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些菩薩,這些祖師,他們所教導的,最後都是要引導一切根機的衆生,都能往生極樂,證悟佛果。
「叁乘」是指聲聞、緣覺、菩薩乘;「五性」是指五種衆生的根性:
第一種叫做聲聞種性。他八識田裏邊有聲聞的種子,他將來可以成爲阿羅漢。
第二種叫做緣覺種性。他有緣覺的種子在八識田當中,他可以得緣覺果。
第叁種叫做菩薩種性。菩薩種性,他就可以得佛果。聲聞、緣覺的種,只能得聲聞、緣覺的果。
第四種叫做不定種性。不定種性就是說他的八識田裏也有聲聞種,也有緣覺種,也有菩薩種,遇到什麼緣份就結什麼果,有可能會得佛果。
第五種叫做無性。就說他的八識田裏邊沒有聲聞、緣覺、菩薩的種,只有人天的種,那就不能成佛了。
這是按通途教理的說法。
可是如果來到淨土法門當中,說聲聞、緣覺、菩薩叁乘也好,五性的衆生也好,通通可以往生成佛,證入「常樂我淨」的大涅槃,這叫「總證真常」。
「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引導上等聖人、下劣凡夫,共同往生西方。悠悠凡夫造作衆惡業,甚至是五逆十惡衆生,都可以往生成佛。這個「彼岸」是指西方極樂國土涅槃之岸。因爲如果是一般的以了生死作爲彼岸的話,那阿羅漢、聖位的菩薩都已經登彼岸了;這裏說「同登彼岸」,是指極樂淨土涅槃之岸,是要成佛的。
「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因爲淨土法門如此的廣大殊勝、徹上徹下、毫無遺漏,所以「九界鹹歸」,除了佛法界之外的所有九界衆生,都歸向極樂淨土法門。
「十方共贊」:《無量壽經》說「十方無量諸佛,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十方諸佛都共同贊歎阿彌陀佛的名號,而勸導衆生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密宗「叁密相應,即身成佛」,只有少數上根利器的人能修,悠悠凡夫不能修持,那也不能達到「九界鹹歸」,也不可能獲得「十方共贊」。只有這個淨土法門,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所以,「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千經並闡」:釋迦牟尼佛在衆多的經典當中都會一致宣揚、闡明淨土的教理教義,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萬論均宣」:衆多的菩薩造種種論典共同宣揚念佛法門。比如前面講的《起信論》、《十住毗婆沙論》、《十疑論》,還有天親菩薩的《往生論》等等。總之,淨土法門是一切經論,共同指歸的法門。
「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淨土法門確實是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所有教法當中,達到頂點的、極暢佛懷的法門。「極談」,沒有哪一個法門利益衆生達到這樣的一個程度,沒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殊勝、更超越。它是一乘法、一佛乘之法。五逆衆生、就要墮落地獄的衆生,剎那之間,超越成佛之法,就是念佛法門。佛法修持就是以成佛爲目的,而種種法門,或者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或者下根能修、上根不用修。唯有念佛法門,上智下愚、上聖下凡普同修持,平等得益。
「不植德本,曆劫難逢」:如果不是累劫以來深蒙諸佛菩薩的教化,累積善根德本的話,那麼你不可能遇到這個法門。你能聽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遇到這個法門,不要說修持了,你遇到了,都是曆劫善根的栽培,叫「曆劫難逢」。
「既獲見聞,當勤修習」:既然這麼難得難遇,而我們今天聽聞這個法門的經典、教理了,應該怎樣呢?應當勤懇修習,不要浪費了這一份難得的善根因緣,若再度去流轉的話,就太可惜了。
這一段法語可以講是贊歎得無以複加,文詞也優美,意義也非常實在。
小結:念佛勝易
從十二到二十七,總共十六條文來說明念佛的殊勝和容易。
十二到十四,是從阿彌陀佛誓願的角度來說明。
十五到二十四,是從衆生因地修行的角度來說明。
二十五、二十六,說明往生後證果的殊勝和容易。
最後第二十七,總結贊歎。
我們一條條來看,念佛法門和其它法門相比,是怎樣的「殊勝」、「容易」。
十二、主要解釋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及其成就,這是「念佛勝易」的根本來源、根本保證。
十叁、一生造作五逆十惡重罪,臨終一念歸命,也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成佛,這是任何法門都沒有的。
十四、任何法門不斷煩惱不可能了生死;即使你有心修,未必能修的了;即使勉強能修,不能保證一定能修得成。念佛法門,本爲凡夫,只要有心沒有修不了的,只要能念佛沒有不往生的。
十五、佛智高深,菩薩不能測度;念佛勝易,凡夫而能潛通。
十六、修其它法門,凡聖永隔;念佛法門,即凡心而佛心。
十七、其余法門,必須萬行齊修,最後還要回向極樂;念佛法門,單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佛有余。
十八、一代時教,一切法門,都是念佛法門的腳注。
十九、不識字,有信願,能念佛,都能往生。
二十、二十一,通途法門,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念佛法門,萬修萬人去、千穩萬當、萬不漏一。
二十二,「一照」是易,「俱了」是勝。
二十叁,余門難行功劣,念佛易行功高。
二十四,「一稱佛名」是易,「位超十地」是勝。
二十五、二十六,信願念佛,上盡一形,下收一念,往生、成佛、度衆生,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二十七,念佛法門爲一切法門之歸宗結頂。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叁、念佛勝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