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

  

正行与杂行(三)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法要

   在还没有讨论之前,我想再次的对我们每一天念佛所要注意的地方,再做个说明、强调。

   第一就是我们执引磬的人,以引磬来领导大众念佛,本身要注意的事。一开始念六句,哪六句呢?就是「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为什么要念这六句呢?是有用意的。既然是有用意,就应该掌握要领,不然就失去念那六句的意义了。念的时候,要注意稳定度,因为念这六句的目的,主要是让大众摄心,使大家能够因为听到这六句,自自然然的身心端正、静定下来。所以我们念的时候,要不徐不急,不快不慢,本身要有稳定力,才能够稳定大家。至于念法,我来念一遍,并不是说我念的就是最好的,只是大家互相熏习学习参考:「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这样一句一句,有稳定力;如果一开始就「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快念),就没有摄受力。到最后回向,也是不可以因为已经要结束了,就草草了之,还是以郑重之心来念,念的调还是一样:「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南无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徐不速、稳定的念下去。这样大家的心情气氛就会感觉到不一样,这是有关执引磬方面的。

   其次,我们各位同修、莲友,所要注意的是什么?就是随着引磬的速度念,引罄快就快,引罄慢就慢;但最好是自己一方面念,同时也要一方面听。我以前一开始就强调「十念记数」,「十念记数」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去记这十句,是随每个人各自当下的心情、心境,五句、二句也可以,但总之就是要一方面念,一方面听。因为一方面念一方面听,能够摄心专注,比较少妄想、杂念;少妄想杂念,这样一枝香两枝香念下来,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要回向了。这样的话,心就会感受到一种寂静的法喜,一直这样念下来,会觉得神清气爽,心神怡悦。就是因为当下很专心的听,没有杂念想到其它的事情,或者让其它的事情进入内心;始终都是听自己所念的,也就是自念自听,听自己所念的,别人所念的我们不要去管,这样念下来会觉得时间很快,而不会一直注意时钟,感觉时间老是还没到,这就表示有杂想妄念,有点不耐烦了。

   执引磬的人在交接时,接的人,要随着前面引磬声音的快慢大小交接,它大声就大声,小声就小声,快就快,慢就慢。等我们接过来之后,我们如果觉得太大声就调回小声,太小声就调为大声,太快就调慢,太慢就调快,但都是在无形当中去调整,让大众不觉得是在交接,交接于不知不觉之间,这是要有技巧的,我们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总之尽量朝这个方向努力。

   念佛为什么有这些要求?虽然阿弥陀佛说,你只要念佛,就必定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并不需要其它的条件;这只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既然这段时间让我们念佛,那么我们就好好的来念佛,较不会一方面念,一方面杂想妄念很多,既然要这样,就要有一点点要领。所以自念自听,是一种要领,但并不是说自念自听了,你所有杂念妄想就没有了,倒不是;只是粗的妄想杂念没有了,还剩下细的妄想杂念。细的妄想杂念是没办法消除的,能够消除微细的妄想杂念,那几乎可以入定了,不过只要没有粗的妄想杂念,也能感受到那一份安详、寂静的法喜。那么,有了这一份体会,自然就会把它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上;我们生活上往往有顺境、逆境,有种种挫折、人我是非、称讥毁誉等等,体会到那一种心境之后,这些人我是非、称讥毁誉,就不会那么的执着,会以平常心看待,比较淡然处之、不以为意。

   接着,我们来研讨我们手中这一张讲稿(见附录一),这一张讲稿还是延续着前二次而来的,第一次主要是介绍我们的宗祖善导大师的其人其事,第二次是介绍这张讲稿第一页的内容,今天继续来研讨第二页,因为今天有几位是前二次没有来的,我先从第一页再把它念一遍:

  宗祖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就行立信」之释,说明往生净土之行有「正行」与「杂行」,其文如下: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一、往生行相

  「往生行相」者,依大师之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1.五正行

  正行有五种,名为「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亦即:一读诵正行,二观想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供正行。

   上次研讨到下面这张表格,这张表格将五种正行以表格的方式列出来,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

  

  五正行

   善导大师对五种正行的排列,是有它的顺序的。

   读诵:第一就是“读诵”,我们之所以了解这个法门,对它产生兴趣,往往一开始就是读诵。如果不是读诵,就是看了介绍这个法门的书,或者是听了人家介绍这个法门。不管是眼睛去看、耳朵去听 ── 眼睛看,是直接读诵;耳朵听人家介绍,是间接读诵,总之开始先有读诵,然后才有其他四种。听人家讲解也好,看有关介绍的书也好,最后自己总会想直接去研读原典,这样就会进入“读诵正行”。

   观想:至于要读诵,与其在其他地方读诵经典,总觉得在佛前读诵经典比较虔诚恭敬,跟佛也容易感应道交。我们读诵的内容是净土三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内容是一致的,都是在形容极乐世界的庄严,解说阿弥陀佛的悲心。因此不知不觉,眼睛看到哪里,心中就会想到哪里,所以就进入“观想正行”── 想像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礼拜:依报庄严就是极乐世界:想像极乐世界是如此的微妙、清净、庄严,让我们产生欣慕之情,而起愿生之心。正报庄严就是阿弥陀佛的真身:想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为众生怎么样的发愿,怎么样的修行,愿跟行成就了,才完成了我们所归宿的这么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也完成我们从娑婆到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 ── 也就是这句名号。此时对于阿弥陀佛的慈悲、伟大,就会打从心底一方面钦敬,一方面感恩,而不知不觉的就五体投地在佛前膜拜顶礼,这就是进入了“礼拜正行”。

   称名:通过读诵,就晓得极乐世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产生愿生之心;同时通过读诵,就晓得“乃至十念,必定往生”,闻说阿弥陀佛,就要执持名号,因此就进入了第四“称名正行”。

   赞供:对阿弥陀佛感恩戴德,所以会赞叹阿弥陀佛,也会以香、花、灯、果种种供品来供养阿弥陀佛── 第五“赞供正行”。这是五种正行的一种顺序排列。

  五正行依净土三经而立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张第一行:

  何故此五种行名为“正行”?大师如是说: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种正行是纯依“往生经”(净土三经)所说之行而行,是往生弥陀净土纯正直接之行故。

   这五种行为什么会被称为正行,必须要有根据,因为正行是绝对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各宗各派最根本的修行方法都必须要依据经典,同样的,对于往生极乐世界方法的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漫无标准没有根据,一定要有所根据,而所根据的必须是圣言量 ── 也就是佛所说,如果不依佛所说,所谓“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所以这里所说的正行,是专依经典而立;而经典之中,各宗各派,都有它正依的经典,而我们净土法门所正依的经典,就是“往生经”。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当中,谈到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的经典,有二百部左右;可以说释迦牟尼佛最后时时处处,都在提示众生,要众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在那么多的经典当中,纯粹从头到尾都是在解释极乐世界、阐扬阿弥陀佛的慈悲伟大的经典,就只有这净土三经,所以这净土三经,就是我们的往生经。

   这五种正行,是依据这净土三经里面所说的方法而立的往生之行,所以依这个方法去实践,就是正行。所谓“正行”就是于往生弥陀净土是纯正的、直接的、快速而又决定性的方法,而不是不定性而又缓慢的;缓慢不定性,恐怕不能到达。就如一般所谓的正牌和杂牌,只有正牌才能使用、才能过关,如果不是正牌是杂牌,就过不了关 ──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称名念佛是正定业

   请再看讲稿:

  又,此五种正行之中,亦分为“正业”与“助业”两种。

  “正业”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称名念佛,名为“正定业”。

   也就是说五种正行,展开来是五种,合起来是两种──“正业”与“助业”。既是“正定业”,并不是“不定业”,也不是“邪定业”,表示它是最纯的、并不是不纯的,百分之百必定往生的行业,所以称为“正定业”。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