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
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這個就是所謂的「親疏」相對。修其它的法門雖然可以回向往生,但跟阿彌陀佛是「疏」,唯有專稱彌陀佛名,縱然不回向,也必定往生,因爲他本身和阿彌陀佛是有親緣的。
剛剛講,親子關系,父母系念兒女,兒女系念父母;同樣的,阿彌陀佛系念我們,而我們也系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們就有這個親緣。所以這裏說「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我們念佛,不管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或者心中默念,阿彌陀佛一定聽到,因爲阿彌陀佛是佛,六通具足。如果祂不是六通具足,我們即使用廣播器大聲喊叫,遠的地方還是聽不到;阿彌陀佛是無礙的,祂不受時間、空間的障礙,也不因爲我們念佛時有煩惱、妄想、雜念,就障礙了阿彌陀佛對我們念佛的聽聞。所以,不管我們念佛的當下是以清淨心念或是以散亂心念,是有心念或是無心念,阿彌陀佛都聽到。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我們只要低身彎腰,阿彌陀佛就看到了,就知道我們是在拜祂。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我們其實還沒張口,當起這個心念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知道了。人心如同「收發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舉止,都自然的散發出去,繞遍全宇宙;而當我們息慮凝心,進入靜定之時,就能接收到太虛中任何頻率的心波;凡夫尚且如此,何況諸佛之王的阿彌陀佛。
「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這並不表示,是因爲我們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才憶念我們,而是因爲阿彌陀佛老早就已經爲我們發願,從成佛到現在,長伸金手在呼喚我們、等待我們,要接引我們,所以萬古以來都想盡各種辦法來調攝我們、觸動我們。如果我們不能夠生而爲人,阿彌陀佛就調攝我們,使我們快速的生而爲人。若生而爲人,不能接近佛法,阿彌陀佛就以各種順逆的增上緣來使我們接近佛門。進入佛門了,阿彌陀佛又以各種順逆增上緣使我們舍聖道門,來修淨土門。即使修淨土願生極樂,但是我們執著自力,阿彌陀佛也以各種因緣來讓我們了解自力是無力的,往生的功德本身就在這一句名號上。所以即使我們沒有憶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始終在憶念我們,就像月亮其實是時刻都皓月當空,普照大地的,無人、無處不照,只是如果我們沒有仰頭望明月,那就跟明月兩不相關;若我們仰起頭來瞻仰明月、欣賞明月,明月跟我們就合爲一體。所以說,「衆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衆生。彼此叁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
機法一體
所謂「不相舍離」,法然上人之後有證空上人的門派,就發展爲「機法一體」的教義。「機」指衆生、念佛者,「法」指阿彌陀佛,我們念佛衆生跟阿彌陀佛是一體的。一體有「一體不離」跟「一體不二」二義,兩者的意義有一點點不同。比如說,叁明治整個是一體的,可是卻是一片一片疊在一起的一體,這是「一體不離」;而「一體不二」,是融合在一起成爲一體,比如水和乳,水乳交融,就成爲一體。而水跟油在一起就不是一體,因爲水在底下,油在上面。「彼此叁業一體不離」就是說衆生的叁業,跟阿彌陀佛的叁業,彼此的叁業是一體不離,一體不離就是親。
另外又有兩種「機法一體」,第一種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不能使念佛的衆生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由于第十八願已經成就,衆生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機法一體,這就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它在十劫之前就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衆生的往生,是依靠阿彌陀佛的正覺爲因緣,而阿彌陀佛的成正覺,也是依靠衆生的念佛往生爲因緣,因此,念佛的衆生,和已成正覺的阿彌陀佛是兩兩互相依靠在一起的,彼此需要的,缺一就不能成立的。阿彌陀佛如果不是完成衆生往生的功德資糧,就不能成爲阿彌陀佛,也就沒有阿彌陀佛這個生命;而衆生若缺乏阿彌陀佛本身的功德,衆生也不能往生。從這點來講,「往生」、「正覺」是機法一體的。
另一種的機法一體,就是依據《觀無量壽經》第八觀所講的: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
還有第九觀所講的: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由這裏也可以看出機法一體的關系,這稱爲「色心功德,機法一體」。什麼是「色心功德,機法一體」呢?所謂「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諸佛如來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身,法界身遍滿所有法之中;既然遍滿所有法之中,我們起心動念念佛,而這個心念也是法,那表示說,阿彌陀佛的本身是進入到我們念佛人的心中,只要我們起心動念念佛,當下我們就領納了阿彌陀佛的本身和阿彌陀佛的功德,因爲祂「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我們心中一念佛,豈不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功德就進入到我們的心中?
再來,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要照攝、包含念佛衆生的,這個光明就像盒子,東西放進盒子裏面,就被盒子所包含;光明就像這個桌上的茶杯,水一進入茶杯之中,就被茶杯所包含。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要照攝念佛衆生的,只要衆生念佛,就在阿彌陀佛的杯中、阿彌陀佛的盒子中、阿彌陀佛的袋子裏面,就被阿彌陀佛整個所包容、包含。這豈不是念佛人一方面心中領納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一方面色身又是受到阿彌陀佛光明所包含攝護?這就是「色心功德、機法一體」,也是「親」的涵義。
既是這種涵義,其實用「親」這個字來形容,還是不夠的,因爲它本身已經是一體的關系了。何況所謂親子關系,這個關系還是建立在凡夫的心性上,而凡夫的心是無常的。父母跟兒女,如果環境都很順遂的話就恩愛如恒;可是,一旦逢緣遇境,父母兒女之間也有反目成仇,甚至對簿公堂的。但是阿彌陀佛和我們之間絕對不會有那種情形,因爲佛心始終都是慈悲而平等的,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的分別,沒有冤、親這些對待觀念。所以,我們衆生和阿彌陀佛永遠都不可能有恩怨存在的。《無量壽經》說: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爲了救度衆生,爲了將這個法門介紹給衆生,預先爲衆生發下四十八大願,預先爲衆生修菩薩種種苦行,祂是把我們衆生當成父母來看待,而把自己當成純孝之子。所謂「純孝」,「純」是非常的專一,非常的純樸、不夾雜,非常地虔誠、恭敬。「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凡夫的愛是有限度的,佛的愛是沒有底的,是徹底的;不但愛,而且對十方衆生,是高高的、慎重的來恭敬,所以說「愛敬父母」。親人之間雖有親情之愛,但不一定會有「敬」,往往久而久之就變得很隨便;而朋友之間雖然有禮貌,卻缺乏親情之愛。可是,阿彌陀佛卻是很純粹的、專一的、虔敬的把自己當成孝子,把十方衆生當成應該敬愛的父母。而且,進一步就是:
于諸衆生,視若自己。
進一步把十方衆生,不管聖人、凡夫,不管善人、惡人,不管佛教徒、非佛教徒,阿彌陀佛都把他看成祂本身。是人類也好,是動物也好,是在叁惡道也好,阿彌陀佛都把他看成自己。所以說「于諸衆生,視若自己」。那豈不是衆生的苦樂禍福都是阿彌陀佛的苦樂禍福?就好像嬰兒生病了,嬰兒的身體在受苦,痛在兒女的身上,同時,也是痛在父母的心上;只有身爲父母的,才能真正地體會「于諸衆生,視若自己」。
所以要曉得五正行的歸趨就是正定業,專稱佛名;而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有這麼「親」的關系。如果不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麼是「疏」了,這個就是「親疏相對」。
近遠對
第二、「近遠對」:「近」,有四種情形,有近而不親,有親而不近,也有根本就是不親不近的,也有既親又近、既近又親的。
我們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是既親又近、既近又親。當然,父子母女之間是非常的親,但是並不近,因爲兒女長大了,就各自到他鄉外裏去了。一般公司裏的同事,雖然每天都在一起,可是卻沒有親情。只有念佛者跟阿彌陀佛,是既親又近、既近又親的。可以說,時時刻刻都與佛同在,與佛同出入,與佛同起臥。因爲既然是一體,就比親還親,比近還近。關于這個「既親又近、既近又親」的關系,我們看《唐朝高僧善導大師》第120頁(《善導大師全集》第753頁),第八行:
二、明近緣: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其實,佛本來時時刻刻都在十方衆生的面前,就好像無線電波,不論何時都在這個空間,可是開關不開,電視屏幕就不出現,你開哪一臺,那一臺的屏幕就會出現。所以說「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所有念佛的衆生,沒有不想見佛的,可是怎麼很少人見到佛呢?其實所謂「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只是個人的因緣、磁場,各不相同,有的能見到,有的不能見到。雖說不能見到的比較多,但不能見到也不是永遠不可能見到,磁場轉換就能見到;至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就現在其前,往生極樂後更是時刻跟西方叁聖、清淨大海衆菩薩,睹面相親,永不分離。
這是從近跟遠來談的。凡是念佛都跟彌陀近,凡不是念佛,不管念其它哪一種,都跟彌陀遠而不近。
無間有間對
第叁、「無間有間對」:「間」就是間斷,或者是間隙的意思。我們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的關系是無間的,不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就間斷了,因爲你不念佛,沒有那叁種緣,也沒有機法一體的關系,所以是有間斷的。但這並不表示說,我們念佛人,睡覺的時候沒有念佛,那就跟…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