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与杂行(四)
各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晚上仍然延续上一次我们所讲的「正行与杂行」(见附录一),在开讲之前先和大家闲聊几句。
念佛法语
最近,我们书院佛堂有些不一样,就是多挂了几幅法语,大家尽可能把它记下来,然后将它的义理吟咏在心中,这对我们念佛人会有很大的效用。因为这些法语,都是我们这个法门很核心、扼要的法语,意义都很重要。念佛人单念一句佛号如果感觉到枯燥无味,就想想这几句法语,会让我们感觉内容丰富,而且法喜无限;如果觉得念佛懈怠了,提不起劲,回想这几句法语的内容,会让我们产生想要念佛的动力。目前我们的佛堂是临时性的,我们已经设计好正式庄严的佛堂,只是施工进行过程比较费时间,因为我们的构想跟一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佛龛并不是将一张桌子摆上去,然后佛像伫立中间而已;我们规划除了本尊弥陀圣像之外,背景是以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作背景,因此在时间上花费要比较久。等到佛堂完成之后,庭院气窗的地方也会伫立一尊阿弥陀佛的接引像,到时候,我们大门就要敞开,接引来往的登山客和十方大众。
继续,请大家还是请出「正行与杂行」的讲稿,接着上次从「二行得失」之后开始讲。请看讲稿第三页第四行:
二、二行得失:
大师列出五种正行,明确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杂归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对」。因为「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五番相对之「二行得失」。
回归宗祖善导大师
「大师」就是善导大师,也就是本宗宗袓,所谓「宗祖」,即是开宗之祖,所以宗祖只能有一位,不能有二位,当然其它的传承可以有几位,但那是列祖而非宗祖,因此我们是独以善导大师为我们这一宗的宗祖。善导大师列出五种正行,明确指出往生方法,往生的目标是极乐世界,方法就在五种正行──历来只有善导大师这样明确的标示。可说善导大师开展的净土法门,直到明确的标示出这五种正行之后,净土宗的教理就完全地圆满显露了,因此善导大师可以说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大导师。善导大师之所以能够开展一个宗门出来,就是因为他将净土法门做有系统、条理性的组织,让人很浅易的就能够一眼看出往生的方法──五正行,而不会觉得艰涩,或模棱两可。
善导大师这种开展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当然他的师父道绰禅师以及道绰禅师所依止的昙鸾大师,对于净土法门已经有所发挥和开展了,可是集大成者却是在善导大师。在善导大师之前,其它宗派的祖师也有解释净土法门的,但都不是以净土的教理来解释净土的经论,因此所解释的难免不能完全契应阿弥陀佛的愿心,也不能完全适应十方众生的根机,就只有善导大师所开展的这五正行,是上契弥陀的本愿,下契十方众生的根机。善导大师之后,也有祖师在阐扬净土的经论,弘扬净土的法门,可是大部分都是以其它宗派的教理,站在其它宗派的立场上来解释净土教理,所以所解释出来的就不是纯粹在开展净土法门,而是掺杂了其它宗派的思想。
在善导大师之前,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也写了《观经》的注疏;「三论宗」的吉藏大师,还有华严宗、地论宗……都有祖师解释净土的经典,但都是站在各宗的立场上,只有善导大师是站在本宗的立场。善导大师之后,唐朝之间很少祖师大德有净土经论的阐释。直到宋朝之后,几位有名的弘扬、阐释净土教理,解释净土经典的大师,也都是其它宗门的。譬如说知礼大师的《妙宗钞》很有名,可是他是以天台的思想来解释;其它有名的,比如说慈云大师也是天台宗,或元照大师是律宗,他们都是站在各自的宗门上;又像宋朝很有名的永明延寿大师,却是禅宗。一直到明朝末年,有莲池大师写出很有名的《阿弥陀经疏钞》,是站在华严、禅的立场来解释;藕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看起来也大多以天台的名相来阐释阿弥陀经,所以都不是纯粹的以净土解释净土,因此使得后来的人感觉,净土法门阿弥陀佛虽是非常的慈悲,但是修起来却是很不容易。
所以走净土这一条路,学念佛这个法门,如果不回归善导大师,所谓的净土易行道,易之中也就掺杂难修的法门在里面了,这样就不能成为纯粹的易行道了;名符其实的易行道,就是善导大师所开展的法门。像以前的祖师菩萨,比如天亲菩萨也写出一本《往生论》,《往生论》里面明确地指出「五念门」,跟善导大师的「五正行」很雷同。「五念门」就是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修这五门就可以快速地得生极乐世界。但这「五念门」的道理非常微细,如果不能掌握得当,「五念门」也就成为难行道了,只适应上等根机的众生。不如「五正行」,不但适应上等根机,也适应中下根,是所有众生万根都能够契应的,真可说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的法门。
善导大师在这里将「五正行」和「五杂行」排列出来,目的是积极地劝导我们去做取舍,也就是舍杂行取正行。就像一堆钞票,真钞和假钞排在一起,说明什么是真钞,什么是假钞,然后劝导人们取真钞舍假钞。往生极乐世界,唯一的、绝对的、直截的、稳当的、容易的、圆满的就是这五正行。除了这五正行之外,就不是容易的、直接的、稳当的、圆满的。
二行得失:五番相对
为什么要劝修五正行,劝舍五杂行?善导大师举出「五番相对」来论述,由这「五番相对」就显现出正行和杂行的得和失出来了。「五番相对」请看讲稿: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也就是说,修前面所讲的「正助二行」,「正」是指「称名」,也就是「正定业」,「助」是指称名之外的四种正行,是「助业」。正业和助业,合起来就是五正行,修五正行则我们众生和阿弥陀佛就有亲的关系、近的关系,还有忆念不断、无间的关系,这是第一行的意思。
第二行的意思,大家先看第二页倒数第十行。善导大师在这里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可见杂行非常的多,广泛来说,所谓八万四千法门,除了五正行以外,其余都是杂行。请再看原来的地方,善导大师说: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从这两行就可以显现出「五番相对」,第一行讲出三种相对。第一种是亲跟疏的相对,修五正行跟弥陀亲,五正行之外则跟弥陀不亲。第二就是近跟远的相对,修五正行跟弥陀很近,五正行之外都跟弥陀远。第三是有间断跟无间断的相对,修五正行跟阿弥陀佛的关系是无间断的,除了五正行之外跟阿弥陀佛的关系都是间断了!
另二种是在第二行,「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虽然可以回向往生,就表示如果没有回向,就不能够往生。念佛是即使没有回向也能往生,如果不是这五正行,不是念佛,那势必要回向才能够往生,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再来,是「众名疏杂之行也」,也就是说,五正行之外不管是那一种法门,都名为「疏杂之行」,疏杂是跟纯粹相对的。表示说修五正行是纯粹的往生之行,除了五正行之外都不是往生的行业,都是杂的而不是纯粹的。总结就有这「五番相对」。请看左边的图表:
亲疏对
以前在这里也曾经解释所谓「亲」的内涵。父母与子女之所以亲,是因为他们之间有血缘的关系,因此产生一种天性自然的亲子的感情;其它如兄弟、叔叔伯伯、表兄弟……也是因为跟我们父母、儿女有关系,才会形成这样的亲缘──也就是有一等亲才会有二等亲、三等亲。「亲」既然有天然至性的关系,就表示彼此的心是联系在一起的,彼此的心是在对方的身上。父母的心是在儿女的身上,小孩子小的时候,他的心也是在父母的身上,小孩子童年的时候,一两天没看到父母就会很怀念,父母如果有事情离开了家庭,身在外面,可是心却仍挂念着家中的孩子。即使年龄老大了,一百岁的父母,心还是挂念着七、八十岁的儿子,尤其是儿女如果离开了,离开得越远,想念得越深,可谓「相处若无事,别后倍相思」,不管他到了哪里,即使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比如美国或加拿大,我们的身是在这里,可是心却是在那里,关怀着他们,系念着他们,他们的苦乐祸福可以说都会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使我们的生活受到影响,这个就是「亲」。
我们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是有这一种「亲」的关系,学这个法门,就只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心只有系念在阿弥陀佛身上,不可能系念在其它诸佛、菩萨、法门、经咒上,这个就是「亲」。
亲缘
有关这一点,请翻开《唐朝高僧善导大师》第120页(《善导大师全集》第七五三页),善导大师用问跟答的方式来说明,为什么只有念佛才能获得佛光的普照、摄护,而不念佛修其它法门的却完全得不到佛光的摄护;善导大师以三种内容来解释,请看第二行: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备修众行」就是修其它的杂行,只要回向也都能够往生。可是为什么修其它杂行的人不能获得佛光的摄护,而只有念佛的人才会获得弥陀光明的照摄呢?善导大师的回答是这样: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
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