大海,到达彼岸。念佛也一样,应当一向念佛,待佛来迎。你就念佛,等着佛来接你──就这么简单,丝毫不用担心。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坐船是你的事,那过海你就不用操心了,船长会驾驶方向,很稳当的,直接就过海了。结果你上了船,「哎呀,我怎么过海啊?」船长说:「你怎么过海?你过得好好的,好好坐船,过海是我的事。」我们念佛,心中说:「阿弥陀佛,我怎么往生?」阿弥陀佛说:「念佛往生,你念佛就好了。」所以,念佛者,是我等所作;往生者,乃是佛所作。不要在心中自寻烦恼。本来是佛发的誓愿,说「众生称念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佛讲的,我要是不往生,他不成佛,那当然我念佛能往生,道理是如此。
第十八愿释
善导大师用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抓住核心,点中要害,一听就明白,很简短,但是意义无穷无尽: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对比一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解释特别的地方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和尚没有解释说这样的信、那样的信,就直接解释为「称我名号」,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能够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叫「至心信乐」了,你再这样的信、那样的信,你不念佛,那都是空的。所以,落实在行动当中,你说你信,怎么叫信啊?你称我名号,专念弥陀,这叫「至心信乐」。「我很相信净土法门……」但是,你杂行杂修,那就不叫信了。善导和尚的思想是「就行立信」,就看你的行动,不看你讲那么好听的话,不用听那些,你拿出行动来,你至心信乐,信哪件事情呢?也就是信:念佛一定往生。「至心」是真实心,「信乐」是信心,真实相信念佛一定往生。所以,善导和尚在这里直接就写「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是解释「乃至十念」,把「十念」解释为「十声」,把「乃至」解释为「下至」,这都是有特别的含义。净土法门,最开始讲「持名念佛」的,是道绰大师、善导和尚,因为当时有人解释「乃至十念」解释得很复杂,这样的念、那样的念,意念、观念、想念……而善导大师一锤定音,解释说:所谓「念」就是口称名号,发出声音来,这就叫念佛。当然说「我不方便,在心中默念」,心中默念也有声相,也能自己听得到,一声一声的。所以叫「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个解释是根据《观经》下下品「具足十念,令声不绝,称南无阿弥陀佛」而来的,即根据下下品这样的造罪凡夫的念佛方法来解释阿弥陀佛的本愿「乃至十念」的。
本来《观经》也好,《阿弥陀经》也好,里边讲的念佛,肯定是从弥陀本愿来的。你念阿弥陀佛,却不顺阿弥陀佛本愿,你是念哪一尊佛呢?这三部经的宗旨是一样的,以《观经》下下品更加显示念佛是容易的,口称名号──这里有没有说到要如何的清净心呢?有没有说到要如何断烦恼呢?通通没有说到。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不堪修持圣道戒定慧的人,阿弥陀佛发超世的悲愿,「你念我的名号来往生」,你只要有口,有心,会念佛,愿念佛,愿往生,就能往生,所以解释为「下至十声」。有人问:「打坐念啊?还是走路念啊?」昨天也说到「不问行住坐卧」,口称名号就好了。怎么叫「下至」呢?「下至」是对着「上至」,这就包括了多到一辈子的念佛、少到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那我们都不是「下至十声」这样的根机,我们是平生一辈子念佛的人,所以大家不能误解说「我就念十句,就念一句」,不是的,即然有下,那就有上,上和下相对,那我们一天念十句,一百句,一千句,一万句;今天念,明天念,直到命终,这叫一向专念,不改变题目。「十声」也有人解释说「少一声都不行」,也不是如此,因为《无量寿经》说「乃至十念」,又说「乃至一念」,善导和尚解释为「下至十声」,也说到「下至一声」,并不是说临终之时一定要念十声才能往生,如果不能念十声,念三声、一声也往生,所以说「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法藏比丘为我们保证说:「你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往生,我则不成佛。」
称念必往生
下面是第十八愿成就以后的状况,善导大师说: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现在已经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我们应知道,阿弥陀佛作法藏比丘的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叫「本誓」;「重愿不虚」,「重」是殷重,很恳切,不虚假,佛不会欺骗我们,「念我的名号,你不往生,我则不成佛」,那自然推导出一个结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我们念佛一定往生,是不是这样?那么,是什么样的「众生」呢?前面讲「十方众生」,没有说「出家众生」,也没有说「在家众生」,是所有十方众生念佛都往生,所以,自古以来,有鹦鹉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还有老鼠念佛往生的,它有什么修行?这都是佛的愿力不可思议,鹦鹉念佛是照葫芦画瓢,「你念,我也念」,主人念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那么,「主人你往生,我也往生。」这样就能往生啊,这叫不可思议啊。长期念佛就行了,这是名号自然的功能。
任何一个东西,都有它的效果,比如这个念佛机,它的效果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才有资格称为念佛机,是不是?不然就不叫念佛机了。如果这个念佛机坏了,那就要丢弃了。一个手表,它有它的功能,它就是看时间的,如果手表没有这个功能,也扔掉了。每一个事物都叫一个法,每一个法都有它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这个作用和功能是客观的,本来就如此。
那好了,我们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这个法是阿弥陀佛成就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之法,是十方诸佛皆悉赞叹之法,这个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功能呢?六字名号的功能,就是「念我的人,必然往生」。这就是六字名号的作用,那不然就不叫六字万德洪名了。像手表,它就能看时间,不然怎么叫手表呢?手表就是表示时间的。「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念我的名号,必然往生」。我们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还说:「能不能往生?会往生不会往生?」就好像一边吃饭一边问能不能饱。所以,有这么一个比喻说:「如焰升空、水下流,此是自然之事。」皆是法尔自然的道理,像火,烧着之后,自然火焰往上升;那么,水,自然往下流淌。这个是自然而然就这样一回事情。阿弥陀佛之本愿者,是以名号引导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之誓愿,所以,称念弥陀名号之人,往生极乐世界是自然法尔之事,不可怀疑。这名号就是引导你来往生极乐世界的,你念名号,就来往生,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就像吃饭就能饱,纸拿火一点就燃烧,我们念名号就往生,这就是名号的作用。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说:「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成了你的修行,所以,你必然往生,就这么简单。
如果有人给我们一个苹果,吃了会不会有营养?如果这个苹果没有营养,它能叫苹果吗?那就不叫苹果了。六字名号我们念了会不会往生?如果不能往生,那六字名号有什么功德?那就不能叫六字名号了。所以,称念必往生。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有没有说怎样称念才能往生?只说到「下至十声」,这样念佛就必然往生。比如说,吃苹果就有营养,并没要求怎样吃,嘴张多大、要用多大的力量、要如何认真地吃、一心不乱地吃才有营养,不然就没有营养……很自然的,你就这样吃苹果,苹果本身就有营养。如果苹果本身没有营养,你再怎么一心不乱地吃,还是没有营养。六字名号本身就有功德,念佛就有功德,不是这样念、那样念才有功德。
我们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它的前提就是「重愿不虚」,佛不会讲假话骗我们。各位啊,信佛是信佛的什么呢?信哪一尊佛呢?信阿弥陀佛(当然也信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净土三部经);信阿弥陀佛信什么呢?信阿弥陀佛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了这样的誓愿,而他的誓愿已经成就了,所以,我们念佛必然往生。如果这一点你不相信,你就不能叫做信佛弟子了。佛亲自为我们保证了,说念佛一定往生,「不往生,我则不成佛」,然后我们在这里说:「念佛一定往生,不过那是人家,我念佛可能不一定往生。念佛要达到什么样的功夫、做什么样的修行才能够往生……」这个都是我们脑子里想出来的,不是阿弥陀佛本愿里所有的。
所以,肯切地劝导大家:一定要以阿弥陀佛誓愿作为轨范,作为标准,作为一面明镜来核对。你在自己心中想,怎么想都对,但是一拿佛的经典来对照,就不对了,比如说「念佛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往生」,这是佛的誓愿里面有的吗?没有啊!没有的话,你怎么这样想呢?可是我们这样想:「我认为,要念到这样才能往生,不然的话,那么容易能往生吗?」是我们心中不敢相信这样容易就能往生,所以呢,自己想了一个标准,要必须那样才能往生。这个叫曲解佛义,把佛的意思做弯曲的理解,以吻合自己的心。这是不应该的,学佛法是把我们的心敞开,以佛的知见规范我们的心,不是以我们的心打个弯来理解。
阿弥陀佛的誓愿叫做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叫不可思议光如来,他的光明是不可思议的。你「这样能往生,那样不能往生……」都是凡夫自己在思议。而阿弥陀佛的誓愿:任何众生念佛必然往生!超过你的思议。所谓出家、在家,有修、无修,昨天讲的那个五逆谤法的罪人,一直到临命终时才念了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他当时的心是惶乱不堪、恐怖无比,丝毫不能心神安定,这么多的罪过,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念佛,这样乱的心,他都能往生极乐世界,这难道可以思议吗?我们各位,罪过再深,跟他比,差太远了;念佛再少,他跟我们比,差太远了;心再乱,我们和他比,差太远了;时间再短,他跟我们比,又差太远了。他都能往生,我们在座各位念佛无有不能往生。所以,希望大家有事无事,经常翻翻《观经》下下品看一看。
《唯说念佛 正讲 第六条「弥陀本愿」之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