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二)

  

正行與雜行(二)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本來應該請我們領衆師兄上臺來講,因爲他對于本宗的教理早就已經很深入了,不但閱讀快速而且領悟敏捷,能夠融會貫通,同時記憶力非常好,對于哪一種相關的教理在哪個地方﹐問題的解決又在何處,都很清楚。除了我們領衆之外,像淨功、淨慶、淨因、臺中的淨隨以及好幾位同修,都是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座下相當了不起的弟子,可以說是一時俊彥,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夠讓他們發揮這一份長才。

   至于我呢?其實不會講經說法,我在這裏所講的,也只不過是書上所寫的,所以只要大家看現今流通的這一套書,其實就知道在講什麼!今天是延續上次叁月十四日還沒講完的,我們手上都有這一張講稿──「正行與雜行」(見附錄一),上次是對我們的宗祖善導大師,以八點來對他一生的偉業、功勳做出膚淺的贊歎!今天就延續這個內容。我先把第一段念一遍。

  宗祖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就行立信」之釋,說明往生淨土之行有「正行」與「雜行」,其文如下:

  人生的目標

   「往生淨土」是目標,「行」是方法,有關人生的目標跟達到目標的方法,對我們而言無比的重要。我們生而爲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哪裏?達到目標的方法又是什麼?如果有一部民航機,乘載很多旅客,飛上了天空,機上空服人員非常的體貼、親切,裏面有非常多好吃的食物、好玩的東西,可以說一旦乘上了這部飛機是非常快樂、幸福的。可是如果當大家知道,其實這一部飛機在一望無際的天空中遨翔,卻沒有著落點,汽油也逐漸快用完了,請問同修,你覺得這部民航機裏的乘客,能因爲有體貼的空服人員,有種種好吃好玩的,而感覺到快樂、幸福滿足嗎?一定不會。這個就顯示出目標的重要性。

   一個人即使享受一生榮華富貴,可是卻不曉得人生究竟最高的目標是什麼,那麼他會快樂嗎?他不會快樂的。唯有領悟了人生的目標是什麼?真正絕對的目標在何處?而且也掌握了達到目標的方法,這個時候,才有心情開始享受他的榮華富貴;即使沒有榮華富貴,而只是貧困的睡在橋底下,也會感到滿足的,因爲他找到人生的真正目標,也掌握了通往目標的方法,所以「目標與方法」對人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我們放眼觀看,這個地球上人口有多少?大概有六十億吧!這六十億人口他們爲了什麼而生下來?爲了什麼而生活著?爲了什麼即使人生再苦也非活下去不可?有關這些過去、現在、未來的問題如果不懂,這樣的人生可說是相當悲慘的,因爲沒有著落點,而汽油有一天會用盡,那個時候終將墜落在深海當中。如果曉得將來會有這麼悲慘的命運,則事先即使傷心痛苦的追求也都值得,因爲所謂「道在迩」,只要你追求,終會追尋得到的。如果無知的過日,不知道這悲慘的一天終將來臨,等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再作准備,就已經來不及了。因此與其臨終的時候驚慌恐懼、焦急感歎、流著眼淚說:「哎呀!來不及了,來不及了,如果再給我一年、半年的時間,我一定會舍棄以往,重新過日子來追求人生真正的目標、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不如就在現在流眼淚,因爲現在流淚還來得及。所以一個人要好好的活、快樂幸福的活,必須是要能夠好好的死,安然滿足的死,才能夠安然滿足的活。這一點大家認爲有道理嗎?

   如果以一般世俗人來講,連眼前都自顧不暇了,還想到未來,簡直毫無道理!一般人會這樣認爲。可是我們學佛的人,完全跟他們相反。釋迦牟尼佛之所以在深夜偷偷的離開皇宮,爲了什麼?就是爲了解決未來的這一件大事。因爲這一件大事,如果把它推給明天,那麼明天過了還有明天,永遠都是明天,這樣會來不及的。就像《無量壽經》所講的: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這是一般人的心境。我們之所以學佛,尤其學淨土法門,就是爲了獲得「平生業成」──在活著的時候(平生),人生的目標已經達成,極樂世界的往生現在已經決定,萬劫以來的輪回今生已經劃下休止符,我們學佛尤其學淨土,就是爲了達成這一件大事──往生淨土之行,這是很重要的。

  往生淨土之行

   往生淨土之行有「正行」與「雜行」。這個「正」,總共有五劃,怎麼寫呢?第一劃是橫,再下來是一個「止」,也就是「守一而止」,止于所應止之處而不動,這個叫做「正」。所以這個「正」在這裏是「守一、專一、不雜」。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書叫做《四書》,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大學》開宗明義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當然《大學》這一部書是在說明成賢成聖,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可是如果引用它的名相做爲佛法的解釋,在某些地方也是相通的。以佛法的觀點來解釋,「明德」就是每一個衆生本具的佛性,「明明德」無非是在覺悟這不生不滅、清淨涅槃的佛性,而且不只是自覺,還要覺他──「親民」,也就是使一切衆生的心靈也都能夠覺悟本有的佛性,過著新的生命。到了自覺與覺他圓滿,也就是「止于至善」,我們這個法門的「止于至善」就是「正信的念佛」。

   那麼「雜行」的「雜」是什麼意思呢?五條不同顔色的線交雜在一起,這叫做「雜」,也就是說種種東西混雜在一起的狀態,所以「混雜、雜沓」就叫做「雜」。善導大師說,往生極樂世界的行門有「正行」跟「雜行」。

  就行立信

   我們繼續看下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

  是名爲正。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第一句「就行立信」者,就是以這個行門來建立往生的信心。凡事要將信心擺在前面,如果沒有信心,就沒有力量去實踐,所謂「信仰就是力量」。因此善導大師在解釋往生的行門時,就以往生的行門來建立我們的信心,有了信心,確定能夠往生,我們才會開始去實踐它。在這裏的「就行立信」,還沒有詳細研討,如果先從結論來講,「就行立信」的目的是在就「稱名」立信,不在就其它而立信,後面將有扼要的解說。

  往生行相

   我們先來看後面:

  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

   這一段文包含二種意思,第一是往生的行相,也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第二是這二種方法的得失。得失有二種,一種是「難易得失」──「正行」比較容易,「雜行」比較困難。再一種是「功德利益得失」──「正行」不只是容易,而且功德利益很殊勝,而「雜行」非常的困難,功德利益跟「正行」比較也沒有那麼殊勝。我們再看內文:

  一、往生行相

  「往生行相」者,依大師之意,往生之行雖多,大分爲二: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善導大師將往生極樂世界的行門分爲二種,一種是「正行」,一種是「雜行」,但其實再細分就有叁種,因爲正行裏面有「助業」跟「正定業」。

   剛剛講正行,「正」就是止于一而不變動,爲什麼是這樣呢?因爲它是純粹跟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的淨土有關系,因此只要安止在這正行裏面,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正行之所以正的原因。

   「雜行」就不是這樣了,它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行門,它是在這娑婆世界證悟,在這娑婆世界成佛,也就是聖道門所講的「萬善萬行」,只不過是把這萬善萬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諸善與萬行,因爲回向往生極樂世界,才成爲往生淨土的雜行;如果不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那就無所謂雜行不雜行,因爲他的目標是在娑婆修行,在娑婆成佛的,理所當然六度萬行缺一不可。但是如果要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就成爲雜了。爲什麼呢?因爲往生極樂世界有往生極樂世界純粹的行門,只要依純粹的行門,則百分之百不假功用,自自然然就會往生,不必假藉這些萬善諸行來回向往生,所以一旦以修萬善諸行來回向往生淨土,那就不是這個法門的正行,就是雜行了。

  五正行

   接下來請再看講稿:

  1. 五正行

  正行有五種,名爲「五正行」,即是「讀、觀、禮、稱、贊」,亦即:一讀誦正行,二觀想正行,叁禮拜正行,四稱名正行,五贊供正行。

  讀誦正行

   第一就是讀誦正行。

  讀誦正行:一心專讀誦淨土叁經

   佛經中,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有關的經典,約有二百多部之多,釋迦牟尼佛在這二百多部的經典中,多多少少都提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譬如《華嚴經》是經王,其歸宗結頂在那裏?卻是在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的最後,普賢菩薩就以十大願王,率領著華嚴會上的法身菩薩,回向求生極樂世界。因此《華嚴經》跟阿彌陀佛以及彌陀淨土非常有關系。而圓頓成佛的…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正行與雜行(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