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華經》也談到:「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其中提到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過程,也和阿彌陀佛有關。此外,以開悟爲宗旨的《楞嚴經》,就有一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在說明憶佛念佛就能不假方便,現在將來能夠見佛、成佛;同時介紹大勢至菩薩是以念佛心入無生忍,現在仍在十方世界攝引念佛人往生淨土,可見這部經也是跟彌陀、跟極樂世界有關系的。《藥師經》也說,如果念藥師佛而回向願生極樂世界,就會有八大菩薩來帶領往生極樂世界。《地藏經》也提到,臨命終時,若能稱一佛名,就能夠消除五逆謗法之重罪而往生淨土。可以說,很多重要的經典都跟彌陀淨土有關系。
正依經典與旁依經典
在這裏所講的「讀誦正行」,所舉出的經典只有叁部,就是《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以這叁部作爲讀誦的正行,除了這叁部以外,就不是讀誦的正行。也就是說,以這叁部經作爲我們這個宗派主要依據的經典,也就是所謂的「正依經典」;而不以其它的經典,譬如剛剛所講的《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等這些很重要、很有名的經典爲主要依據之列。原因在哪裏呢?在于這叁部經是專門的、純粹的以講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爲主的經典,其它經典的主旨不在此,它是附帶、從旁的連帶到彌陀和彌陀淨土,所以其它的經典就不作爲根本依據的經典,只是作爲「旁依」的經典──因爲它們的確也跟淨土、跟彌陀有關系,在某些方面可以作爲正依經典所沒有講到的補充說明。
各宗各派都有它主要依據的經典,譬如說「華嚴宗」,很顯然的就是以《華嚴經》爲它根據的經典,而不是《觀經》、《彌陀經》、或《無量壽經》;天臺宗以《法華經》,叁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唯識宗以其它的六經十一論作爲它依據的經論。此外像密宗,在唐朝時代稱爲真言宗,也是以《大日經》等叁部經作爲主要的依據經典,可以說各宗各派都有它主要而根本的依據經典。我們淨土法門主要而根本依據的經典就是「淨土叁經」,也就是我們這裏所講的讀誦正行的內容。
觀想正行
再來就是:
觀想正行:一心專想象淨土依正
在這裏的「觀想正行」,跟《觀無量壽經》〈定善〉所講的「十叁種定觀」的觀想,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是不一樣的。因爲《觀無量壽經》的定善觀想是有次序的,依照經中所描述的方法一步一步去觀想,同時觀想的行者也必須是這種根器,依照這個法修行就能夠達到那個效果,否則就觀不起來,學而不能成就,這是屬于定的範疇。
而此處所說的「觀想正行」是屬于「散善」而不是「定善」,既然是屬于散善,此中的「觀想」也就是以我們凡夫本來就有的那種散心的狀態,去想象極樂世界的莊嚴。這有什麼根據呢?就是根據善導大師所寫的《觀經四帖疏》〈散善義〉中「深心」的解釋。善導大師說:
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叁福九品、定散二善,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
這一段話是在《善導大師全集》第244頁的最後一行。所以,是以彌陀依正二報來「使人欣慕」,而不是使人去入定觀想、做思惟正受的功夫。既然這樣,豈不是以我們凡夫的散亂心,去想象、欣慕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的莊嚴,而願生極樂世界?所以它是一種厭離娑婆、欣生極樂的方便。也就是說,當我們讀誦淨土叁經的經文,就能夠曉得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個時候自然會産生向往求生之心。所以,這十叁觀也好,或者是《無量壽經》所描述的極樂世界的莊嚴也好,無非都是在引發我們一種仰慕、欣慕、欣求的心,不在于要我們去做思惟、正受這種入定或是叁昧的功夫境界。如果不要求定境叁昧,就適合我們,相應于我們這種根機,這樣機法就相應了。如果善導大師所講的五正行中的「觀想正行」,是一種叁昧功夫境界的話,那我們不能相應,就不能作爲我們的正行之一了。
禮拜正行
接下來是:
禮拜正行:一心專禮拜阿彌陀佛
也就是說,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尊。所謂「本尊」就是本來就尊貴尊重;尊貴而必須尊重的,就是本尊。各宗各派的本尊是不一樣的,我們這一宗的本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南無阿彌陀佛之外,不作本尊。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唯以阿彌陀佛一佛爲獨一無二,可以說是獨尊獨一的法門,因此我們即使想象,也只有想象阿彌陀佛端嚴的法相、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要拜也只有禮拜頂禮阿彌陀佛,不頂禮其它的諸佛菩薩。
本尊阿彌陀佛
有關「本尊」的內容,在《回歸善導》第56頁的地方有說明。我在這裏隨文念一遍,大家靜靜的聽。
何故安置本尊?罪惡深重之我身,感念阿彌陀佛救度之恩深,同時對阿彌陀佛歸依之情切,渴慕阿彌陀佛,仰望阿彌陀佛,深切渴仰之余,不知不覺深生欲瞻仰佛身萬德之尊容,欲頂禮佛身莊嚴之妙相,因而以萬德莊嚴之彌陀妙相,作爲本尊,安于佛堂,日夜瞻仰頂禮,表達渴慕仰望之情,這是念佛人歸依之心的自然流露。世人常有祈求現世幸福,或來世福報而供佛禮佛;然而我等念佛人之贊歎供養,恭敬禮拜,都是源自深切歸依渴仰之情的自然流露。
本尊身相之根據:正依經典中阿彌陀佛現其真身之處有二:一是《大經》「靈山現土」之阿彌陀佛,二是《觀經》「住立空中」之阿彌陀佛。
一、「靈山現土」之佛:釋尊在靈鹫山宣講《無量壽經》,即將講完時,釋尊向阿難尊者說:「你起來,整理衣服,向西方合掌,敬禮阿彌陀佛。」于是阿難尊者便正身向西,合掌敬禮,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淨土。此時極樂淨土及阿彌陀佛,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如日東升,夜闇皆晴,明見萬物。阿難尊者,與大會四衆,一時悉見威德巍巍之阿彌陀佛(以上略譯《大經》下卷「靈山現土」之文)。此謂「靈山現土」之阿彌陀佛,善導大師《法事贊》下卷言:「一坐無移亦不動,巍巍獨坐度衆生。」
也就是說,阿彌陀佛雖然真身端坐在極樂世界不動不搖,但卻顯現到十方世界去救度衆生。好像是說,在不動不搖的當下,已經跟十方世界合在一起了,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滿整個大宇宙,我們每一位衆生,沒有一個人是離開了阿彌陀佛如來掌中的,所以說「巍巍獨坐度衆生」。
立撮即行
二、「住立空中」之佛:釋尊在王舍城爲韋提希夫人宣講《觀無量壽經》,當說到:「吾當爲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時,忽然「無量壽佛,住立空中」,令韋提希夫人驚喜地瞻仰禮拜到阿彌陀佛的真容;同時顯示出阿彌陀佛的存在,就是爲了隨時隨地救度卑賤罪深之我輩愚惡苦惱之凡夫。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于此段經文之處,自設問答,以解釋阿彌陀佛住立空中之義而言:
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輕舉,既能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
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叁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系之牢,何由得免。爲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此文之意:罪惡深重之我等苦惱凡夫,被業力所牽引,即將沈入地獄之火坑,阿彌陀佛不忍坐視,爲了逼切救度,故親臨此界,一個箭步向前,立即抱住,歸于淨土。猶如無知嬰兒,爬到井邊探頭,父母瞥見,立即不顧一切,搶天呼地奔往井邊,抓住嬰兒便走。此之危急場面,單是悠悠泛泛地說聲「危險啊!」已緩不濟急,此刻千鈞一發,若不立即行動,飛步向前,後悔莫及。故阿彌陀佛之所以立身于空中,是爲了顯示隨時救度臨臨欲入叁惡火坑之我等罪惡凡夫的救急之大慈悲。故以阿彌陀佛之尊容妙相爲本尊,有其深長之意義。此亦即是善導大師所言之:「不舍本願,來應大悲」、「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之佛身。
這兩段文就是說明本尊有兩種,一種是在《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說法的景象,另一種是《觀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住立在空中,所以一種是坐相、一種是立相。坐相是在極樂世界,不移不動,巍巍獨坐;而立相是親臨到我們面前,來安慰我們、來等我們、接引我們。那麼這兩種之中,應該是以哪一種爲本尊呢?當然哪一種都可以,因爲這些都是依據經典所講的,所以都可以當作本尊,只是對我們來講,立相比較有親切感。爲什麼呢?因爲祂是主動的、不假千裏的來到我們面前,而不是高高的坐在那裏,所以對我們就特別有親切感。當然啦!如果了解祂的意義,其實坐相、立相都是一樣的。但是爲了要救度衆生,隨時要在你的面前等待,一旦時間到了,叁只手指頭一抓(這個「撮」我查字典就是叁只手指頭)就要把我們帶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慢一步,我們可能就要淪落到叁惡道,所以說「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
現在中國大陸淨宗法師在建設道場,大殿有兩座,前面是「來迎殿」,後面是「彌陀殿」。其實來迎也好、彌陀也好,都是阿彌陀佛本身;只是來迎殿是立相,顯示接引十方衆生,而後面的主殿是坐相,顯示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到極樂世界,然後爲他說法、讓他悟道成佛的含意。
那麼有關「立撮即行」,日文有一首短歌,很能夠貼切的來形容,那首短歌,我很久沒念日文了,可能念得不順暢(慧淨法師以日語念了一遍),是什麼意思呢?如果把它翻譯成詩句,總共兩句,每一句七個字,就是「父母付出全生命,呼叫窺井的幼子」。它是在述說:一個幼小的孩子很無知,在窺探水井,也不曉得這就是水井,如果掉下去可能會沒命,他不知道,只是在那裏好奇地窺探──咦!怎麼下面有一個跟我一樣的小朋友,看起來很…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