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然上人信心開發因緣
大師雲: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這一段文,在日本的淨土門來講,不管各流各派各系都是最有名的,而且也是最重要的,因爲日本淨土宗的開宗祖師法然上人── 他在當時是被公認爲智慧第一,是智如文殊菩薩,又是勢至菩薩所示現再來的,之所以會開創淨土宗,跟這一段文有百分之百的關系。
法然上人的出家,並不是爲了出家而出家,並不是爲了求佛教的學問、哲理而出家,或者是爲了做一位講經說法的大法師而出家 ── 不是,他是爲了追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了脫生死輪回,爲了學佛、成佛而出家的。了脫生死輪回都已經不容易了,何況成佛,所以法然上人也是經過滿長一段期間內心的苦悶,也就是說他智慧、頭腦很好,對各宗各派都能理解,對大藏經也已經看過五遍了,但還沒有看出任何的人── 不管出家、在家,有智慧、沒智慧,會修行、不會修行,是善、是惡統統都能夠解脫成佛的法門,閱藏五遍還沒有看到。但是這一段文,就是打動他的心,雖然還沒有完全了解這一段文是他所要尋找的,但是對這一段文已經眼睛一亮了,所以他閱藏五遍之後,特地又對這部《觀經四帖疏》重看叁遍,最後就完全對這段文眼睛開了。也就是他領悟到只要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管行住坐臥,不管時間長短,也不管出家、在家,根器高、根器低,都能夠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極樂世界,看到這一段文的時候,已經是很晚了,傳記說他看到這段文是高聲念佛,大聲念佛,落淚千行,悲欣交集,感動涕零。
這一段文在我們的《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這本書裏面有扼要的解釋,談到這裏,就想到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這句彌陀名號,是以什麼心情來念呢?像法然上人當初的心情是,已經深夜了,附近沒有人,他打自內心大聲的念佛,铿锵有力的、字字清晰、句句分明的在念這句佛號,可以想像當初他找到這段文,曉得只要念佛便能夠脫離六道生死輪回,而到極樂世界快速成就佛果,那個時候可以想像他是全副身心、生命,全身的細胞都在念佛。所以我們所念的這個調,是可以跟法然上人當時的心境相應的,我們的“南無阿彌陀佛”,可以說是铿锵有力,是打從我們心底流露出來的。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前二字“南無 (ㄇˊㄛ)” 這兩個字就念平聲、第二聲;若念“南無(.ㄇㄛ── 輕聲)阿彌陀佛”也是可以,但是比較來講,念“南無(ㄇˊㄛ)”比較好聽,而且覺得比較有氣勢、有力量,但如果念疲累了,不知不覺這個聲音就會降低了,當然是無所謂,也是可以,但是念“南無 (ㄇˊㄛ)”比較好。第二字是平聲,第一字有時候我都是念得比較高“南(ㄋㄚ)無”,但是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能念這麼高,念“南(ㄋㄚ ── 稍低音)無(ㄇˊㄛ)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南(ㄋㄚ── 稍低音)無(ㄇˊㄛ)”是比較輕,“南(ㄋㄚ)無(ㄇˊㄛ)”是比較高,高是稍稍有一點費力,不過可以隨大家的心情念。
正定業有二義
法然上人看到了這段文字眼睛一亮,他心中的疑雲當下就完全煙消雲散了,也就是說他的疑惑、他心中的黑暗被這段文字放光所消除了,所以他就舍掉了種種觀念、種種行門,爲往生極樂世界,他只專稱這句名號,同時也逐漸形成開創淨土宗的一個機緣,所以這一段文字對他們來講,是開宗立教的來源,所以這一段也是備受重視。其實這段文的涵義很簡單,我們只要從字面上去了解,也就能夠掌握了,如果要更詳細的話,請翻開這本《唐朝高僧善導大師》九十七頁 (《善導大師全集》730頁):
“正定業”有二義,即“正選定之業”,與“正決定之業”。前者是就彌陀而言的,彌陀于二百一十億的諸佛誓願中選舍一切諸行,不爲衆生往生之因願;獨選定念佛一行,作爲衆生往生之因願,故名爲正選定之業。後者是就衆生而言,衆生信順此願 (就是第十八願),稱名念佛,則往生決定,故名爲正決定之業。
所以這“正定業”有從佛那邊來講,也有從我們衆生這邊來講。從阿彌陀佛那邊來講,是阿彌陀佛選擇念佛作爲往生的正因,而不選擇念佛以外的種種法、種種行門,所以是阿彌陀佛“正選定之業”;從我們來講,我們只要稱名念佛,就是隨順、契應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就決定能夠往生,所以就我們來講是“正決定之業”。
一心專念
接下來這段文的解釋,請再看這本書:
“正定業”之文解釋:
“一心”即是本願之“叁信”。
“專念”即是本願之“十念”。
“一心專念”是就第十八願來解釋的,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叁信”,也可以解釋爲“叁心”。當然我們的心只有一心,沒有所謂叁心二意的,只是開展來講是叁心,濃縮來講就是信順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的這個心。
“十念”不只是念十聲而已,是“乃至十念”── 乃至一輩子的念佛,乃至臨終才遇到這個法門,而十念、五念、一念,也必定能夠往生;因此,“乃至十念”,就是專念的意思。
“一心專念”,也有另一種簡明扼要的涵意,所謂“一心”就不是二心,不是二心當然就是“專心”,所以一心就是“專”的意思,一心就等于是下面專念的“專”的形容動詞,所以一心就是專念的意思。
彌陀名號
“彌陀名號”就叁信而言是“所聞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稱所念”。亦即信者信彌陀本願,行者行彌陀名號。
也就是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六字萬德洪名,是我們所要聽聞、了解、信受的。《阿彌陀經》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如果不通過聞說阿彌陀佛,就不曉得要執持名號,也不曉得這一句名號的偉大來執持。《無量壽經》也說:
諸有衆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所以,這一句名號是我們所聞所信,其實這一句名號也是救度我們的主人公,也是我們的救主,是以現代的語言來講是救主,經典的語言是說“救世之法王”,阿彌陀佛是救度世間一切衆生的法王,以現代的語言來講就是救世主。“十念”當然就是我們能信、能念佛。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
請再看這本書: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的“不問”二字貫通前後,故不問行住坐臥即是不問時處諸緣,不問時節久近即是不論時間長短;亦即不論時處諸緣之時間長短,都可念佛,都應念佛,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彌陀佛名,故下文言:“念念不舍”。此“不問時節久近”即是本願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願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臨終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則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所以,即是以臨終乃至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來建立我們對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信心。看了這段文,大家能理解嗎?意思就是說,我們不論行住坐臥 ── 就是不論時處諸緣,不管走到哪裏,是坐還是站,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念佛。不管你當下“行”多久就念多久、“站”多久就念多久、“坐”多久就念多久,“臥”多久也念多久,所以說不問時節久近,你都念佛。也就是,二六時中都念佛,把念佛帶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念佛成爲我們的生命 ── 那這樣可能嗎?是可能的!只要我們在動腦筋時就動腦筋,跟人家談話就跟人家談話,事情過了,就回複到“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能。因爲我們都有“念”,不念佛就一定念雜念;不念佛就是念煩惱;不念佛就是念業障,就是在念業,只是把這個“念”轉過來而已,它本身不必費其他功夫,但是需要養成習慣。
我們在這裏共修,可以說身心性命都非常感動的來念這句佛號,但是不可能二六時中都能夠這樣大聲的念,那其他時間怎麼辦呢?可以動動嘴唇,不時的動動我們的嘴巴,這叫做“金剛念”。要我們出聲念,不能持久;要我們默念,更不能持久,因爲凡夫之心的習慣,自然地都在念業障、妄想、雜念、煩惱;但如果動動嘴巴,就容易做得到了。因爲動動嘴巴金剛念沒有大聲念那麼累,同時口業能引起心業;經典說,“心若無力,以口來扶”。所以我們就是動動嘴巴,何況這句佛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這句佛號本身就是光明,那我們動嘴巴念這句佛號,阿彌陀佛的本身就在我們的口中出出入入,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在我們的口中放光,在我們的身上燦爛。這不管是你知道或不知道,或特別要求不要求,這是天性自然的,好像吃飯一定飽,你不懂得吃飯會飽的原理,也不相信,可是你吃下去你就自然感覺會飽。
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
有關“念念不舍”,我們再來看101頁第六行:
“念念不舍”有二義,即“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念念”二字就彌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攝取念佛衆生,就衆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本願救度之人,直至臨終,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彌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稱名,而是盡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古德謂之“既歸佛願,機法一體,自有不行而行之理,故言不舍。”這是彌陀所選定,衆生信順之,往生便已決定,故言“順彼佛願故”。
“念念不舍”有“機相策勵”與“法德不斷”兩種意義。從“法德不斷”來講,我們既然歸順彌陀的本願,曉得八萬四千法門都不能救度我們,我們都修不起、行不來,只有地獄這一條路;能夠讓我們離開地獄之火的燃燒,現生脫離六道輪回、往…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