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
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
千经并阐,万论均宣。
诚可谓:
一代时教之极谈,
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历劫难逢。
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增广下.印施极乐图序代撰)
这一段文稍长一点,但是非常好,赞叹得可以讲是无以复加。文辞非常优美,意义非常深远,非常令我们感动。我们现在来学习: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广大呀!伟大呀!净土法门之教法,实在是广大无边哪!用一个感叹词。
怎么广大呢?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话出在《观无量寿经》里边。说众生心作佛,心就是佛。心怎么作佛?观佛、念佛,就是作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心作佛了,你当下念佛,当下心就是佛。
「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禅宗法门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们都以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净土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还差它一截。为什么?「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万遍,你还是肉团心,没有开悟;开了悟,还是凡夫,没有解脱。可是念佛法门,不管你有悟没悟,你只要信愿称名,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是心作佛,当下心就是佛。所谓「即凡心而佛心」、「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这跟上面那一句也是连着一道来的。我们当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念心里边,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圆满在当中,所以「即念成佛」。圆满成佛,当然是到极乐净土才成的,但是到极乐净土成佛,是成我们心里面本来就有的这个佛胚子。就像胎儿在母亲身体里已经形成了,不过还没有出世。现在念佛,凡夫的心里边,已经有了阿弥陀佛的佛胚子,到极乐世界不过是「如操左券,而取故物」而已。
「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一般的修行法门,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再经过百劫时间的修相好,然后才可以圆成佛道。净土法门,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其它法门没法相比。「挹」是尊让的意思。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一样,念佛如同镜子一照,数十重山水,无量百千三昧陀罗尼门,无量法门都在六字名号的法镜里面都有了;其它法门是画山水,一笔一笔地画,怎么能比呢?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间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统摄律、教、禅宗」:律宗、禅宗、天台、华严,各宗都归向净土。
「如时雨之润物」:像及时雨,能够滋润、生长万物一样,念佛法门能够普利一切众生。春天的一场雨下下来,大树、小草,都能得到雨的滋润,都长得好好的。雨代表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万物、草木代表各种根机的众生。上等根机的祖师菩萨如同大树,我们这样愚劣凡夫如同小草,但只要念佛,都会受到六字名号法水的滋润,健康成长,都可以往生西方成佛。
「如大海之纳川」:长江水、黄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阴沟里的水,大海都一一容纳,从不拒绝。「海纳百川」,所有的水都来,都欢迎,再多也不满。
阿弥陀佛的慈悲心就这样,你是菩萨圣人、还是造业凡夫,你是五戒十善的善人、还是五逆十恶的恶人,你只要回心念阿弥陀佛,祂「海纳百川」,通通接受。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圆」是圆融、圆满。「偏」就是还没有圆,有一点偏。天台教分成四教:藏、通、别、圆。藏教是小乘,通教和别教没有达到圆教,称为「偏」。「偏」就是指它讲空性,偏在空这一边,不能够出空入有,不能够真空妙有相契合,这个叫做「偏」。「圆」就是真空妙有契合在一起。「渐」就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慢慢修行的,要经过历劫修证的叫「渐法」。「顿法」就是不经过次第,当下圆成的叫「顿」。念佛法门以外的,大乘佛法分为偏、圆、顿、渐。所有这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都是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里面所流现出来的。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像大海水一样,这些都是海水其中的一滴水。为了度脱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引导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回归极乐世界,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而开显无量的法门。
「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权」是指方便权教;「实」是真实究竟的教法。大乘、小乘、权教、实教,一切修行,都回归到西方极乐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你看这个多么的超越!如果以自力修行法门,先断见惑,得初果;再断思惑,证阿罗汉;再破尘沙无明惑,一分一分地破,经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才达到等觉菩萨,那要经过极长时间、极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断惑业,你连小乘初果圣人的脚后跟都看不到,还说什么补处菩萨;而念佛呢,「不断惑业,得预补处」,没有断烦恼惑业,就加入了补处菩萨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觉菩萨携手共行。补处菩萨是什么样的人?就是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身份。《观经》说:「念佛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此世现生,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一个身份,你看怎么可以思议。
「即此一生,圆满菩提」:「圆满菩提」就是成佛。现是凡夫,一生能成佛的,只有净土念佛法门。
「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佛教讲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圣。「六凡」就是六道众生,是凡夫境界。「四圣」就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众生,你离开这个法门,不能圆成佛道。
以何为证?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祂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离开这个法门,不能成佛。他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不要说还没有成佛的九界众生不能离开这个法门,就是已经成佛了,要广度众生,仍然离不开这个法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舍了这个念佛法门,就不能普遍利益广大的众生。因为念佛法门以外,其它的法门只有少数根机的众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念佛法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成始成终总持法门。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用这段法语极尽赞叹,也是如实赞叹,并没有夸张的成份。下面大师就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
「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华严经》是华严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经中之王」,最后归宗在《普贤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以十大愿带领华严法会像大海一般多的菩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没有一个遗漏在外的。《法华经》是天台宗最重要的经典,称为「纯圆独妙」。《法华经》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称「南无阿弥陀佛」,都能证诸法实相。诸法实相是《法华经》的宗旨,成佛了,也就是圆满证得诸法实相。《法华经》「一称南无佛」,是哪一尊佛呢?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法华经》的宗旨也在这里显示出来。所以,《弥陀要解》就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归在净土一门当中。这是指两大经王。
底下又说两大菩萨所作的论:
「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灭后五百年间,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他在《大乘起信论》当中就说:如果想得到菩萨不退转,要成就佛道,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是最殊胜、最方便的。
「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龙树菩萨是世尊灭后七百年左右,出现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萨,称为释迦第二,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师,智慧广大,一生的著作非常丰富。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当中,有一品叫做《易行品》。《易行品》是说明怎样容易地到达菩萨不退转地。因为我们要修行成佛,没有达到不退转地之前,都是会退转的,都不是有决定的把握的。一旦达到不退转地,只进不退,那就决定可以成佛了。要达到不退转地,按照通途教理的修行很困难,要「修诸难行,久乃可得」,经过多劫种种修行,中间还有退堕的危险。如果依阿弥陀佛本愿,就可以非常容易、非常快速地到达不退转地,称为「易行疾至之道」。在《易行品》当中,龙树菩萨就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有人念我南无阿弥陀佛,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入必定」:当下就进入,必定不退转、必定成佛之位,决定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印度的两位大菩萨,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说我们中国的。佛教传到我们中国来:
「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称为释迦牟尼佛的后身。他撰写了一部著作,叫《十疑论》,破除种种对于求生西方极乐净土的疑惑与误解。智者大师虽然开显天台宗的教法,目的是引导众生归入净土法门,他本人一生专心一志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自古讲「台净不分家」,天台宗和净土宗几乎不分开的,所有学天台宗的人都会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智者大师的引导。
「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永明延寿大师也有说是阿弥陀佛示现,宋朝人,净土宗的十三祖当中的第六祖,也是禅宗的祖师。他一生的教化引导是万善同归,归入西方极乐世界。
他有《四料简》,八十个字,所谓「有禅有净土」、「无禅有净土」、「有禅无净土」、「无禅无净土」,这四种状况;非常简捷、明快地说明禅和净的功效力用上的差别,而劝导我们应当专修念佛。永明大师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最有权威,最有资格的,并没有抑禅扬净的偏颇,因为他同时是禅宗与净土宗二大宗的祖师。他禅是大彻大悟,却是终生念「南无阿弥陀佛」的。
「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这些经典…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三、念佛胜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