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一)▪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大智慧,有大神通的。所以第一點,古來相傳善導大師是彌陀的化身。

  第二、佛法東傳 無如盛德

   唐朝時代一位淨土法門的高僧少康大師,他有一本記載往生瑞相的著作,叫做《瑞應刪傳》,書中也記載善導大師的一些行誼,並在書後的結論贊歎善導大師說:「佛法東行,未有禅師之盛德矣。」他說自從佛法從印度東傳到中國以來,沒有像善導大師這樣的巍巍盛德。

   佛法的東傳是在東漢時代,到了唐朝,也已經是好幾百年的曆史,那個時候的佛教可以說普遍傳播到中國各地,學佛的人非常多,尤其唐朝時期是佛法的黃金時代,高僧輩出,我們現在所講的佛教八個宗派,大部分都是在當時由修行很高的高僧所創建下來的。可以說,那個時代是八宗祖師鼎立,高僧非常多的時代。在那麼多的高僧中,少康大師卻是以這樣的文句來贊歎善導大師,說:「佛法東行,未有禅師之盛德矣。」這樣說,我們會很驚訝,因爲在當時,像天臺宗的創宗祖師,被隋炀帝尊稱爲智者大師,也被一般人尊稱爲小釋迦,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第二;他的師父慧思禅師,是禅定、智慧都很高的人,是來去自如,要留就留,要走就走的人;慧思禅師的師父慧文禅師,也都是鼎鼎有名的高僧。再者,像華嚴宗、叁論宗的祖師,或是禅宗達摩祖師──那時候已經到中國來了,這幾位創宗的祖師和善導大師都同在那個時代,可是獨有善導大師被人用這樣推崇的文句來贊歎,由此可見善導大師是怎麼樣一位偉大的人物了。

  第叁、二十幾歲 便證叁昧

   大師在二十幾歲便已證入叁昧,這種叁昧是能夠入定,在定中悠遊極樂世界,與佛菩薩相見,而且詢問法義、受佛摩頂授記,或是聽聞阿彌陀佛的開示。一般人在二十幾歲時,正值生命力旺盛,也是欲望最熾盛的時候,難免妄想雜念會很強盛,而大師卻能夠寂靜入定,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另一方面,二十幾歲便能夠入叁昧而悠遊極樂的人,這在曆代的高僧大德當中,可說是鳳毛麟角,因爲很少聽說哪位高僧大德在年輕時就證入叁昧的,但是善導大師卻是二十幾歲便已證入叁昧了。

  第四、時人尊稱 光明和尚

   那個時代的人尊稱善導大師是「光明和尚」,因爲善導大師念一聲佛號,口中就有一道光明,聲聲佛號就聲聲光明,一道一道的光明出現,大家都看得到,所以大家尊稱他爲「光明和尚」。這也證明善導大師叁昧功深,是佛菩薩的示現。

   其實人身都有光明,不只是人,任何動物、植物也都有光明;明光、黑光,強光、弱光,光大、光小,因人而異。起善念放明光,起惡念放黑光,若憶佛念佛,便放佛光,而且佛光燦爛;凡夫煩惱肉眼雖不能見,若佛菩薩,無不悉知悉見,乃至靈界鬼神,也都能看得到。因此,人應當常存善念,最好常能憶佛念佛,讓身上常放佛光,永蒙佛光護持不離。如此現生便能消災免難,增福延壽;臨命終時,蒙佛接引,順利安然往生淨土。經典上說:

  念佛之人,有四十裏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又說:

  念佛之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現生常得安穩,臨終任意往生。

  第五、較量念佛 佛像放光

   當時他跟一位金剛法師,在長安西京寺內較量念佛的勝劣。善導大師發願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念佛必定往生」,十方諸佛所證誠的「念佛必定往生」,是絕對不虛假、金剛不變的,如果此事是真實不虛的,祈願佛殿的佛像放光;如果我所說的並非真實,我甯願當下墮入地獄,受無窮之苦。他發了這個願之後,就將他的錫杖往佛像一指,佛像頓時全部放光。在佛教中,很少有人敢這樣發願,而且有這樣的誠心能感動佛像放光,可以說是很少有的,但是善導大師做到了,這種記載流傳到現在。在我們的《念佛感應錄》(一)七十頁就有引用,這是第五點。

  第六、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句成語自古以來可說是家喻戶曉,但是這個典故最初從那裏來,一般都不太曉得。善導大師的生命當中就有這麼一件典故,這個典故也搜集在《念佛感應錄》(一)第七十一頁。大意是說,當時的長安城有一位屠夫,由于善導大師弘揚念佛法門很熱切,念佛的人遍滿長安城,念佛之聲響徹長安城內外,很多人吃素,結果使得這個賣豬肉的沒有生意了,一查之下,發現原來就是那個禿和尚所引起的,所以就非常地憤恨,拿著豬刀往善導大師的住處要找善導大師,理論之下說不定會拿刀向善導大師砍下去也不一定;可是見面之後,善導大師也不多說,只是顯現極樂世界的景象讓他看,善導大師怎樣顯現呢,我們不知道。總之,這個屠夫看到極樂世界正報依報的莊嚴後,有所感悟,當下善導大師就開示說,要往生到這麼美妙的地方也不困難,只要念佛,人人都可以去。這個屠夫當下真的放下屠刀,念著佛,爬到一棵很高的柳樹往下一跳,往生成佛去了──當時有人看到他的神識從頂門出來,化佛來迎接他。

   這可見善導大師德行感人,能令一位懷著凶殺之氣的屠夫受到感化,當下忏悔他自己一生殺豬,罪惡無邊──如果不往生極樂,只有墮入地獄,受地獄之火的燃燒,何況這個世界看起來又是那麼的汙穢不淨,自己的生活又是那麼困苦潦倒,能夠到這麼美麗莊嚴而又充滿光明喜樂的極樂世界,那豈不是非常幸福有福報嗎?現在既然有那麼容易又殊勝的地方,何不當下就前往呢?所以他當下念佛,當下就往生。如果沒有善導大師,同時沒有這一位屠夫的決心,那就不能成就當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麼一件殊勝的瑞相;由于有善導大師的德行,同時有這一位屠夫的決心──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一個強盜、作惡的人,爲非作歹的心很猛烈,可惜他沒有遇到善知識引導他學佛,如果遇到善知識引導他學佛,他學佛的精進可能跟一般人不一樣,是很精進很勇猛的。就像這一位屠夫,只是見到善導大師一面,僅只一面,當下就能往生成佛。

  第七、造《觀經疏》瑞應超異

   善導大師寫這一部《觀經四帖疏》所感召的靈應事迹,超越一般的靈應,是非常殊勝的,這只要看《觀經四帖疏》後面的跋文就可以了解,實在非常令人贊歎。

   善導大師要寫這部《觀經疏》的前一天,他念叁萬聲佛號,祈願釋迦牟尼佛及十方諸佛來護持、指導,結果當晚他所祈願的景象就完全的呈現,而且非常清楚,曆曆分明如在眼前,也就是說十方諸佛、釋迦牟尼佛,以及種種殊勝的景象,都出現在他的面前,隔天他就開始動筆寫這部《觀經四帖疏》。之後,每天晚上都有一位聖僧來指導他玄義的內容以及科文要怎麼判、怎麼寫,直到這部經的玄義科文寫好了,才不再夢到,可以說這部《觀經四帖疏》是這一位聖僧所寫的。那這一位聖僧是誰呢?可說是阿彌陀佛,如果不是阿彌陀佛,誰會來顯現在他的夢中呢?因爲在那個時代弘揚淨土法門的人並不多,比善導大師更超越的可以說沒有,如果有就是他的師父道綽大師以及昙鸾大師。

   佛菩薩本來都能夠在一念之間顯現示現到十方世界去,顯現成佛度衆生的,一念一時同時到十方世界去,並不是說現在到了東方就不能到西方,要等東方回來之後才能到西方,並不是這樣。自古相傳善導大師就是彌陀的化身,所謂「佛佛相念,一佛出世,千佛護持」,因此夢中的聖僧很可能就是阿彌陀佛。如果是這樣,這一部《觀經疏》就等同是佛說,也由于《觀經疏》是以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也就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心來解釋《觀無量壽經》的,由此我們知道,善導大師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善導大師,同時善導大師跟《觀經疏》是非常親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是第七點「造《觀經疏》,瑞應超異。」

  第八、遺文放光 形像神變

   「遺文放光」的典故是,善導大師往生之後,經過不知多久時間,有一天少康大師到白馬寺,在大殿裏看到有經文放光,他好奇的去看這一部是什麼經,一看原來是善導大師寫的一篇往生的文章〈西方化導文〉,當下少康大師非常的感動,發願說:「如果我與淨土有緣,惟願此文,再現光明。」結果善導大師所寫的這篇〈西方化導文〉又再度光明閃爍,而且有化佛菩薩出現,這個時候少康大師就立誓說:「劫石可移,我願無易矣!」這一段記載在《善導大師全集》之〈善導大師略傳〉中。

   「形像神變」是說,少康大師立即到長安瞻仰善導大師的影堂──所謂「影堂」就是供奉善導大師法相的地方,然後大陳薦獻,祈願一見善導大師。立時善導大師的遺相就化爲佛身,向少康大師說:「汝依吾教,利樂衆生,同生安樂。」

   以上所談的就是善導大師的盛德。善導大師功行高盛,而且利益衆生又很廣大,大師的傳記自古以來有很多,可是比較可靠的卻很少。我覺得我編寫的〈善導大師略傳〉應該比較合乎史實,因爲寫這一篇略傳時,我是參考了很多數據,很多數據並列排在一起,就可以顯現出原來所寫的是正確還是有誤,這就是時代的方便性。因爲以前的人寫傳記往往都是抄襲的,沒有那麼豐富的數據文獻可以彙集在一起參考,現代就不一樣了,圖書館什麼數據都有,計算機一查詢所有相關的數據都會出現。

  淨土宗宗祖

   再來看講稿「宗祖善導大師」。爲什麼冠上「宗祖」這二個字呢?中國淨土宗自古到現在爲止,共推崇十叁位祖師,善導大師被尊爲第二位祖師。這十叁位祖師本身是專修這個法門,同時也使很多衆生依循著他來學這個法門,也就是以這個法門…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