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行與雜行(四)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仍然延續上一次我們所講的「正行與雜行」(見附錄一),在開講之前先和大家閑聊幾句。
念佛法語
最近,我們書院佛堂有些不一樣,就是多挂了幾幅法語,大家盡可能把它記下來,然後將它的義理吟詠在心中,這對我們念佛人會有很大的效用。因爲這些法語,都是我們這個法門很核心、扼要的法語,意義都很重要。念佛人單念一句佛號如果感覺到枯燥無味,就想想這幾句法語,會讓我們感覺內容豐富,而且法喜無限;如果覺得念佛懈怠了,提不起勁,回想這幾句法語的內容,會讓我們産生想要念佛的動力。目前我們的佛堂是臨時性的,我們已經設計好正式莊嚴的佛堂,只是施工進行過程比較費時間,因爲我們的構想跟一般是不一樣的。我們的佛龛並不是將一張桌子擺上去,然後佛像伫立中間而已;我們規劃除了本尊彌陀聖像之外,背景是以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作背景,因此在時間上花費要比較久。等到佛堂完成之後,庭院氣窗的地方也會伫立一尊阿彌陀佛的接引像,到時候,我們大門就要敞開,接引來往的登山客和十方大衆。
繼續,請大家還是請出「正行與雜行」的講稿,接著上次從「二行得失」之後開始講。請看講稿第叁頁第四行:
二、二行得失:
大師列出五種正行,明確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雜歸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對」。因爲「往生行相」既有「正雜二行」,便有五番相對之「二行得失」。
回歸宗祖善導大師
「大師」就是善導大師,也就是本宗宗袓,所謂「宗祖」,即是開宗之祖,所以宗祖只能有一位,不能有二位,當然其它的傳承可以有幾位,但那是列祖而非宗祖,因此我們是獨以善導大師爲我們這一宗的宗祖。善導大師列出五種正行,明確指出往生方法,往生的目標是極樂世界,方法就在五種正行──曆來只有善導大師這樣明確的標示。可說善導大師開展的淨土法門,直到明確的標示出這五種正行之後,淨土宗的教理就完全地圓滿顯露了,因此善導大師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的大導師。善導大師之所以能夠開展一個宗門出來,就是因爲他將淨土法門做有系統、條理性的組織,讓人很淺易的就能夠一眼看出往生的方法──五正行,而不會覺得艱澀,或模棱兩可。
善導大師這種開展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然他的師父道綽禅師以及道綽禅師所依止的昙鸾大師,對于淨土法門已經有所發揮和開展了,可是集大成者卻是在善導大師。在善導大師之前,其它宗派的祖師也有解釋淨土法門的,但都不是以淨土的教理來解釋淨土的經論,因此所解釋的難免不能完全契應阿彌陀佛的願心,也不能完全適應十方衆生的根機,就只有善導大師所開展的這五正行,是上契彌陀的本願,下契十方衆生的根機。善導大師之後,也有祖師在闡揚淨土的經論,弘揚淨土的法門,可是大部分都是以其它宗派的教理,站在其它宗派的立場上來解釋淨土教理,所以所解釋出來的就不是純粹在開展淨土法門,而是摻雜了其它宗派的思想。
在善導大師之前,天臺宗的開宗祖師智者大師也寫了《觀經》的注疏;「叁論宗」的吉藏大師,還有華嚴宗、地論宗……都有祖師解釋淨土的經典,但都是站在各宗的立場上,只有善導大師是站在本宗的立場。善導大師之後,唐朝之間很少祖師大德有淨土經論的闡釋。直到宋朝之後,幾位有名的弘揚、闡釋淨土教理,解釋淨土經典的大師,也都是其它宗門的。譬如說知禮大師的《妙宗鈔》很有名,可是他是以天臺的思想來解釋;其它有名的,比如說慈雲大師也是天臺宗,或元照大師是律宗,他們都是站在各自的宗門上;又像宋朝很有名的永明延壽大師,卻是禅宗。一直到明朝末年,有蓮池大師寫出很有名的《阿彌陀經疏鈔》,是站在華嚴、禅的立場來解釋;藕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看起來也大多以天臺的名相來闡釋阿彌陀經,所以都不是純粹的以淨土解釋淨土,因此使得後來的人感覺,淨土法門阿彌陀佛雖是非常的慈悲,但是修起來卻是很不容易。
所以走淨土這一條路,學念佛這個法門,如果不回歸善導大師,所謂的淨土易行道,易之中也就摻雜難修的法門在裏面了,這樣就不能成爲純粹的易行道了;名符其實的易行道,就是善導大師所開展的法門。像以前的祖師菩薩,比如天親菩薩也寫出一本《往生論》,《往生論》裏面明確地指出「五念門」,跟善導大師的「五正行」很雷同。「五念門」就是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觀察門、回向門,修這五門就可以快速地得生極樂世界。但這「五念門」的道理非常微細,如果不能掌握得當,「五念門」也就成爲難行道了,只適應上等根機的衆生。不如「五正行」,不但適應上等根機,也適應中下根,是所有衆生萬根都能夠契應的,真可說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善導大師在這裏將「五正行」和「五雜行」排列出來,目的是積極地勸導我們去做取舍,也就是舍雜行取正行。就像一堆鈔票,真鈔和假鈔排在一起,說明什麼是真鈔,什麼是假鈔,然後勸導人們取真鈔舍假鈔。往生極樂世界,唯一的、絕對的、直截的、穩當的、容易的、圓滿的就是這五正行。除了這五正行之外,就不是容易的、直接的、穩當的、圓滿的。
二行得失:五番相對
爲什麼要勸修五正行,勸舍五雜行?善導大師舉出「五番相對」來論述,由這「五番相對」就顯現出正行和雜行的得和失出來了。「五番相對」請看講稿: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也就是說,修前面所講的「正助二行」,「正」是指「稱名」,也就是「正定業」,「助」是指稱名之外的四種正行,是「助業」。正業和助業,合起來就是五正行,修五正行則我們衆生和阿彌陀佛就有親的關系、近的關系,還有憶念不斷、無間的關系,這是第一行的意思。
第二行的意思,大家先看第二頁倒數第十行。善導大師在這裏說: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可見雜行非常的多,廣泛來說,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除了五正行以外,其余都是雜行。請再看原來的地方,善導大師說:
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從這兩行就可以顯現出「五番相對」,第一行講出叁種相對。第一種是親跟疏的相對,修五正行跟彌陀親,五正行之外則跟彌陀不親。第二就是近跟遠的相對,修五正行跟彌陀很近,五正行之外都跟彌陀遠。第叁是有間斷跟無間斷的相對,修五正行跟阿彌陀佛的關系是無間斷的,除了五正行之外跟阿彌陀佛的關系都是間斷了!
另二種是在第二行,「若修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雖然可以回向往生,就表示如果沒有回向,就不能夠往生。念佛是即使沒有回向也能往生,如果不是這五正行,不是念佛,那勢必要回向才能夠往生,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再來,是「衆名疏雜之行也」,也就是說,五正行之外不管是那一種法門,都名爲「疏雜之行」,疏雜是跟純粹相對的。表示說修五正行是純粹的往生之行,除了五正行之外都不是往生的行業,都是雜的而不是純粹的。總結就有這「五番相對」。請看左邊的圖表:
親疏對
以前在這裏也曾經解釋所謂「親」的內涵。父母與子女之所以親,是因爲他們之間有血緣的關系,因此産生一種天性自然的親子的感情;其它如兄弟、叔叔伯伯、表兄弟……也是因爲跟我們父母、兒女有關系,才會形成這樣的親緣──也就是有一等親才會有二等親、叁等親。「親」既然有天然至性的關系,就表示彼此的心是聯系在一起的,彼此的心是在對方的身上。父母的心是在兒女的身上,小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心也是在父母的身上,小孩子童年的時候,一兩天沒看到父母就會很懷念,父母如果有事情離開了家庭,身在外面,可是心卻仍挂念著家中的孩子。即使年齡老大了,一百歲的父母,心還是挂念著七、八十歲的兒子,尤其是兒女如果離開了,離開得越遠,想念得越深,可謂「相處若無事,別後倍相思」,不管他到了哪裏,即使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比如美國或加拿大,我們的身是在這裏,可是心卻是在那裏,關懷著他們,系念著他們,他們的苦樂禍福可以說都會觸動著我們的神經,使我們的生活受到影響,這個就是「親」。
我們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就是有這一種「親」的關系,學這個法門,就只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心只有系念在阿彌陀佛身上,不可能系念在其它諸佛、菩薩、法門、經咒上,這個就是「親」。
親緣
有關這一點,請翻開《唐朝高僧善導大師》第120頁(《善導大師全集》第七五叁頁),善導大師用問跟答的方式來說明,爲什麼只有念佛才能獲得佛光的普照、攝護,而不念佛修其它法門的卻完全得不到佛光的攝護;善導大師以叁種內容來解釋,請看第二行:
問曰:備修衆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
「備修衆行」就是修其它的雜行,只要回向也都能夠往生。可是爲什麼修其它雜行的人不能獲得佛光的攝護,而只有念佛的人才會獲得彌陀光明的照攝呢?善導大師的回答是這樣:
答曰:此有叁義:
一、明親緣:
衆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