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P3

  ..续本文上一页生成佛的法门,就只有这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强自己,就会常常去念佛,因为后退无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艺,在这里也无用武之地,前面仅有的一条路,就是念佛法门,所以不必犹豫、不必顾虑,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来好像有很多钱,一检查起来这张是假钞,那张也是假钞,通通是假钞,就只有这一张才是真钞,那自自然然就会使用这张真钞 ── 只有阿弥陀佛能够救我们,所以你自自然然就会去称念这句名号。生死心越恳切,念佛就会殷重,这是“法德不断”。

   至于“机相策励”,因为我们众生都是好逸恶劳,常会懈怠,有时间不大想要念佛,都会想来看看报纸杂志、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或者是打打电话跟亲友闲聊,或者到哪里逛逛。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策励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说:

  倦念佛者失无量宝,勇念佛者开无边悟。

   这样想就会很惭愧地来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个钟头,那么四个钟头能够念多少佛号?百分之八十就好,就来规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号;如果不规定自己,这四个钟头就会不知不觉地就晃过去了,这就是“机相策励”。

   “机相策励”是指自己对自己的鞭策 ── 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呢?完全是他力。因为晓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来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来回向的,是晓得念佛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是“正定之业”,是以那种心情去念,所以“机相策励”本身不是自力。

  融化诸行归于专称佛名

   接著请看下文:

  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在此更特别用“专”之一字,有融化读诵、礼拜等诸行归于专称佛名之意。

   五种正行,其他是助行,只有称名念佛是“正定业”,我们通过读诵就晓得执持名号必定往生,所以读诵是执持名号的前方便、预备教育,通过读诵自然就会称名,而不会一直读诵,因为读诵是前方便。

   观想也是一样,极乐世界那么地庄严,没有生死轮回,但受诸乐,无有众苦,是个平安喜乐的地方,必须往生,而往生的方法就是念佛,所以愿生极乐之后就会回归来称名念佛。

   阿弥陀佛是应该五体投地的来顶礼膜拜的,以前自己顶礼膜拜是用来消自己的业障,哪晓得即使从出生一直顶礼膜拜到一百岁所消的业障,也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只要能够往生极乐世界,旷劫以来生生世世的业障,当下都完全消除,这时候就晓得,只有称名是往生的决定之业,只有称名才真正地能够消除生生世世的罪业,所以就融化礼拜而进入念佛了,也就是礼拜的功德、功能也都在念佛当中,赞叹供养也是一样。

   接下来请再看下文:

  “是名正定之业”是显示专称佛名正是往生决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是显示专称名号是相应于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

  以这几点来看,大师之意不在前三后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称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就行立信者”之句,这是标目,标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归,而其旨归正是在于顺彼佛愿之正定业的称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称名一行”,并非指五正行。

  助业是指引向正定业之方便

   我们先谈到这里就好。我们再来看讲稿:

  “助业”即是其余四种正行,大师云: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助业”并不是说称名念佛的功德还不足以往生,必需要有助业来补助,不是这样的;所以这里的“助”不是补助的意思,而是一种指引,指出行者向正定业的方向,使行者能够依这个指引、依这个方向,而去直取正定业 ── 专称这一句名号。如果不晓得、不了解正定业的道理,当然就需要助业,经过读诵、想像,然后归入称名;如果已经知道了正定业,就直取正定业,直接念佛,助业就可以搁置。这譬如什么呢?譬如从高雄开车到台北,最直、最快速、最轻松的就是走高速公路── 当然高速公路还有危险性,可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是没有障碍,不会有任何危险、魔障的。高速公路就好像正定业,上高速公路的引道就好像助业,依这条引道就能够上高速公路,如果没有依这条引道,那还在其他的乡村道路里面,就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这是一种譬喻,所谓方便跟真实,助业还算是方便、前方便、预备教育,目的在于真实的正定业。参考左边的表格:

  

  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

   接下来:

  何故五种正行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大师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亦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余行非本愿之行;故但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称名念佛为什么是正定业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顺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叫做「本愿法门」,我们的念佛就是「本愿称名」,除了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外的就通通不是正定业,通通不是本愿之行。

  五杂行

   接下来请看内容:

  大师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2.五杂行

  「杂行」即是杂多之行,即一般菩萨所修之六度波罗蜜及其余一切诸善万行。若论杂行,其数无量,不遑具述。若与五正行比对,则有「五杂行」。

   也就是杂行很多很多算不完,但是如果跟前面所讲的五种正行来比对的话,最起码就是有五种杂行:

  

  

  就「读诵杂行」来讲,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读诵当然就只有读诵净土三经,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其它经典,包含大乘经典、小乘经典,甚至密宗所有经典,都算是读诵杂行。我们最常读的《心经》、《金刚经》、《普门品》、《地藏经》,这个算不算读诵杂行呢?当然就是读诵杂行。为了往生极乐世界,跟极乐世界有关的经典最纯的就是净土三经,你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去诵《心经》、《普门品》、《地藏经》、《金刚经》,那岂不是杂行了?因为这些经典并不在于解说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可说跟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没有关系。

   当然,如果不是为了往生极乐界来读这一些经典,那就不算杂行,你是为了了解而去读,就是所谓「行有余力」。当我们的这个法门都已经专精,然后想要去了解有关《心经》、《金刚经》般若系统的道理,或者是想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功行、《地藏经》所讲的因果报应、地狱种种情形,为了了解,可以去看去读。了解之后就不必常常去看去读,除非是布教人员,为了知己知彼,那就不得不除了自宗法门的要精通,其它各宗法门的也要去涉猎。就一般人来讲就不必这样,为什么?因为念佛都没有时间了,哪有时间再去读诵其它的经典呢?读诵《心经》、《普门品》时间是比较短,读诵《地藏经》,大概就要一个半钟头,你那一个半钟头不去念佛,却在诵地藏经,可见就不晓得正行跟杂行,不晓得什么是往生的因。这是就读诵来讲。

   就「观想杂行」来讲,为了往生极乐世界,你若观想,就应该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除了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外,你去观想是为了什么?那就有问题了。所以除了极乐世界庄严之外,不管是大乘的是小乘的,是显教的是密教的,事观理观,都是属于杂行,不是往生的正因。所谓「诸法皆空观」也好,或者是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也好,或者是密宗所讲的「阿字观」,或是其它种种观,都是观想杂行,这都是不该修的。当然如果不是以这些修行回向往生,就无所谓杂行不杂行,可是不为了往生,我们离开念佛而来观想这些又是为了什么,那岂不是有问题了?

   就「礼拜杂行」来讲,我们礼拜只有礼拜南无阿弥陀佛,祂是我们唯一的本尊,其它诸佛菩萨都不是我们的本尊,那可不可以礼拜?可以礼拜,我们不是专门的常常去礼拜这些佛菩萨,而且礼拜的心情跟礼拜阿弥陀佛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礼拜阿弥陀佛是一种归命的,身心性命的归投、依靠弥陀的救度,所以对阿弥陀佛是感恩戴德这样的礼拜;对其他诸佛菩萨的礼拜心情就不一样了,那这样是不是对其他诸佛菩萨的不敬呢?其实不是,反而是「顺佛教故」──随顺诸佛的教导。因为《阿弥陀经》里面十方诸佛,都现身异口同声来主动的、欢喜的为我们十方众生证明,证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执持名号必定往生」,要我们来信受,所以我们只要都专称这一句名号,自自然然就是对十方诸佛的孝敬。所以我们不管念也好,拜也好,赞叹供养也好,观想忆念也好,都归入到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何况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一佛,不但随顺诸佛,而且十方诸佛主动的、欢喜的来护念我们。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到十方诸佛土去供养十方诸佛,因此,我们礼拜,就只有礼拜南无阿弥陀佛。如果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去礼拜其它诸佛菩萨,很明显的就是杂行了。那我们到其它的道场去,其它的道场所供奉的,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可是我们到了那个道场,理所当然就要顶礼三拜,那算不算杂行呢?那个不算,因为理所当然就是要向佛表达恭敬的嘛!但是心情是不一样的呀!当然在这当中也有感恩,我们对十方诸佛菩萨乃至一切众生都感恩,因为今天能够促成我们生而为人,闻到佛法进入本愿,都是十方诸佛菩萨的慈悲引导,都是这个世间的顺境、逆境来促成我们的──不是顺的增上缘就是逆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凡事就是感恩。

   「称名杂行」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去称念其它诸佛菩萨,以及其它的种种密宗咒语,这都是杂行,都不能往生的。「赞叹供养杂行」也是一样。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愿生极乐之心

   接下来请看第3页:

   此外,举凡布施、持戒…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 正行与杂行(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