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叁)

  

正行與雜行(叁)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法要

   在還沒有討論之前,我想再次的對我們每一天念佛所要注意的地方,再做個說明、強調。

   第一就是我們執引磬的人,以引磬來領導大衆念佛,本身要注意的事。一開始念六句,哪六句呢?就是「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爲什麼要念這六句呢?是有用意的。既然是有用意,就應該掌握要領,不然就失去念那六句的意義了。念的時候,要注意穩定度,因爲念這六句的目的,主要是讓大衆攝心,使大家能夠因爲聽到這六句,自自然然的身心端正、靜定下來。所以我們念的時候,要不徐不急,不快不慢,本身要有穩定力,才能夠穩定大家。至于念法,我來念一遍,並不是說我念的就是最好的,只是大家互相熏習學習參考:「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開懷暢念!」這樣一句一句,有穩定力;如果一開始就「正身端坐閉目專心念佛」(快念),就沒有攝受力。到最後回向,也是不可以因爲已經要結束了,就草草了之,還是以鄭重之心來念,念的調還是一樣:「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南無阿彌陀佛!」也是一樣,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徐不速、穩定的念下去。這樣大家的心情氣氛就會感覺到不一樣,這是有關執引磬方面的。

   其次,我們各位同修、蓮友,所要注意的是什麼?就是隨著引磬的速度念,引罄快就快,引罄慢就慢;但最好是自己一方面念,同時也要一方面聽。我以前一開始就強調「十念記數」,「十念記數」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要去記這十句,是隨每個人各自當下的心情、心境,五句、二句也可以,但總之就是要一方面念,一方面聽。因爲一方面念一方面聽,能夠攝心專注,比較少妄想、雜念;少妄想雜念,這樣一枝香兩枝香念下來,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時間已經到了,要回向了。這樣的話,心就會感受到一種寂靜的法喜,一直這樣念下來,會覺得神清氣爽,心神怡悅。就是因爲當下很專心的聽,沒有雜念想到其它的事情,或者讓其它的事情進入內心;始終都是聽自己所念的,也就是自念自聽,聽自己所念的,別人所念的我們不要去管,這樣念下來會覺得時間很快,而不會一直注意時鍾,感覺時間老是還沒到,這就表示有雜想妄念,有點不耐煩了。

   執引磬的人在交接時,接的人,要隨著前面引磬聲音的快慢大小交接,它大聲就大聲,小聲就小聲,快就快,慢就慢。等我們接過來之後,我們如果覺得太大聲就調回小聲,太小聲就調爲大聲,太快就調慢,太慢就調快,但都是在無形當中去調整,讓大衆不覺得是在交接,交接于不知不覺之間,這是要有技巧的,我們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總之盡量朝這個方向努力。

   念佛爲什麼有這些要求?雖然阿彌陀佛說,你只要念佛,就必定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並不需要其它的條件;這只是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既然這段時間讓我們念佛,那麼我們就好好的來念佛,較不會一方面念,一方面雜想妄念很多,既然要這樣,就要有一點點要領。所以自念自聽,是一種要領,但並不是說自念自聽了,你所有雜念妄想就沒有了,倒不是;只是粗的妄想雜念沒有了,還剩下細的妄想雜念。細的妄想雜念是沒辦法消除的,能夠消除微細的妄想雜念,那幾乎可以入定了,不過只要沒有粗的妄想雜念,也能感受到那一份安詳、寂靜的法喜。那麼,有了這一份體會,自然就會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上;我們生活上往往有順境、逆境,有種種挫折、人我是非、稱譏毀譽等等,體會到那一種心境之後,這些人我是非、稱譏毀譽,就不會那麼的執著,會以平常心看待,比較淡然處之、不以爲意。

   接著,我們來研討我們手中這一張講稿(見附錄一),這一張講稿還是延續著前二次而來的,第一次主要是介紹我們的宗祖善導大師的其人其事,第二次是介紹這張講稿第一頁的內容,今天繼續來研討第二頁,因爲今天有幾位是前二次沒有來的,我先從第一頁再把它念一遍:

  宗祖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就行立信」之釋,說明往生淨土之行有「正行」與「雜行」,其文如下: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一、往生行相

  「往生行相」者,依大師之意,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爲二: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1.五正行

  正行有五種,名爲「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贊」,亦即:一讀誦正行,二觀想正行,叁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供正行。

   上次研討到下面這張表格,這張表格將五種正行以表格的方式列出來,讓我們能夠一目了然:

  

  五正行

   善導大師對五種正行的排列,是有它的順序的。

   讀誦:第一就是“讀誦”,我們之所以了解這個法門,對它産生興趣,往往一開始就是讀誦。如果不是讀誦,就是看了介紹這個法門的書,或者是聽了人家介紹這個法門。不管是眼睛去看、耳朵去聽 ── 眼睛看,是直接讀誦;耳朵聽人家介紹,是間接讀誦,總之開始先有讀誦,然後才有其他四種。聽人家講解也好,看有關介紹的書也好,最後自己總會想直接去研讀原典,這樣就會進入“讀誦正行”。

   觀想:至于要讀誦,與其在其他地方讀誦經典,總覺得在佛前讀誦經典比較虔誠恭敬,跟佛也容易感應道交。我們讀誦的內容是淨土叁經 ──《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叁部經內容是一致的,都是在形容極樂世界的莊嚴,解說阿彌陀佛的悲心。因此不知不覺,眼睛看到哪裏,心中就會想到哪裏,所以就進入“觀想正行”── 想像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

   禮拜:依報莊嚴就是極樂世界:想像極樂世界是如此的微妙、清淨、莊嚴,讓我們産生欣慕之情,而起願生之心。正報莊嚴就是阿彌陀佛的真身:想像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爲衆生怎麼樣的發願,怎麼樣的修行,願跟行成就了,才完成了我們所歸宿的這麼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也完成我們從娑婆到極樂世界的資糧功德 ── 也就是這句名號。此時對于阿彌陀佛的慈悲、偉大,就會打從心底一方面欽敬,一方面感恩,而不知不覺的就五體投地在佛前膜拜頂禮,這就是進入了“禮拜正行”。

   稱名:通過讀誦,就曉得極樂世界是“無有衆苦,但受諸樂”,産生願生之心;同時通過讀誦,就曉得“乃至十念,必定往生”,聞說阿彌陀佛,就要執持名號,因此就進入了第四“稱名正行”。

   贊供:對阿彌陀佛感恩戴德,所以會贊歎阿彌陀佛,也會以香、花、燈、果種種供品來供養阿彌陀佛── 第五“贊供正行”。這是五種正行的一種順序排列。

  五正行依淨土叁經而立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張第一行:

  何故此五種行名爲“正行”?大師如是說: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種正行是純依“往生經”(淨土叁經)所說之行而行,是往生彌陀淨土純正直接之行故。

   這五種行爲什麼會被稱爲正行,必須要有根據,因爲正行是絕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各宗各派最根本的修行方法都必須要依據經典,同樣的,對于往生極樂世界方法的認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漫無標准沒有根據,一定要有所根據,而所根據的必須是聖言量 ── 也就是佛所說,如果不依佛所說,所謂“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所以這裏所說的正行,是專依經典而立;而經典之中,各宗各派,都有它正依的經典,而我們淨土法門所正依的經典,就是“往生經”。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當中,談到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的經典,有二百部左右;可以說釋迦牟尼佛最後時時處處,都在提示衆生,要衆生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在那麼多的經典當中,純粹從頭到尾都是在解釋極樂世界、闡揚阿彌陀佛的慈悲偉大的經典,就只有這淨土叁經,所以這淨土叁經,就是我們的往生經。

   這五種正行,是依據這淨土叁經裏面所說的方法而立的往生之行,所以依這個方法去實踐,就是正行。所謂“正行”就是于往生彌陀淨土是純正的、直接的、快速而又決定性的方法,而不是不定性而又緩慢的;緩慢不定性,恐怕不能到達。就如一般所謂的正牌和雜牌,只有正牌才能使用、才能過關,如果不是正牌是雜牌,就過不了關 ──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稱名念佛是正定業

   請再看講稿:

  又,此五種正行之中,亦分爲“正業”與“助業”兩種。

  “正業”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稱名念佛,名爲“正定業”。

   也就是說五種正行,展開來是五種,合起來是兩種──“正業”與“助業”。既是“正定業”,並不是“不定業”,也不是“邪定業”,表示它是最純的、並不是不純的,百分之百必定往生的行業,所以稱爲“正定業”。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