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並聖道門所重視之菩提心,皆屬雜行,亦即五種正行以外之一切諸善萬行,不問大乘小乘,爲求現世證悟,或求現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雜行。
如果論菩提心,凡是學佛的人,不管聖道門、淨土門,都必須要發菩提心,因爲學佛就是爲了成佛,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的發心。就聖道門來講,他不是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極樂世界去成佛,聖道門是在這個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行菩薩道,生而爲人就是學佛行六度萬行,即使出生在畜生道,也是在行布施、菩提心這一些六度萬行,那麼這到底是困難還是容易呢?是非常困難的。因爲第一點,必須要維持生生世世都不失去這菩提心,這菩提心的顯現,就是菩薩行。那菩薩行的顯現是什麼呢?你如果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人家要你的房子,你的房子要奉獻出去,不奉獻出去就不是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人家要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要布施;人家要你的肝髒,你的肝髒要布施;要你的腎髒,腎髒要布施;要你的太太、你的先生都要布施;要你的兒女也要布施;要你的財産、要你的王位都要布施出去,所謂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這樣一生一生累積叁大阿僧祇劫,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這就是聖道門的菩提心。這種難行道我們做不來,如果以聖道門的菩提心來求往生極樂世界,是屬于雜行。
淨土門的菩提心是什麼呢?願生極樂世界之心就是菩提心。因爲不怕我們不會成佛,只怕我們不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必定成佛;不怕成佛不會說法度衆生,一旦成佛,說法度衆,那是很自然的,因爲擁有了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自然然的就會到十方世界去分身千百億、廣度諸衆生。諺語說:「不是真龍不入海」,泥龍怎能入海呢?只有真龍才能夠入海,神龍一滴水就能夠遍灑天下;所以我們如果不能夠到極樂世界,在這一輩子說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那是不可能的。人家對妳的先生抛媚眼,妳就睡不著覺;人家對你的太太有意思,自己就開始提防了。
舍雜行歸正行,舍助業專定業
有關這一方面進一步的解釋,請看這本書第95頁:
本來五種雜行也好,六度萬行也好,都不是壞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大師稱爲諸善;只是從行業的性質來講,雜行是屬于聖道門、難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聖的行業;而正行是屬于淨土門、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證的行業。此二者的性質、利益完全不同,大師爲了詳細區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並舉出「二行得失」,有褒貶廢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貶雜行,而勸導實踐正行、舍棄雜行。
所以雜行並不是不好,在聖道門來講,沒有雜行是不能成佛的;可是來到了淨土門,淨土門往生的正因就是稱名,其它不是。所以就要舍雜行的觀念而進入正行。
請再看下面:
此「正雜二行」之判是淨土門的判釋,雜行以聖道門而言不名爲雜,然而來到淨土門,因爲不是純粹彌陀極樂之行業,必須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爲雜。猶如直達車,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達車,便須到處轉車,回轉趣向于目的地,否則永難到達。凡與彌陀無關的行業,即使專修一行,亦名爲雜,仍須回向方能往生。
這一段就是說,往生之行除了彌陀這一句名號,其它種種的法門,你即使專修其中的一個,也是「雜」。「雜」,就必須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它就有這個風險性的不同。
接下來請再看:
原來是修聖道門的人,想在此土入聖證果,因此以六度萬行爲其因行;然而畢竟自覺煩惱強業障重,以自己之力無法圓滿六度萬行諸波羅蜜,無法在此土證果,因而發願求生極樂淨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爲回向。若一改其聖道門行業,舍雜行歸正行,舍雜修入專修,則不用回向,因爲是純粹極樂之行體故;而雜行非純極樂之行,是廣通于人、天、叁乘及十方淨土,隨其業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萬別,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極樂之果,故謂之雜。然而雖可回向,也只在報土中之方便化土,不能直入報土,因爲不是彌陀本願真實行,乃是凡夫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且不一心專念彌陀名號,不蒙彌陀光明攝護。
同類助業與異類助業
這個我們先看到這裏。請再看104頁,從第二行開始:
以上大師分辨「雜行、正行、助業、定業」,而勸導不問行住坐臥的稱名,有舍雜歸正,舍助專定的廢立之意。
前面曾談到「五種雜行」都不是壞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脫生死,往生極樂,卻不一心信順彌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彌陀佛以外的諸佛菩薩等其它法門,不知此等對往生來講都是無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彌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雜,故言「雜行」,勸應舍棄。
當然讀誦龍樹、天親、昙鸾、道綽、善導等淨土五祖正確解釋淨土叁經的論釋,不算是讀誦雜行;又閱覽有關因果的經論,有助于機的深信,也不算讀誦雜行。
這一點就比較微細了,本來讀誦正行的內容是淨土叁經,此外就是雜行,爲什麼這裏讀誦有關因果的經論,不算讀誦雜行呢?因爲它是要幫助我們深信因果、深信輪回,然後進一步依淨土經典所講的來離開輪回往生極樂世界,爲了這一點來講才算是助業,算是正行。如果不是爲了這一點,那就不算是正行了。助業中,除了這五種正行的助業是「同類助業」以外,還有「異類助業」。也就是說,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本來無關,可是卻有助于我們相信彌陀的救度的助業,叫做異類助業;異類就是不同,雖不是淨土叁經,可是卻能夠達到跟淨土叁經一樣效果的,也是助業,只是它是異類助業。
善不可舍,應舍乃是自力之心
請再看文:
至于「諸善萬行」(六度萬行),以勤修此等諸善,以爲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極樂,仰仗修善之力,這種心態便是自力之心;以這種自力心所作的諸善便是雜行。當然行爲是善的,應該衆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師貶之,嫌爲雜行,要人舍棄。這絕非舍棄行善,善不可舍,所應舍的乃是自力之心。當自力心舍掉之時,則一切所謂的雜行之諸善便完全轉變爲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各種善行,比如孝順父母──所謂百善孝爲先,是理所當然的;奉侍師長、叁綱五常、四維八德,這一些人世間的倫理道德,我們理所當然應該去做。那麼做這些善行到底算是自力還是他力?算是正行還是雜行呢?其實本來不算自力他力,也不算正行雜行;但如果把它們做爲回向往生之行,那麼就是自力,就是雜行了。因爲這顯示,我們的心中還隱隱認爲,往生極樂世界,單單稱名念佛還不夠,還必須要假借這些善行,那這樣就是雜行,就是自力。如果不用來回向,那就不是正行雜行,就無所謂自力他力,因爲它們跟往生行就沒有關系,只是我們人世間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到的責任義務!
所以上師強調「在履行責任義務當中修行」,我們就在履行責任義務當中念佛;履行責任義務不背稱名念佛,稱名念佛不背履行責任義務。何況現在是所謂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時代,我們實踐人世間的倫理道德,不但可以淑世利人、淨化社會,也能淨化我們的身心,所以它本身跟念佛來講並不沖突。
助正兼修仍存自力心
請再看下一段文:
至于「雜修」即是助正兼修,這當然是心向阿彌陀佛一佛的行業;然而以爲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業是方便,唯有正定業才是真實,才是往生因種,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這便是自力心;以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爲「雜修」。當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願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師貶爲雜修,勸人舍棄;這絕非舍棄五正行,而是舍棄自力心。當自力心舍掉之時,則從來被貶爲雜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轉變爲報謝廣大佛恩之行。
從這一點來講,就是比較微細了,那麼這個可以看我們講稿第四頁最後一個表格:
這個表格,有「大判門」跟「細判門」。從大判門來講,往生行有專修跟雜修,專修就是五種正行,五正行以外的通通是雜修,也就是雜行。從細判門來講,只有稱名念佛正定業是專修;「助正兼行」,是說五種正行通通去做,想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用來回向,這樣也是雜修;「正雜兼行」,正行跟雜行一起去修,也是雜修;甚至呢,所謂「專名祈現」,就是說專稱念這一句名號沒有錯,可是不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而是爲了祈求現世福利,或是祈求來世再生而爲人,甚至做爲高僧一聞千悟廣度衆生,這都是屬于雜修的範圍。以上有從大的範圍和更微細的範圍來分辨,從大的範圍來講,五種正行可算是專修;從更微細的範圍來講,只有正定業才是專修。以我們來講,當然要完全融化其它助業于稱名念佛的正定業。
講到這裏已經是十點鍾,我們今晚就講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五.十六)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