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并圣道门所重视之菩提心,皆属杂行,亦即五种正行以外之一切诸善万行,不问大乘小乘,为求现世证悟,或求现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杂行。
如果论菩提心,凡是学佛的人,不管圣道门、净土门,都必须要发菩提心,因为学佛就是为了成佛,发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发心。就圣道门来讲,他不是靠阿弥陀佛的救度,往生极乐世界去成佛,圣道门是在这个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而为人就是学佛行六度万行,即使出生在畜生道,也是在行布施、菩提心这一些六度万行,那么这到底是困难还是容易呢?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第一点,必须要维持生生世世都不失去这菩提心,这菩提心的显现,就是菩萨行。那菩萨行的显现是什么呢?你如果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人家要你的房子,你的房子要奉献出去,不奉献出去就不是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人家要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要布施;人家要你的肝脏,你的肝脏要布施;要你的肾脏,肾脏要布施;要你的太太、你的先生都要布施;要你的儿女也要布施;要你的财产、要你的王位都要布施出去,所谓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这样一生一生累积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这就是圣道门的菩提心。这种难行道我们做不来,如果以圣道门的菩提心来求往生极乐世界,是属于杂行。
净土门的菩提心是什么呢?愿生极乐世界之心就是菩提心。因为不怕我们不会成佛,只怕我们不往生,往生极乐世界必定成佛;不怕成佛不会说法度众生,一旦成佛,说法度众,那是很自然的,因为拥有了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自然然的就会到十方世界去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谚语说:「不是真龙不入海」,泥龙怎能入海呢?只有真龙才能够入海,神龙一滴水就能够遍洒天下;所以我们如果不能够到极乐世界,在这一辈子说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是不可能的。人家对妳的先生抛媚眼,妳就睡不着觉;人家对你的太太有意思,自己就开始提防了。
舍杂行归正行,舍助业专定业
有关这一方面进一步的解释,请看这本书第95页: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六度万行也好,都不是坏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大师称为诸善;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证的行业。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所以杂行并不是不好,在圣道门来讲,没有杂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来到了净土门,净土门往生的正因就是称名,其它不是。所以就要舍杂行的观念而进入正行。
请再看下面:
此「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于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凡与弥陀无关的行业,即使专修一行,亦名为杂,仍须回向方能往生。
这一段就是说,往生之行除了弥陀这一句名号,其它种种的法门,你即使专修其中的一个,也是「杂」。「杂」,就必须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它就有这个风险性的不同。
接下来请再看:
原来是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为回向。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然而虽可回向,也只在报土中之方便化土,不能直入报土,因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
同类助业与异类助业
这个我们先看到这里。请再看104页,从第二行开始:
以上大师分辨「杂行、正行、助业、定业」,而劝导不问行住坐卧的称名,有舍杂归正,舍助专定的废立之意。
前面曾谈到「五种杂行」都不是坏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等其它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杂行」,劝应舍弃。
当然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于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这一点就比较微细了,本来读诵正行的内容是净土三经,此外就是杂行,为什么这里读诵有关因果的经论,不算读诵杂行呢?因为它是要帮助我们深信因果、深信轮回,然后进一步依净土经典所讲的来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为了这一点来讲才算是助业,算是正行。如果不是为了这一点,那就不算是正行了。助业中,除了这五种正行的助业是「同类助业」以外,还有「异类助业」。也就是说,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本来无关,可是却有助于我们相信弥陀的救度的助业,叫做异类助业;异类就是不同,虽不是净土三经,可是却能够达到跟净土三经一样效果的,也是助业,只是它是异类助业。
善不可舍,应舍乃是自力之心
请再看文:
至于「诸善万行」(六度万行),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各种善行,比如孝顺父母──所谓百善孝为先,是理所当然的;奉侍师长、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这一些人世间的伦理道德,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去做。那么做这些善行到底算是自力还是他力?算是正行还是杂行呢?其实本来不算自力他力,也不算正行杂行;但如果把它们做为回向往生之行,那么就是自力,就是杂行了。因为这显示,我们的心中还隐隐认为,往生极乐世界,单单称名念佛还不够,还必须要假借这些善行,那这样就是杂行,就是自力。如果不用来回向,那就不是正行杂行,就无所谓自力他力,因为它们跟往生行就没有关系,只是我们人世间理所当然应该去做到的责任义务!
所以上师强调「在履行责任义务当中修行」,我们就在履行责任义务当中念佛;履行责任义务不背称名念佛,称名念佛不背履行责任义务。何况现在是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时代,我们实践人世间的伦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净化社会,也能净化我们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来讲并不冲突。
助正兼修仍存自力心
请再看下一段文:
至于「杂修」即是助正兼修,这当然是心向阿弥陀佛一佛的行业;然而以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业是方便,唯有正定业才是真实,才是往生因种,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这便是自力心;以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为「杂修」。当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愿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师贬为杂修,劝人舍弃;这绝非舍弃五正行,而是舍弃自力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从来被贬为杂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从这一点来讲,就是比较微细了,那么这个可以看我们讲稿第四页最后一个表格:
这个表格,有「大判门」跟「细判门」。从大判门来讲,往生行有专修跟杂修,专修就是五种正行,五正行以外的通通是杂修,也就是杂行。从细判门来讲,只有称名念佛正定业是专修;「助正兼行」,是说五种正行通通去做,想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用来回向,这样也是杂修;「正杂兼行」,正行跟杂行一起去修,也是杂修;甚至呢,所谓「专名祈现」,就是说专称念这一句名号没有错,可是不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为了祈求现世福利,或是祈求来世再生而为人,甚至做为高僧一闻千悟广度众生,这都是属于杂修的范围。以上有从大的范围和更微细的范围来分辨,从大的范围来讲,五种正行可算是专修;从更微细的范围来讲,只有正定业才是专修。以我们来讲,当然要完全融化其它助业于称名念佛的正定业。
讲到这里已经是十点钟,我们今晚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五.十六)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