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四)▪P3

  ..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有間斷了!而且,大部份的人,不可能白天無時不刻稱名念佛不斷,比如思考動腦筋、與人談話、做複雜事情時,稱名就會間斷。但如同一位全心全意在醫院關注照顧生重病住院兒子的母親,即使人不在病房兒子身旁,必須處理其它事情時,但心思可說仍全在她的兒子上;念佛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全心全意在阿彌陀佛上,做事說話時表面上念佛看似間斷,當事情過了,我們的心自然又恢複到憶佛念佛來,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這個就是無間。

  不回向回向對

   第四、「不回向回向對」:是說專念彌陀名號的人,即使不必回向,照樣往生極樂世界。如果不是念佛,而是修其它的法門,要往生極樂世界,則勢必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有關此最簡明扼要的說明,就是善導大師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解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說,這「南無」兩個字是什麼涵意呢?「南無」兩個字,是我們念佛衆生的歸命之心,也是發願回向之心,因此,念「南無」兩個字,本身就含有回向的念佛在裏面,念念「南無阿彌陀佛」,無時無刻都在回向,不必另外再回向。如果不是念佛的話,就必須最後做回向,或者是心心念念轉向西方,不然就不能往生。所以,念佛不念佛,有回向不回向的得失。

  純雜對

   第五、「純雜對」: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純粹往生極樂世界的一條路,不會有岔路,也不會摻雜;如果不是念佛,而念其它種種,那就雜了。譬如說修五戒的,如果把修五戒的功行回向極樂,那就往生極樂;若不回向極樂,則五戒的功行是生于人間的。而十善是生于天界的;四谛、十二因緣,是羅漢的。因此,其它的法門,都是向著人間,或是天界、叁乘,或是十方淨土的,都不是向著極樂世界的,只有專念彌陀名號,才是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有「純」和「雜」的關系。

   以上是五種正行和雜行的比較,有這五種得失。

  稱名念佛除順彼佛願並有現當光明攝護之益

   五種正行的第四「稱名念佛」,之所以是正定業,它的理由又是什麼?是因爲念佛本身是隨順、契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以說「順彼佛願故」。同時,也相應于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在此世就受到彌陀的保護,能夠轉夭折之命爲長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所謂「消災解厄,增福延壽」,這是屬于現生的利益;一旦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現身接引他到極樂世界。所以攝取不舍,是從現在一直到他臨終,從來沒有舍離他,永遠不會舍離他,所以稱名念佛,一方面是順彼佛願的正定業,一方面也受這句光明名號的攝護。

   請看講稿「二行得失」的表格:

  

   再看講稿:

  如是,修五正行者,與阿彌陀佛親緣、近緣、無間、不別回向、純極樂行。修雜行者,與阿彌陀佛以外之諸佛菩薩天人相關系之行,與阿彌陀佛疏、遠、有間,須要回向、不純。修五正行與修雜行比較,有此「五番相對」,故舍雜行,選正行,此是大師「就行立信」之意。

  就行立信意在專稱佛名

   「就行」之「行」還是導歸于正定業的專稱佛名,所謂「定」跟「不定」是相對待的,專稱佛名既然是正定業,若不是歸于正定業而是其它助業,就有不定的可能──當然,「定」的成份是比較多的。怎麼講?如果專念這句名號,那是必定往生的,因爲現生就已經被彌陀佛光明攝取,但若摻雜其它四種正行,在心念當中以爲必須有五種正行的功行加起來才可以往生,不然就不能往生,這樣會增加困難性。因爲五種正行還有讀誦、觀想、禮拜跟贊歎供養,如果不認識字,或是眼睛瞎了,或是沒有經本,或是其它的不方便,就不能誦經了;觀想、禮拜和贊歎供養也是一樣。唯有念佛,張開嘴巴能念,心中默默的也能念,感情一來,要大聲的呼喊,也可以!所以,念佛是適應萬機,其它都不一定。

  法然上人之叁重選擇

   接下來請看講稿第4頁:

  叁、叁重選擇: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將大師之淨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語徹底圓彰,此偈妙含「叁重選擇」之義,後世稱爲「叁選文」,此叁選文所獨舉之「擱、抛、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

   「叁重選擇」就是:第一重選擇、第二重選擇、第叁重選擇,然後歸入第叁重選擇。日本佛教界鼎鼎有名的高僧法然上人,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尤其在淨土門當中,可以說是如雷灌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因爲日本的淨土法門,是法然上人所開展出來的。

   《法然上人全集》裏面有法然上人的傳記,記載他一生的功勳、行誼,在這本書最前面的〈編者序〉中就談到法然上人的一些事迹。還有,早在十多年前我所編的《選擇本願念佛集》,也有一篇序文,都是將法然上人不可思議的德行,一條條地記錄下去,如果要了解法然上人是何等人物,請看這本書,那些都是白話文,很容易理解。

   簡單講,法然上人在當時是被公認爲大勢至菩薩所示現的,而且,被贊譽爲「智慧第一」,如同文殊菩薩示現。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左右

  侍,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慈悲的示現,大勢至菩薩是阿彌陀佛智慧的示現。所以,大勢至菩薩就是表示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看出淨土法門才是所有衆生最後的歸趨,只有淨土法門才是釋迦牟尼佛最後的本懷,所以,善導大師就開展了淨土宗。中國自古以來,大多數學佛人最後還是念佛歸向淨土的,所以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是一枝獨秀,可是並沒有人能夠創立一個淨土的宗派出來,雖然善導大師已經將淨土教理初步建構完成了,但是後繼無人,沒有人把它進一步開展。只有法然上人寫這本《選擇本願念佛集》,《選擇本願念佛集》篇幅並不長,我們把它選編在《法然上人全集》的篇首,大約有一百頁。

   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他將善導大師的所有著作「五部九卷」完全消化後,提煉出最精純的部分,寫成這一本《選擇本願念佛集》,可以說《選擇本願念佛集》是把善導大師的著作思想,進一步系統化的組織。所以,我們如果直接去看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若是智慧不足,反而會看不出善導大師思想的宗旨、核心和目的。若是由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下手,那麼善導大師的思想核心,善導大師的目的,善導大師的法是什麼,就像看我們手掌中的掌紋一樣,了如指掌。也就是說,要了解善導大師的思想,務必要通過法然上人的著作。所以,大概在民國七十五、六年之間,我從大藏經第八十叁冊看到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就很高興,很驚訝!──居然淨土法門裏面有這樣一本有條理性、系統性、邏輯性組織的書。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版本,是經過重新整理、分段、標點,又加上眉注的,大家更容易理解。總之,如果要掌握善導大師的思想,務必要研讀《選擇本願念佛集》。

  法然上人偏依善導大師

   法然上人獨尊善導大師,偏依善導大師。而獨尊、偏依善導大師的根據又是什麼?在《法然上人全集》的《選擇集》第一一叁頁第五行,就說「偏依善導一師也。」法然上人雖然專修淨土,也開創了淨土宗,但其它各宗的祖師也都有闡示淨土經論,爲什麼法然上人不依據其它祖師,卻偏依善導大師呢?

   這一方面是因爲,善導大師是以淨土的思想來解釋淨土,另一方面是,善導大師是證得叁昧的人,所以,法然上人就偏依善導大師。偏依的「偏」不是偏頗,而是完全的、專一的、整個投入的、毫不妥協的、不苟且的,這個叫做「偏」。法然上人怎樣獨尊善導大師?在《選擇本願念佛集》最後一頁,以兩行文字來贊歎善導大師,這兩行文字可以說是最崇高無比的贊歎了。法然上人說: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于念佛;

  俯訪垂迹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叁昧正受之語,無疑于往生。

   在這兩段文字,第一段是贊歎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示現,也就是說「仰討本地者」,從善導大師的本地來講,善導大師是爲我們發下四十八願的阿彌陀佛。這種贊歎,雖只有幾個字而已,可是卻是尊貴、崇高無比,所有的贊歎,沒有比這個贊歎更好,把對方贊歎成阿彌陀佛的示現,等于對方的著作、對方之所說,所宣揚的,就是阿彌陀佛直接所講的,這樣的話,我們信受善導大師,就等于信受阿彌陀佛了啊!可以說,對善導大師的依循和敬重,沒有比得過法然上人了。

  叁選文:淨宗口訣

   法然上人將大師的淨宗思想,用四首五言四句的偈語,徹底圓滿地顯現出來。這四首偈語,就巧妙的含有「叁重選擇」的意義。本來《選擇本願念佛集》這本書,總共有十六章,如果和叁重選擇之文相對,則整本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叫做「廣選擇」,而這四首偈語叫「略選擇」,表示整部《選擇本願念佛集》的意義都簡略、扼要的含蓋在這四首偈語當中,所以叫做「略選擇」。後來的人也把這四首偈,稱爲「叁選文」。

  此叁選文所獨舉之「擱、抛、傍、專」四字,可謂「淨宗口訣」。

   這是我的解釋,或許別宗、別派,即使同樣是淨土門的人不一定會同意。不過,我認爲,我們之所以要專,就正如法然上人所講的,要把聖道門「擱」,要把雜行「抛」,要把助業「傍」,要把正定業「專」。如果掌握了這四個字,就是掌握了整個淨土法門的要訣了,所以,我把這四個字當作是「淨宗口訣」。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