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P4

  ..续本文上一页这四首偈语是这样的,请看讲稿:

  欲速离生死 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 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 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 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 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这四首文字都很浅显,可是组织却很严密,而又很自然,就好像金字塔一样,一层一层很顺。

   第一首就是第一重选择,所谓「欲速离生死」,是说我们生而为人,想要离开生死轮回。如果不能生而为人,是没办法离开生死轮回的,就永远在六道轮回当中;要有离开六道生死轮回的机缘,就唯有生在人道才有可能。因此,生而为人,有一个最宝贵的目的,就是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这么讲起来,生而为人,如果还觉得自已业障深重啦!自己不如别人啦!自己很苦恼啦!自己生活很苦啦!那就表示他不了解生而为人的价值,生而为人的难得,生而为人的可贵、可庆、可喜。

  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透过〈源信上人念佛法语〉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可贵、可庆喜。源信上人说:「生于人间,应大庆喜。」不止庆喜,而且是大庆喜。如果庆喜不起来,就表示我们不了解生而为人的可贵性、难得性。

   所以,源信上人说:

  离三恶道,生于人间,应大庆喜。

  自身虽贱,不劣于畜生;

  吾家虽贫,犹胜于饿鬼;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

  世间之难住多忧,即是出世间之缘;

  身虽卑贱不高贵,亦是入菩提之导;

  故生人间,应大庆喜。

   真的,我们如果在忧悲苦恼的时候,念念这几句法语,就转忧悲苦恼,而成为法喜之心了。真的,作生意失败,总胜过饿鬼吧!因为饿鬼五百世不闻水浆之名;觉得自己很卑贱、没有智慧、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可是我们总胜过畜生吧!人总是万物之灵,畜生还得在地上爬。

   「事虽不如人意,难比地狱之苦。」唉!我很苦呀!我逆境很多、儿女不孝、婚姻不美满、做事不顺利呀!赚不到钱、病痛呀!但是想一想,如果现在不生而为人,在地狱之苦真的是不能想象,一想象地狱之苦,这个人会心脏麻痹而死!因为地狱,只能从书上看,用头脑去想象,真的将地狱之苦,讲的人把它详细讲出来,听的人随文入观的听进去的话,讲的人和听的人当下会吓死,这是经典上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应该可以理解,六道轮回的苦是地狱最剧烈,世间上有人被吓而死,而地狱之吓人,那已经不能想象了。临终之人,看到了地狱之火来的时候,那一种哀嚎,不是哭喊的,是尖叫、嚎叫的。

  搁外道,选内道

   生在人道是离开生死轮回的一个契机,可是如果毫无宗教信仰的人,他还是依业轮转,即使遇到了宗教,所遇的不是佛教而是其它的宗教,虽然讲博爱,讲救度,但那是不究竟的。所以,这第一重选择之前,应该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内外选择」,选内道(佛教叫内道),搁外道(其它宗教叫外道)。

  搁圣道门,选净土门

   第一重选择:

  欲速离生死 二种胜法中 且搁圣道门 选入净土门

   这首偈子是讲佛法之中的选择,要速离生死必须要遇到佛法,现在我们都遇到佛法了。龙树菩萨把佛法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昙鸾大师进一步把它分为自力和他力,到了道绰禅师就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这些都是对于释迦牟尼佛一代教法的分派判教。到最后,圣道门和净土门就成为净土宗判教的专有名称和定论。所以法然上人说:生而为人,要速离生死,就要遇到佛法,其它的宗教还不行。佛教之中有二种胜法,二种胜法就是圣道门和净土门,圣道门同样的也能离开生死,可是它是难行道,是靠自己的力量,龙树菩萨形容说:就好像「陆路步行」,在陆地上靠自己的双脚走路,要到达很远的目的地,这个很难、很苦,恐怕会半途倒下去,所以说是难行道,是自力。那么易行道呢?是靠他力,也就是靠交通工具,我们即使再怎样软弱,依靠交通工具,也必定到达目的地。在当时,最舒适、最快速的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龙树菩萨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法门,就是本愿船,很轻易的就能够横超六道苦海,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念六字名号,就是在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船,依靠这个交通工具。佛法中的圣道门和净土门,我们要搁舍难行的、自力的、必须要回向才能往生的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抛诸杂行,选归正行

   第二重选择:

  欲入净土门 正杂二行中 且抛诸杂行 选应归正行

   圣道门中的修行,如果不回向往生,就是圣道,回向往生的话,就是杂行。不过,应该先来解释什么是圣道,什么是净土。

   所谓「圣道」就是圣人的根性,它是「从凡入圣」,这叫圣道门,也就是说他有圣人的根性,虽然是凡夫,可是他可以生生世世,这一辈子、下辈子,下辈子不成就再下下辈子,这样苦修六度万行来从凡入圣,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期间都不能有退心,有退心就半途而废了,这个叫「圣道门」。圣道门是在娑婆世界成佛度众生,它的先决条件,必须要有圣者的根性,这样讲起来是难得,但我们都做不到,以此衡量,我们都不是圣人的根性。

   净土门是「从秽入净」,从这个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就佛果。是不是到了极乐世界再去学、再去修圣道门所应该修的法门?不用!因为所应该学、应该修的都在这一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都已经为我们完成了,统统容纳在这六字名号里面。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不用再假藉其它方便,只要「华台端坐念弥陀」就可以了。所以,法照大师说:

  成佛不劳诸善业,华台端坐念弥陀。

   也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要成就佛果,不必劳烦我们再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间去广修六度苦行,只要端坐在莲花上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其实,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而成佛,我们到极乐世界六根门头对极乐世界的六境,都能够大彻大悟,都能够成佛的。

  傍于助业,选专正定

   接着第三重选择,第三首偈:

  欲修于正行 正助二业中 犹傍于助业 选应专正定

   五正行,目的就是在正定业,因为,第一正行「读诵」,真正的读诵,不是用口去读诵,而是用身体去读诵,身体去读诵就是忆佛、念佛,也就是去实践它。因为经文在讲教理,让人依教理去实行。所以诵经固然有其功德,但是经的本身目的,不是只要人家去诵,而是要人家通过读诵之后,了解它的教理,然后依教奉行去实践。所以,我们读诵净土三部经之后,净土三部经就可以搁在一边,然后专一去念这句名号。就像法然上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就是专一念佛。他说以前他一天念三部《阿弥陀经》,一部是用汉音念,因为当时隋唐时代的音叫汉音;一部是用吴音念,也就是宋朝之后,日本和大陆来往的往往都是江浙一带,那一带的音是吴音;另一部是用日文的音。所以,一天念三部,音各不同。到了年老的时候,法然上人就一部也不诵,他都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越来越专了。因为不论《无量寿经》也好,《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好,都是在阐释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就必定往生。既然如此,我们就归结在专称佛名了。以前的种种熏习是一种前方便、预备教育,是过程不是目的,最终目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的佛堂从早到晚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掺杂其它,因为不必加,只是一个月当中有两次另外诵念《阿弥陀经》,让我们熏习极乐世界的景象,熏习《阿弥陀经》所开展的往生的方法,熏习十方诸佛护念我们的经文教理,并不是因为必须加上诵经,才有往生的功德。所以我们这个法门是不用加料的,它本味就很醇厚了,只是一句名号很容易、很简单,可是味道无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常丰富,让人有无穷的法喜。

   五种正行中,第二种是「观察」。这句名号的本身,阿弥陀佛的依正二报都蕴含其中,念佛本身就受着弥陀光明的包容,而且有十方诸佛的护念和菩萨的相随,所以也不必再去做观察。

   第三种正行「礼拜」也是一样,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礼拜,那还可以,但如果礼拜的对象不是阿弥陀佛,就不成为这个法门的助行。而且,礼拜的往生功德不在于礼拜的本身,而是因为有这一句名号,所以礼拜阿弥陀佛,一方面礼拜,一方面念佛,才有往生的功能;如果执着自己非礼佛拜佛不可,否则功行不够,资粮有缺,这样就成为正行当中的杂修,而不是专修了。也由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以念佛为主,并不是不礼拜,而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空间不够,一方面要适应各个根机,一方面想完全依据正定业,因此我们以念佛为主。

   「赞叹供养」也是一样,唯有「称名念佛」才是真正的赞叹供养。不然,我们离开了专称名号,对阿弥陀佛就是一种不了解、不孝顺、不敬重。而真正的赞叹供养,唯有专称弥陀佛名。

  称名念佛,依佛本愿,必定往生

   所以,五种正行中,只要修称名念佛,其它四种就统统融入,统统包含了。其它四种正行的目的,就是要归趋到正定业的专称佛名,所以第四首偈就说:

  正定之业者 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 依佛本愿故

   表示专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依据、契应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除了专念弥陀以外的种种,都不是依佛本愿,不是顺佛本愿的话,就未必百分之百的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称名必得生」,「必」是必定,不是或然率,是百分之百的。

   再看讲稿:

  此文明示三重选择之义,亦即于「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

   这个就是三重选择,第一重,选净土;第二重,净土当中选正行;第三重,五种正行之中选正定业。

   旁边还有三个表格:

  

  

  

   这些都很浅显,能够一目了然,也由于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不作解释,今天晚上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四.六.二十)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