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P3

  ..续本文上一页阿弥陀佛有间断了!而且,大部份的人,不可能白天无时不刻称名念佛不断,比如思考动脑筋、与人谈话、做复杂事情时,称名就会间断。但如同一位全心全意在医院关注照顾生重病住院儿子的母亲,即使人不在病房儿子身旁,必须处理其它事情时,但心思可说仍全在她的儿子上;念佛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全心全意在阿弥陀佛上,做事说话时表面上念佛看似间断,当事情过了,我们的心自然又恢复到忆佛念佛来,所谓「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这个就是无间。

  不回向回向对

   第四、「不回向回向对」:是说专念弥陀名号的人,即使不必回向,照样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念佛,而是修其它的法门,要往生极乐世界,则势必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有关此最简明扼要的说明,就是善导大师对「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的解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说,这「南无」两个字是什么涵意呢?「南无」两个字,是我们念佛众生的归命之心,也是发愿回向之心,因此,念「南无」两个字,本身就含有回向的念佛在里面,念念「南无阿弥陀佛」,无时无刻都在回向,不必另外再回向。如果不是念佛的话,就必须最后做回向,或者是心心念念转向西方,不然就不能往生。所以,念佛不念佛,有回向不回向的得失。

  纯杂对

   第五、「纯杂对」:念「南无阿弥陀佛」是纯粹往生极乐世界的一条路,不会有岔路,也不会掺杂;如果不是念佛,而念其它种种,那就杂了。譬如说修五戒的,如果把修五戒的功行回向极乐,那就往生极乐;若不回向极乐,则五戒的功行是生于人间的。而十善是生于天界的;四谛、十二因缘,是罗汉的。因此,其它的法门,都是向着人间,或是天界、三乘,或是十方净土的,都不是向着极乐世界的,只有专念弥陀名号,才是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有「纯」和「杂」的关系。

   以上是五种正行和杂行的比较,有这五种得失。

  称名念佛除顺彼佛愿并有现当光明摄护之益

   五种正行的第四「称名念佛」,之所以是正定业,它的理由又是什么?是因为念佛本身是随顺、契应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以说「顺彼佛愿故」。同时,也相应于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不舍,在此世就受到弥陀的保护,能够转夭折之命为长寿,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所谓「消灾解厄,增福延寿」,这是属于现生的利益;一旦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现身接引他到极乐世界。所以摄取不舍,是从现在一直到他临终,从来没有舍离他,永远不会舍离他,所以称名念佛,一方面是顺彼佛愿的正定业,一方面也受这句光明名号的摄护。

   请看讲稿「二行得失」的表格:

  

   再看讲稿:

  如是,修五正行者,与阿弥陀佛亲缘、近缘、无间、不别回向、纯极乐行。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以外之诸佛菩萨天人相关系之行,与阿弥陀佛疏、远、有间,须要回向、不纯。修五正行与修杂行比较,有此「五番相对」,故舍杂行,选正行,此是大师「就行立信」之意。

  就行立信意在专称佛名

   「就行」之「行」还是导归于正定业的专称佛名,所谓「定」跟「不定」是相对待的,专称佛名既然是正定业,若不是归于正定业而是其它助业,就有不定的可能──当然,「定」的成份是比较多的。怎么讲?如果专念这句名号,那是必定往生的,因为现生就已经被弥陀佛光明摄取,但若掺杂其它四种正行,在心念当中以为必须有五种正行的功行加起来才可以往生,不然就不能往生,这样会增加困难性。因为五种正行还有读诵、观想、礼拜跟赞叹供养,如果不认识字,或是眼睛瞎了,或是没有经本,或是其它的不方便,就不能诵经了;观想、礼拜和赞叹供养也是一样。唯有念佛,张开嘴巴能念,心中默默的也能念,感情一来,要大声的呼喊,也可以!所以,念佛是适应万机,其它都不一定。

  法然上人之三重选择

   接下来请看讲稿第4页:

  三、三重选择: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将大师之净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语彻底圆彰,此偈妙含「三重选择」之义,后世称为「三选文」,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

   「三重选择」就是:第一重选择、第二重选择、第三重选择,然后归入第三重选择。日本佛教界鼎鼎有名的高僧法然上人,应该大家都耳熟能详,尤其在净土门当中,可以说是如雷灌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因为日本的净土法门,是法然上人所开展出来的。

   《法然上人全集》里面有法然上人的传记,记载他一生的功勋、行谊,在这本书最前面的〈编者序〉中就谈到法然上人的一些事迹。还有,早在十多年前我所编的《选择本愿念佛集》,也有一篇序文,都是将法然上人不可思议的德行,一条条地记录下去,如果要了解法然上人是何等人物,请看这本书,那些都是白话文,很容易理解。

   简单讲,法然上人在当时是被公认为大势至菩萨所示现的,而且,被赞誉为「智慧第一」,如同文殊菩萨示现。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右

  侍,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慈悲的示现,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智慧的示现。所以,大势至菩萨就是表示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看出净土法门才是所有众生最后的归趋,只有净土法门才是释迦牟尼佛最后的本怀,所以,善导大师就开展了净土宗。中国自古以来,大多数学佛人最后还是念佛归向净土的,所以净土法门在中国佛教是一枝独秀,可是并没有人能够创立一个净土的宗派出来,虽然善导大师已经将净土教理初步建构完成了,但是后继无人,没有人把它进一步开展。只有法然上人写这本《选择本愿念佛集》,《选择本愿念佛集》篇幅并不长,我们把它选编在《法然上人全集》的篇首,大约有一百页。

   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他将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五部九卷」完全消化后,提炼出最精纯的部分,写成这一本《选择本愿念佛集》,可以说《选择本愿念佛集》是把善导大师的著作思想,进一步系统化的组织。所以,我们如果直接去看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若是智慧不足,反而会看不出善导大师思想的宗旨、核心和目的。若是由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下手,那么善导大师的思想核心,善导大师的目的,善导大师的法是什么,就像看我们手掌中的掌纹一样,了如指掌。也就是说,要了解善导大师的思想,务必要通过法然上人的著作。所以,大概在民国七十五、六年之间,我从大藏经第八十三册看到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就很高兴,很惊讶!──居然净土法门里面有这样一本有条理性、系统性、逻辑性组织的书。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版本,是经过重新整理、分段、标点,又加上眉注的,大家更容易理解。总之,如果要掌握善导大师的思想,务必要研读《选择本愿念佛集》。

  法然上人偏依善导大师

   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偏依善导大师。而独尊、偏依善导大师的根据又是什么?在《法然上人全集》的《选择集》第一一三页第五行,就说「偏依善导一师也。」法然上人虽然专修净土,也开创了净土宗,但其它各宗的祖师也都有阐示净土经论,为什么法然上人不依据其它祖师,却偏依善导大师呢?

   这一方面是因为,善导大师是以净土的思想来解释净土,另一方面是,善导大师是证得三昧的人,所以,法然上人就偏依善导大师。偏依的「偏」不是偏颇,而是完全的、专一的、整个投入的、毫不妥协的、不苟且的,这个叫做「偏」。法然上人怎样独尊善导大师?在《选择本愿念佛集》最后一页,以两行文字来赞叹善导大师,这两行文字可以说是最崇高无比的赞叹了。法然上人说:

  仰讨本地者,四十八愿之法王也,十劫正觉之唱,有凭于念佛;

  俯访垂迹者,专修念佛之导师也,三昧正受之语,无疑于往生。

   在这两段文字,第一段是赞叹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示现,也就是说「仰讨本地者」,从善导大师的本地来讲,善导大师是为我们发下四十八愿的阿弥陀佛。这种赞叹,虽只有几个字而已,可是却是尊贵、崇高无比,所有的赞叹,没有比这个赞叹更好,把对方赞叹成阿弥陀佛的示现,等于对方的著作、对方之所说,所宣扬的,就是阿弥陀佛直接所讲的,这样的话,我们信受善导大师,就等于信受阿弥陀佛了啊!可以说,对善导大师的依循和敬重,没有比得过法然上人了。

  三选文:净宗口诀

   法然上人将大师的净宗思想,用四首五言四句的偈语,彻底圆满地显现出来。这四首偈语,就巧妙的含有「三重选择」的意义。本来《选择本愿念佛集》这本书,总共有十六章,如果和三重选择之文相对,则整本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叫做「广选择」,而这四首偈语叫「略选择」,表示整部《选择本愿念佛集》的意义都简略、扼要的含盖在这四首偈语当中,所以叫做「略选择」。后来的人也把这四首偈,称为「三选文」。

  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

   这是我的解释,或许别宗、别派,即使同样是净土门的人不一定会同意。不过,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要专,就正如法然上人所讲的,要把圣道门「搁」,要把杂行「抛」,要把助业「傍」,要把正定业「专」。如果掌握了这四个字,就是掌握了整个净土法门的要诀了,所以,我把这四个字当作是「净宗口诀」。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