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叁)▪P3

  ..續本文上一頁生成佛的法門,就只有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自自然然的不假勉強自己,就會常常去念佛,因爲後退無路,即使有十八般武藝,在這裏也無用武之地,前面僅有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法門,所以不必猶豫、不必顧慮,自自然然就是念佛。就如同本來好像有很多錢,一檢查起來這張是假鈔,那張也是假鈔,通通是假鈔,就只有這一張才是真鈔,那自自然然就會使用這張真鈔 ── 只有阿彌陀佛能夠救我們,所以你自自然然就會去稱念這句名號。生死心越懇切,念佛就會殷重,這是“法德不斷”。

   至于“機相策勵”,因爲我們衆生都是好逸惡勞,常會懈怠,有時間不大想要念佛,都會想來看看報紙雜志、看看電視、聽聽音樂,或者是打打電話跟親友閑聊,或者到哪裏逛逛。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策勵自己,如法然上人所說:

  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

   這樣想就會很慚愧地來鞭策自己:我一天有四個鍾頭,那麼四個鍾頭能夠念多少佛號?百分之八十就好,就來規定念那百分之八十的佛號;如果不規定自己,這四個鍾頭就會不知不覺地就晃過去了,這就是“機相策勵”。

   “機相策勵”是指自己對自己的鞭策 ── 鞭策自己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呢?完全是他力。因爲曉得念佛就必定往生,在念佛之外,你不是以其他的功行,或者是其他的善事來回向;即使做其他的善事,也不是用來回向的,是曉得念佛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是“正定之業”,是以那種心情去念,所以“機相策勵”本身不是自力。

  融化諸行歸于專稱佛名

   接著請看下文:

  又“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在此更特別用“專”之一字,有融化讀誦、禮拜等諸行歸于專稱佛名之意。

   五種正行,其他是助行,只有稱名念佛是“正定業”,我們通過讀誦就曉得執持名號必定往生,所以讀誦是執持名號的前方便、預備教育,通過讀誦自然就會稱名,而不會一直讀誦,因爲讀誦是前方便。

   觀想也是一樣,極樂世界那麼地莊嚴,沒有生死輪回,但受諸樂,無有衆苦,是個平安喜樂的地方,必須往生,而往生的方法就是念佛,所以願生極樂之後就會回歸來稱名念佛。

   阿彌陀佛是應該五體投地的來頂禮膜拜的,以前自己頂禮膜拜是用來消自己的業障,哪曉得即使從出生一直頂禮膜拜到一百歲所消的業障,也只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只要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曠劫以來生生世世的業障,當下都完全消除,這時候就曉得,只有稱名是往生的決定之業,只有稱名才真正地能夠消除生生世世的罪業,所以就融化禮拜而進入念佛了,也就是禮拜的功德、功能也都在念佛當中,贊歎供養也是一樣。

   接下來請再看下文:

  “是名正定之業”是顯示專稱佛名正是往生決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是顯示專稱名號是相應于阿彌陀佛之第十八願。

  以這幾點來看,大師之意不在前叁後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稱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就行立信者”之句,這是標目,標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歸,而其旨歸正是在于順彼佛願之正定業的稱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稱名一行”,並非指五正行。

  助業是指引向正定業之方便

   我們先談到這裏就好。我們再來看講稿:

  “助業”即是其余四種正行,大師雲: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助業”並不是說稱名念佛的功德還不足以往生,必需要有助業來補助,不是這樣的;所以這裏的“助”不是補助的意思,而是一種指引,指出行者向正定業的方向,使行者能夠依這個指引、依這個方向,而去直取正定業 ── 專稱這一句名號。如果不曉得、不了解正定業的道理,當然就需要助業,經過讀誦、想像,然後歸入稱名;如果已經知道了正定業,就直取正定業,直接念佛,助業就可以擱置。這譬如什麼呢?譬如從高雄開車到臺北,最直、最快速、最輕松的就是走高速公路── 當然高速公路還有危險性,可是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是沒有障礙,不會有任何危險、魔障的。高速公路就好像正定業,上高速公路的引道就好像助業,依這條引道就能夠上高速公路,如果沒有依這條引道,那還在其他的鄉村道路裏面,就不可能在高速公路上。這是一種譬喻,所謂方便跟真實,助業還算是方便、前方便、預備教育,目的在于真實的正定業。參考左邊的表格:

  

  稱名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

   接下來:

  何故五種正行之中,獨以稱名念佛爲正定業乎?大師解釋說:「順彼佛願故」。亦即「稱名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余行非本願之行;故但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稱名念佛爲什麼是正定業呢?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順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所以我們這個法門就叫做「本願法門」,我們的念佛就是「本願稱名」,除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外的就通通不是正定業,通通不是本願之行。

  五雜行

   接下來請看內容:

  大師又說: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爲「雜行」。

  2.五雜行

  「雜行」即是雜多之行,即一般菩薩所修之六度波羅蜜及其余一切諸善萬行。若論雜行,其數無量,不遑具述。若與五正行比對,則有「五雜行」。

   也就是雜行很多很多算不完,但是如果跟前面所講的五種正行來比對的話,最起碼就是有五種雜行:

  

  

  就「讀誦雜行」來講,爲了往生極樂世界,我們讀誦當然就只有讀誦淨土叁經,爲了往生極樂世界而讀誦淨土叁經以外的其它經典,包含大乘經典、小乘經典,甚至密宗所有經典,都算是讀誦雜行。我們最常讀的《心經》、《金剛經》、《普門品》、《地藏經》,這個算不算讀誦雜行呢?當然就是讀誦雜行。爲了往生極樂世界,跟極樂世界有關的經典最純的就是淨土叁經,你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去誦《心經》、《普門品》、《地藏經》、《金剛經》,那豈不是雜行了?因爲這些經典並不在于解說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可說跟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沒有關系。

   當然,如果不是爲了往生極樂界來讀這一些經典,那就不算雜行,你是爲了了解而去讀,就是所謂「行有余力」。當我們的這個法門都已經專精,然後想要去了解有關《心經》、《金剛經》般若系統的道理,或者是想了解觀世音菩薩的功行、《地藏經》所講的因果報應、地獄種種情形,爲了了解,可以去看去讀。了解之後就不必常常去看去讀,除非是布教人員,爲了知己知彼,那就不得不除了自宗法門的要精通,其它各宗法門的也要去涉獵。就一般人來講就不必這樣,爲什麼?因爲念佛都沒有時間了,哪有時間再去讀誦其它的經典呢?讀誦《心經》、《普門品》時間是比較短,讀誦《地藏經》,大概就要一個半鍾頭,你那一個半鍾頭不去念佛,卻在誦地藏經,可見就不曉得正行跟雜行,不曉得什麼是往生的因。這是就讀誦來講。

   就「觀想雜行」來講,爲了往生極樂世界,你若觀想,就應該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除了極樂世界的莊嚴以外,你去觀想是爲了什麼?那就有問題了。所以除了極樂世界莊嚴之外,不管是大乘的是小乘的,是顯教的是密教的,事觀理觀,都是屬于雜行,不是往生的正因。所謂「諸法皆空觀」也好,或者是天臺宗的「一心叁觀」也好,或者是密宗所講的「阿字觀」,或是其它種種觀,都是觀想雜行,這都是不該修的。當然如果不是以這些修行回向往生,就無所謂雜行不雜行,可是不爲了往生,我們離開念佛而來觀想這些又是爲了什麼,那豈不是有問題了?

   就「禮拜雜行」來講,我們禮拜只有禮拜南無阿彌陀佛,祂是我們唯一的本尊,其它諸佛菩薩都不是我們的本尊,那可不可以禮拜?可以禮拜,我們不是專門的常常去禮拜這些佛菩薩,而且禮拜的心情跟禮拜阿彌陀佛的心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禮拜阿彌陀佛是一種歸命的,身心性命的歸投、依靠彌陀的救度,所以對阿彌陀佛是感恩戴德這樣的禮拜;對其他諸佛菩薩的禮拜心情就不一樣了,那這樣是不是對其他諸佛菩薩的不敬呢?其實不是,反而是「順佛教故」──隨順諸佛的教導。因爲《阿彌陀經》裏面十方諸佛,都現身異口同聲來主動的、歡喜的爲我們十方衆生證明,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執持名號必定往生」,要我們來信受,所以我們只要都專稱這一句名號,自自然然就是對十方諸佛的孝敬。所以我們不管念也好,拜也好,贊歎供養也好,觀想憶念也好,都歸入到南無阿彌陀佛一佛,何況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不但隨順諸佛,而且十方諸佛主動的、歡喜的來護念我們。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能夠到十方諸佛土去供養十方諸佛,因此,我們禮拜,就只有禮拜南無阿彌陀佛。如果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去禮拜其它諸佛菩薩,很明顯的就是雜行了。那我們到其它的道場去,其它的道場所供奉的,如果不是阿彌陀佛,可是我們到了那個道場,理所當然就要頂禮叁拜,那算不算雜行呢?那個不算,因爲理所當然就是要向佛表達恭敬的嘛!但是心情是不一樣的呀!當然在這當中也有感恩,我們對十方諸佛菩薩乃至一切衆生都感恩,因爲今天能夠促成我們生而爲人,聞到佛法進入本願,都是十方諸佛菩薩的慈悲引導,都是這個世間的順境、逆境來促成我們的──不是順的增上緣就是逆的增上緣,所以我們凡事就是感恩。

   「稱名雜行」就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去稱念其它諸佛菩薩,以及其它的種種密宗咒語,這都是雜行,都不能往生的。「贊歎供養雜行」也是一樣。

  淨土門的菩提心就是願生極樂之心

   接下來請看第3頁:

   此外,舉凡布施、持戒…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