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P2

  ..续本文上一页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

  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这个就是所谓的「亲疏」相对。修其它的法门虽然可以回向往生,但跟阿弥陀佛是「疏」,唯有专称弥陀佛名,纵然不回向,也必定往生,因为他本身和阿弥陀佛是有亲缘的。

   刚刚讲,亲子关系,父母系念儿女,儿女系念父母;同样的,阿弥陀佛系念我们,而我们也系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我们就有这个亲缘。所以这里说「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我们念佛,不管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或者心中默念,阿弥陀佛一定听到,因为阿弥陀佛是佛,六通具足。如果祂不是六通具足,我们即使用广播器大声喊叫,远的地方还是听不到;阿弥陀佛是无碍的,祂不受时间、空间的障碍,也不因为我们念佛时有烦恼、妄想、杂念,就障碍了阿弥陀佛对我们念佛的听闻。所以,不管我们念佛的当下是以清净心念或是以散乱心念,是有心念或是无心念,阿弥陀佛都听到。

   「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我们只要低身弯腰,阿弥陀佛就看到了,就知道我们是在拜祂。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我们其实还没张口,当起这个心念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知道了。人心如同「收发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举止,都自然的散发出去,绕遍全宇宙;而当我们息虑凝心,进入静定之时,就能接收到太虚中任何频率的心波;凡夫尚且如此,何况诸佛之王的阿弥陀佛。

   「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这并不表示,是因为我们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才忆念我们,而是因为阿弥陀佛老早就已经为我们发愿,从成佛到现在,长伸金手在呼唤我们、等待我们,要接引我们,所以万古以来都想尽各种办法来调摄我们、触动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够生而为人,阿弥陀佛就调摄我们,使我们快速的生而为人。若生而为人,不能接近佛法,阿弥陀佛就以各种顺逆的增上缘来使我们接近佛门。进入佛门了,阿弥陀佛又以各种顺逆增上缘使我们舍圣道门,来修净土门。即使修净土愿生极乐,但是我们执着自力,阿弥陀佛也以各种因缘来让我们了解自力是无力的,往生的功德本身就在这一句名号上。所以即使我们没有忆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始终在忆念我们,就像月亮其实是时刻都皓月当空,普照大地的,无人、无处不照,只是如果我们没有仰头望明月,那就跟明月两不相关;若我们仰起头来瞻仰明月、欣赏明月,明月跟我们就合为一体。所以说,「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机法一体

   所谓「不相舍离」,法然上人之后有证空上人的门派,就发展为「机法一体」的教义。「机」指众生、念佛者,「法」指阿弥陀佛,我们念佛众生跟阿弥陀佛是一体的。一体有「一体不离」跟「一体不二」二义,两者的意义有一点点不同。比如说,三明治整个是一体的,可是却是一片一片迭在一起的一体,这是「一体不离」;而「一体不二」,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比如水和乳,水乳交融,就成为一体。而水跟油在一起就不是一体,因为水在底下,油在上面。「彼此三业一体不离」就是说众生的三业,跟阿弥陀佛的三业,彼此的三业是一体不离,一体不离就是亲。

   另外又有两种「机法一体」,第一种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不能使念佛的众生往生,阿弥陀佛就不成佛;由于第十八愿已经成就,众生的往生和阿弥陀佛的正觉是机法一体,这就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它在十劫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也就是说,众生的往生,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正觉为因缘,而阿弥陀佛的成正觉,也是依靠众生的念佛往生为因缘,因此,念佛的众生,和已成正觉的阿弥陀佛是两两互相依靠在一起的,彼此需要的,缺一就不能成立的。阿弥陀佛如果不是完成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就不能成为阿弥陀佛,也就没有阿弥陀佛这个生命;而众生若缺乏阿弥陀佛本身的功德,众生也不能往生。从这点来讲,「往生」、「正觉」是机法一体的。

   另一种的机法一体,就是依据《观无量寿经》第八观所讲的: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还有第九观所讲的: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由这里也可以看出机法一体的关系,这称为「色心功德,机法一体」。什么是「色心功德,机法一体」呢?所谓「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诸佛如来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法界身遍满所有法之中;既然遍满所有法之中,我们起心动念念佛,而这个心念也是法,那表示说,阿弥陀佛的本身是进入到我们念佛人的心中,只要我们起心动念念佛,当下我们就领纳了阿弥陀佛的本身和阿弥陀佛的功德,因为祂「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我们心中一念佛,岂不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功德就进入到我们的心中?

   再来,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要照摄、包含念佛众生的,这个光明就像盒子,东西放进盒子里面,就被盒子所包含;光明就像这个桌上的茶杯,水一进入茶杯之中,就被茶杯所包含。阿弥陀佛的光明是要照摄念佛众生的,只要众生念佛,就在阿弥陀佛的杯中、阿弥陀佛的盒子中、阿弥陀佛的袋子里面,就被阿弥陀佛整个所包容、包含。这岂不是念佛人一方面心中领纳了阿弥陀佛的功德,一方面色身又是受到阿弥陀佛光明所包含摄护?这就是「色心功德、机法一体」,也是「亲」的涵义。

   既是这种涵义,其实用「亲」这个字来形容,还是不够的,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体的关系了。何况所谓亲子关系,这个关系还是建立在凡夫的心性上,而凡夫的心是无常的。父母跟儿女,如果环境都很顺遂的话就恩爱如恒;可是,一旦逢缘遇境,父母儿女之间也有反目成仇,甚至对簿公堂的。但是阿弥陀佛和我们之间绝对不会有那种情形,因为佛心始终都是慈悲而平等的,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分别,没有冤、亲这些对待观念。所以,我们众生和阿弥陀佛永远都不可能有恩怨存在的。《无量寿经》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为了将这个法门介绍给众生,预先为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预先为众生修菩萨种种苦行,祂是把我们众生当成父母来看待,而把自己当成纯孝之子。所谓「纯孝」,「纯」是非常的专一,非常的纯朴、不夹杂,非常地虔诚、恭敬。「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凡夫的爱是有限度的,佛的爱是没有底的,是彻底的;不但爱,而且对十方众生,是高高的、慎重的来恭敬,所以说「爱敬父母」。亲人之间虽有亲情之爱,但不一定会有「敬」,往往久而久之就变得很随便;而朋友之间虽然有礼貌,却缺乏亲情之爱。可是,阿弥陀佛却是很纯粹的、专一的、虔敬的把自己当成孝子,把十方众生当成应该敬爱的父母。而且,进一步就是: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进一步把十方众生,不管圣人、凡夫,不管善人、恶人,不管佛教徒、非佛教徒,阿弥陀佛都把他看成祂本身。是人类也好,是动物也好,是在三恶道也好,阿弥陀佛都把他看成自己。所以说「于诸众生,视若自己」。那岂不是众生的苦乐祸福都是阿弥陀佛的苦乐祸福?就好像婴儿生病了,婴儿的身体在受苦,痛在儿女的身上,同时,也是痛在父母的心上;只有身为父母的,才能真正地体会「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所以要晓得五正行的归趋就是正定业,专称佛名;而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有这么「亲」的关系。如果不是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是「疏」了,这个就是「亲疏相对」。

  近远对

   第二、「近远对」:「近」,有四种情形,有近而不亲,有亲而不近,也有根本就是不亲不近的,也有既亲又近、既近又亲的。

   我们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既近又亲。当然,父子母女之间是非常的亲,但是并不近,因为儿女长大了,就各自到他乡外里去了。一般公司里的同事,虽然每天都在一起,可是却没有亲情。只有念佛者跟阿弥陀佛,是既亲又近、既近又亲的。可以说,时时刻刻都与佛同在,与佛同出入,与佛同起卧。因为既然是一体,就比亲还亲,比近还近。关于这个「既亲又近、既近又亲」的关系,我们看《唐朝高僧善导大师》第120页(《善导大师全集》第753页),第八行: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其实,佛本来时时刻刻都在十方众生的面前,就好像无线电波,不论何时都在这个空间,可是开关不开,电视屏幕就不出现,你开哪一台,那一台的屏幕就会出现。所以说「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所有念佛的众生,没有不想见佛的,可是怎么很少人见到佛呢?其实所谓「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只是个人的因缘、磁场,各不相同,有的能见到,有的不能见到。虽说不能见到的比较多,但不能见到也不是永远不可能见到,磁场转换就能见到;至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现在其前,往生极乐后更是时刻跟西方三圣、清净大海众菩萨,睹面相亲,永不分离。

   这是从近跟远来谈的。凡是念佛都跟弥陀近,凡不是念佛,不管念其它哪一种,都跟弥陀远而不近。

  无间有间对

   第三、「无间有间对」:「间」就是间断,或者是间隙的意思。我们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的关系是无间的,不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间断了,因为你不念佛,没有那三种缘,也没有机法一体的关系,所以是有间断的。但这并不表示说,我们念佛人,睡觉的时候没有念佛,那就跟…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