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四)▪P4

  ..續本文上一頁這四首偈語是這樣的,請看講稿: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抛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欲修于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于助業 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這四首文字都很淺顯,可是組織卻很嚴密,而又很自然,就好像金字塔一樣,一層一層很順。

   第一首就是第一重選擇,所謂「欲速離生死」,是說我們生而爲人,想要離開生死輪回。如果不能生而爲人,是沒辦法離開生死輪回的,就永遠在六道輪回當中;要有離開六道生死輪回的機緣,就唯有生在人道才有可能。因此,生而爲人,有一個最寶貴的目的,就是離開六道生死輪回。這麼講起來,生而爲人,如果還覺得自已業障深重啦!自己不如別人啦!自己很苦惱啦!自己生活很苦啦!那就表示他不了解生而爲人的價值,生而爲人的難得,生而爲人的可貴、可慶、可喜。

  生于人間,應大慶喜

   透過〈源信上人念佛法語〉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生而爲人的可貴、可慶喜。源信上人說:「生于人間,應大慶喜。」不止慶喜,而且是大慶喜。如果慶喜不起來,就表示我們不了解生而爲人的可貴性、難得性。

   所以,源信上人說:

  離叁惡道,生于人間,應大慶喜。

  自身雖賤,不劣于畜生;

  吾家雖貧,猶勝于餓鬼;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

  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

  故生人間,應大慶喜。

   真的,我們如果在憂悲苦惱的時候,念念這幾句法語,就轉憂悲苦惱,而成爲法喜之心了。真的,作生意失敗,總勝過餓鬼吧!因爲餓鬼五百世不聞水漿之名;覺得自己很卑賤、沒有智慧、沒有學問、沒有能力,可是我們總勝過畜生吧!人總是萬物之靈,畜生還得在地上爬。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唉!我很苦呀!我逆境很多、兒女不孝、婚姻不美滿、做事不順利呀!賺不到錢、病痛呀!但是想一想,如果現在不生而爲人,在地獄之苦真的是不能想象,一想象地獄之苦,這個人會心髒麻痹而死!因爲地獄,只能從書上看,用頭腦去想象,真的將地獄之苦,講的人把它詳細講出來,聽的人隨文入觀的聽進去的話,講的人和聽的人當下會嚇死,這是經典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應該可以理解,六道輪回的苦是地獄最劇烈,世間上有人被嚇而死,而地獄之嚇人,那已經不能想象了。臨終之人,看到了地獄之火來的時候,那一種哀嚎,不是哭喊的,是尖叫、嚎叫的。

  擱外道,選內道

   生在人道是離開生死輪回的一個契機,可是如果毫無宗教信仰的人,他還是依業輪轉,即使遇到了宗教,所遇的不是佛教而是其它的宗教,雖然講博愛,講救度,但那是不究竟的。所以,這第一重選擇之前,應該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內外選擇」,選內道(佛教叫內道),擱外道(其它宗教叫外道)。

  擱聖道門,選淨土門

   第一重選擇: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這首偈子是講佛法之中的選擇,要速離生死必須要遇到佛法,現在我們都遇到佛法了。龍樹菩薩把佛法分爲難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師進一步把它分爲自力和他力,到了道綽禅師就分爲聖道門和淨土門,這些都是對于釋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分派判教。到最後,聖道門和淨土門就成爲淨土宗判教的專有名稱和定論。所以法然上人說:生而爲人,要速離生死,就要遇到佛法,其它的宗教還不行。佛教之中有二種勝法,二種勝法就是聖道門和淨土門,聖道門同樣的也能離開生死,可是它是難行道,是靠自己的力量,龍樹菩薩形容說:就好像「陸路步行」,在陸地上靠自己的雙腳走路,要到達很遠的目的地,這個很難、很苦,恐怕會半途倒下去,所以說是難行道,是自力。那麼易行道呢?是靠他力,也就是靠交通工具,我們即使再怎樣軟弱,依靠交通工具,也必定到達目的地。在當時,最舒適、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龍樹菩薩說,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法門,就是本願船,很輕易的就能夠橫超六道苦海,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念六字名號,就是在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船,依靠這個交通工具。佛法中的聖道門和淨土門,我們要擱舍難行的、自力的、必須要回向才能往生的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抛諸雜行,選歸正行

   第二重選擇:

  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抛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聖道門中的修行,如果不回向往生,就是聖道,回向往生的話,就是雜行。不過,應該先來解釋什麼是聖道,什麼是淨土。

   所謂「聖道」就是聖人的根性,它是「從凡入聖」,這叫聖道門,也就是說他有聖人的根性,雖然是凡夫,可是他可以生生世世,這一輩子、下輩子,下輩子不成就再下下輩子,這樣苦修六度萬行來從凡入聖,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期間都不能有退心,有退心就半途而廢了,這個叫「聖道門」。聖道門是在娑婆世界成佛度衆生,它的先決條件,必須要有聖者的根性,這樣講起來是難得,但我們都做不到,以此衡量,我們都不是聖人的根性。

   淨土門是「從穢入淨」,從這個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成就佛果。是不是到了極樂世界再去學、再去修聖道門所應該修的法門?不用!因爲所應該學、應該修的都在這一句名號裏面,阿彌陀佛都已經爲我們完成了,統統容納在這六字名號裏面。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用再假藉其它方便,只要「華臺端坐念彌陀」就可以了。所以,法照大師說:

  成佛不勞諸善業,華臺端坐念彌陀。

   也就是說,到了極樂世界要成就佛果,不必勞煩我們再用叁大阿僧祇劫的期間去廣修六度苦行,只要端坐在蓮花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其實,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而成佛,我們到極樂世界六根門頭對極樂世界的六境,都能夠大徹大悟,都能夠成佛的。

  傍于助業,選專正定

   接著第叁重選擇,第叁首偈:

  欲修于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于助業 選應專正定

   五正行,目的就是在正定業,因爲,第一正行「讀誦」,真正的讀誦,不是用口去讀誦,而是用身體去讀誦,身體去讀誦就是憶佛、念佛,也就是去實踐它。因爲經文在講教理,讓人依教理去實行。所以誦經固然有其功德,但是經的本身目的,不是只要人家去誦,而是要人家通過讀誦之後,了解它的教理,然後依教奉行去實踐。所以,我們讀誦淨土叁部經之後,淨土叁部經就可以擱在一邊,然後專一去念這句名號。就像法然上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就是專一念佛。他說以前他一天念叁部《阿彌陀經》,一部是用漢音念,因爲當時隋唐時代的音叫漢音;一部是用吳音念,也就是宋朝之後,日本和大陸來往的往往都是江浙一帶,那一帶的音是吳音;另一部是用日文的音。所以,一天念叁部,音各不同。到了年老的時候,法然上人就一部也不誦,他都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越來越專了。因爲不論《無量壽經》也好,《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好,都是在闡釋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就必定往生。既然如此,我們就歸結在專稱佛名了。以前的種種熏習是一種前方便、預備教育,是過程不是目的,最終目的就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我們的佛堂從早到晚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摻雜其它,因爲不必加,只是一個月當中有兩次另外誦念《阿彌陀經》,讓我們熏習極樂世界的景象,熏習《阿彌陀經》所開展的往生的方法,熏習十方諸佛護念我們的經文教理,並不是因爲必須加上誦經,才有往生的功德。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不用加料的,它本味就很醇厚了,只是一句名號很容易、很簡單,可是味道無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非常豐富,讓人有無窮的法喜。

   五種正行中,第二種是「觀察」。這句名號的本身,阿彌陀佛的依正二報都蘊含其中,念佛本身就受著彌陀光明的包容,而且有十方諸佛的護念和菩薩的相隨,所以也不必再去做觀察。

   第叁種正行「禮拜」也是一樣,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禮拜,那還可以,但如果禮拜的對象不是阿彌陀佛,就不成爲這個法門的助行。而且,禮拜的往生功德不在于禮拜的本身,而是因爲有這一句名號,所以禮拜阿彌陀佛,一方面禮拜,一方面念佛,才有往生的功能;如果執著自己非禮佛拜佛不可,否則功行不夠,資糧有缺,這樣就成爲正行當中的雜修,而不是專修了。也由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在這裏就以念佛爲主,並不是不禮拜,而是因爲一方面我們空間不夠,一方面要適應各個根機,一方面想完全依據正定業,因此我們以念佛爲主。

   「贊歎供養」也是一樣,唯有「稱名念佛」才是真正的贊歎供養。不然,我們離開了專稱名號,對阿彌陀佛就是一種不了解、不孝順、不敬重。而真正的贊歎供養,唯有專稱彌陀佛名。

  稱名念佛,依佛本願,必定往生

   所以,五種正行中,只要修稱名念佛,其它四種就統統融入,統統包含了。其它四種正行的目的,就是要歸趨到正定業的專稱佛名,所以第四首偈就說: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表示專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依據、契應于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除了專念彌陀以外的種種,都不是依佛本願,不是順佛本願的話,就未必百分之百的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稱名必得生」,「必」是必定,不是或然率,是百分之百的。

   再看講稿:

  此文明示叁重選擇之義,亦即于「二門、二行、二業」之中,「擱聖道、選淨土;抛雜行、選正行;傍助業,選正業」,簡言之即是「選淨土、選正行、選正業」。

   這個就是叁重選擇,第一重,選淨土;第二重,淨土當中選正行;第叁重,五種正行之中選正定業。

   旁邊還有叁個表格:

  

  

  

   這些都很淺顯,能夠一目了然,也由于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不作解釋,今天晚上我們就講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六.二十)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