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叁乘五性,總證真常;
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
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
千經並闡,萬論均宣。
誠可謂:
一代時教之極談,
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不植德本,曆劫難逢。
既獲見聞,當勤修習。(增廣下.印施極樂圖序代撰)
這一段文稍長一點,但是非常好,贊歎得可以講是無以複加。文辭非常優美,意義非常深遠,非常令我們感動。我們現在來學習:
「大矣哉!淨土法門之爲教也」:廣大呀!偉大呀!淨土法門之教法,實在是廣大無邊哪!用一個感歎詞。
怎麼廣大呢?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兩句話出在《觀無量壽經》裏邊。說衆生心作佛,心就是佛。心怎麼作佛?觀佛、念佛,就是作佛。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心作佛了,你當下念佛,當下心就是佛。
「直指人心者,猶當遜其奇特」:禅宗法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們都以爲很奇特,但是如果跟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還差它一截。爲什麼?「直指人心」,一天指你一萬遍,你還是肉團心,沒有開悟;開了悟,還是凡夫,沒有解脫。可是念佛法門,不管你有悟沒悟,你只要信願稱名,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是心作佛,當下心就是佛。所謂「即凡心而佛心」、「以果地覺,作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即念念佛,即念成佛」:這跟上面那一句也是連著一道來的。我們當念念「南無阿彌陀佛」,所謂「以果地覺,爲因地心」,這一念心裏邊,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圓滿在當中,所以「即念成佛」。圓滿成佛,當然是到極樂淨土才成的,但是到極樂淨土成佛,是成我們心裏面本來就有的這個佛胚子。就像胎兒在母親身體裏已經形成了,不過還沒有出世。現在念佛,凡夫的心裏邊,已經有了阿彌陀佛的佛胚子,到極樂世界不過是「如操左券,而取故物」而已。
「曆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一般的修行法門,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二大阿僧祇劫、叁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再經過百劫時間的修相好,然後才可以圓成佛道。淨土法門,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其它法門沒法相比。「挹」是尊讓的意思。就像剛才打的比喻一樣,念佛如同鏡子一照,數十重山水,無量百千叁昧陀羅尼門,無量法門都在六字名號的法鏡裏面都有了;其它法門是畫山水,一筆一筆地畫,怎麼能比呢?
「普被上中下根」:上智、下愚,中間普通人,都可以念佛得利益。
「統攝律、教、禅宗」:律宗、禅宗、天臺、華嚴,各宗都歸向淨土。
「如時雨之潤物」:像及時雨,能夠滋潤、生長萬物一樣,念佛法門能夠普利一切衆生。春天的一場雨下下來,大樹、小草,都能得到雨的滋潤,都長得好好的。雨代表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萬物、草木代表各種根機的衆生。上等根機的祖師菩薩如同大樹,我們這樣愚劣凡夫如同小草,但只要念佛,都會受到六字名號法水的滋潤,健康成長,都可以往生西方成佛。
「如大海之納川」:長江水、黃河水、井水、泉水,甚至陰溝裏的水,大海都一一容納,從不拒絕。「海納百川」,所有的水都來,都歡迎,再多也不滿。
阿彌陀佛的慈悲心就這樣,你是菩薩聖人、還是造業凡夫,你是五戒十善的善人、還是五逆十惡的惡人,你只要回心念阿彌陀佛,祂「海納百川」,通通接受。
「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圓」是圓融、圓滿。「偏」就是還沒有圓,有一點偏。天臺教分成四教:藏、通、別、圓。藏教是小乘,通教和別教沒有達到圓教,稱爲「偏」。「偏」就是指它講空性,偏在空這一邊,不能夠出空入有,不能夠真空妙有相契合,這個叫做「偏」。「圓」就是真空妙有契合在一起。「漸」就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地慢慢修行的,要經過曆劫修證的叫「漸法」。「頓法」就是不經過次第,當下圓成的叫「頓」。念佛法門以外的,大乘佛法分爲偏、圓、頓、漸。所有這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都是從「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面所流現出來的。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像大海水一樣,這些都是海水其中的一滴水。爲了度脫這無量無邊的衆生,引導這無量無邊的衆生回歸極樂世界,隨著衆生的根性不同,而開顯無量的法門。
「大小權實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權」是指方便權教;「實」是真實究竟的教法。大乘、小乘、權教、實教,一切修行,都回歸到西方極樂淨土、「南無阿彌陀佛」。
「不斷惑業,得預補處;即此一生,圓滿菩提」:你看這個多麼的超越!如果以自力修行法門,先斷見惑,得初果;再斷思惑,證阿羅漢;再破塵沙無明惑,一分一分地破,經十信、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後才達到等覺菩薩,那要經過極長時間、極大苦行。自力修行,如果不斷惑業,你連小乘初果聖人的腳後跟都看不到,還說什麼補處菩薩;而念佛呢,「不斷惑業,得預補處」,沒有斷煩惱惑業,就加入了補處菩薩的行列,就可以跟等覺菩薩攜手共行。補處菩薩是什麼樣的人?就是普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身份。《觀經》說:「念佛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此世現生,和一生補處的大菩薩一個身份,你看怎麼可以思議。
「即此一生,圓滿菩提」:「圓滿菩提」就是成佛。現是凡夫,一生能成佛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
「九界衆生離是門,上不能圓成佛道」:佛教講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聖。「六凡」就是六道衆生,是凡夫境界。「四聖」就是指聲聞、緣覺、菩薩和佛。除了佛之外,九界的衆生,你離開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
以何爲證?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祂爲什麼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離開這個法門,不能成佛。他想成佛,就要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不要說還沒有成佛的九界衆生不能離開這個法門,就是已經成佛了,要廣度衆生,仍然離不開這個法門。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果舍了這個念佛法門,就不能普遍利益廣大的衆生。因爲念佛法門以外,其它的法門只有少數根機的衆生才可以得利益。所以,念佛法門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之成始成終總持法門。
淨土法門,印光大師用這段法語極盡贊歎,也是如實贊歎,並沒有誇張的成份。下面大師就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
「是以《華嚴》海衆,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華嚴經》是華嚴宗最重要的經典,稱爲「經中之王」,最後歸宗在《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參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願帶領華嚴法會像大海一般多的菩薩,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沒有一個遺漏在外的。《法華經》是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稱爲「純圓獨妙」。《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稱「南無阿彌陀佛」,都能證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是《法華經》的宗旨,成佛了,也就是圓滿證得諸法實相。《法華經》「一稱南無佛」,是哪一尊佛呢?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法華經》的宗旨也在這裏顯示出來。所以,《彌陀要解》就說:《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都歸在淨土一門當中。這是指兩大經王。
底下又說兩大菩薩所作的論:
「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于《起信》」:「起信」就是《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滅後五百年間,出現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薩,他在《大乘起信論》當中就說:如果想得到菩薩不退轉,要成就佛道,阿彌陀佛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
「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于《婆沙》」:龍樹菩薩是世尊滅後七百年左右,出現在印度的一位大菩薩,稱爲釋迦第二,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師,智慧廣大,一生的著作非常豐富。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當中,有一品叫做《易行品》。《易行品》是說明怎樣容易地到達菩薩不退轉地。因爲我們要修行成佛,沒有達到不退轉地之前,都是會退轉的,都不是有決定的把握的。一旦達到不退轉地,只進不退,那就決定可以成佛了。要達到不退轉地,按照通途教理的修行很困難,要「修諸難行,久乃可得」,經過多劫種種修行,中間還有退墮的危險。如果依阿彌陀佛本願,就可以非常容易、非常快速地到達不退轉地,稱爲「易行疾至之道」。在《易行品》當中,龍樹菩薩就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如果有人念我南無阿彌陀佛,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入必定」:當下就進入,必定不退轉、必定成佛之位,決定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這是印度的兩位大菩薩,都是鼎鼎有名的。
下面說我們中國的。佛教傳到我們中國來:
「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被稱爲「東土小釋迦」,稱爲釋迦牟尼佛的後身。他撰寫了一部著作,叫《十疑論》,破除種種對于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的疑惑與誤解。智者大師雖然開顯天臺宗的教法,目的是引導衆生歸入淨土法門,他本人一生專心一志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自古講「臺淨不分家」,天臺宗和淨土宗幾乎不分開的,所有學天臺宗的人都會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智者大師的引導。
「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永明延壽大師也有說是阿彌陀佛示現,宋朝人,淨土宗的十叁祖當中的第六祖,也是禅宗的祖師。他一生的教化引導是萬善同歸,歸入西方極樂世界。
他有《四料簡》,八十個字,所謂「有禅有淨土」、「無禅有淨土」、「有禅無淨土」、「無禅無淨土」,這四種狀況;非常簡捷、明快地說明禅和淨的功效力用上的差別,而勸導我們應當專修念佛。永明大師這種說法,可以說是最有權威,最有資格的,並沒有抑禅揚淨的偏頗,因爲他同時是禅宗與淨土宗二大宗的祖師。他禅是大徹大悟,卻是終生念「南無阿彌陀佛」的。
「彙叁乘五性,總證真常」:這些經典…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叁、念佛勝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