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生官妓
──大年初五談話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我們依然來研討《念佛感應錄》(一),第61頁〈誦法華尼、轉生官妓〉這一章的典故。這本書定名爲「念佛感應錄」,理應每一則都是有關念佛的感應事迹,但其中有叁則例外,也就是第一篇的第一則、第四則以及第五則〈誦法華尼,轉生官妓〉,如此編排的目的是要用來與念佛相比較,以突顯念佛的簡易與殊勝。前一章典故中的男衆,過去世曾當過高僧、戒行僧,也當過學問家、高官、喜歡布施的大富人,可是由于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終究還是造業,受業果的報應。現在要談的這一位則是女衆,前世也曾是出家人,但卻一世不如一世,原因在哪裏?就是因爲沒有求生淨土。
現在我們先念這章的原文:
歐陽永叔知颍州,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爲尼,誦《法華經》叁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
問妓雲:「曾讀《法華經》否?」答雲:「失身于此,何暇誦經。」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與之他經,則不能讀。以此知僧言可信矣。
使此尼知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墜墮于妓,可不哀哉。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哉。
(王日休《龍舒淨土文》卷七)
佛陀出世本懷經
《法華經》就是所謂的「經王」,也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經,此經共有二十八品,很多出家衆與居士持誦《法華經》,有的人則是一個字一拜的拜《法華經》,只要虔誠也都有感應。《法華經》是佛陀出世本懷經的其中一本,另外一本出世本懷經即是我們淨土法門主要的正依經典之一──《無量壽經》。若說出世的本懷,應該是只有一,而沒有二,但這兩部經同稱爲出世本懷的經典,到底哪一部才是本懷中的本懷?這一點在這本《淨土叁經一論大意》裏面有很簡要的說明。在《淨土叁經一論大意》第15頁〈本懷中的本懷〉一篇提到:
如果論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的本懷,以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經教來講,有兩部經是祂的本懷。
衆所周知的就是《法華經》。《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因爲這段經文是在《法華經》,就這段經文來講,《法華經》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謂:「開、示、悟、入」,使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歸入一乘佛果,所以《法華經》在引導叁乘進入佛果,證入佛的果位,這叫「導叁歸一」──引導叁乘歸入一乘,這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另一部本懷經,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無量壽經》。不過,如果以這兩部本懷經來講,哪一部是本懷中的本懷呢?就是《無量壽經》。
因爲《法華經》所引導的是叁乘──聲聞、緣覺、菩薩,叁乘都已經是證果的人,證果的人畢竟是少數;《無量壽經》所要救度的不只是叁乘,而是五乘,除了聲聞、緣覺、菩薩之外,還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間的衆生跟天界的天人,所以「五乘齊入」。既是五乘齊入的話,真的就如同第十八願所講的,是「十方衆生」了。
《法華經》只是引導叁乘進入佛的果位,可是《無量壽經》是救度五乘,使他們共同證悟佛果,而且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無量光、無量壽是一樣的證悟,所以如果論真正的本懷,那《法華經》就不是本懷了,《無量壽經》才是本懷中的本懷。
凡是十方諸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爲了廣度十方衆生,不願有一衆生被漏掉、遺留下來,因此,凡是宣說能夠度化十方衆生的那一部經,無疑的就是本懷經。
《法華經》雖然被尊爲經中之王,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可是它只限于上上根機,和已經證入叁乘果位的人。可是大多數茫茫無所依靠的芸芸衆生在六道苦海,釋迦牟尼佛要以什麼法門來使他們心安,使他們解脫、成佛呢?就只有《無量壽經》,也就是彌陀本願的救度法門,這也是我們所要學跟所要弘揚的。我們這個念佛的法門,它的根源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也就是本願或根本願;凡是念佛若不是依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根本願,則跟我們這個法門比起來就有一些差別。
誦法華尼,轉生官妓
接著,我們來看第一段:
歐陽永叔知颍州,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爲尼,誦《法華經》叁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
我們這一兩天講到因果報應,「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這一位官妓口氣有蓮花香,這就是如是因如是果。我們口的氣味都沒有蓮花香,一張開就是口臭,而她今生能夠口有蓮花香,表示過去世確實種下了跟「蓮花香」有關的「因」,也就是她以前誦過《妙法蓮華經》。「妙法」是贊美經中所講的內容很殊勝、微妙,是「甚深微妙法」,而「蓮華」香潔無有垢染,所以稱作「妙法蓮華」。
沒有離開六道輪回的人,都免不了要受著前世因後世果的報應,經上說的「十來偈」,就是十種因果的法則,在佛法裏面這「十來偈」是蠻有名的,也因爲每一條都是以「來」結尾,所以叫作「十來偈」。譬如說:「端正者,忍辱中來」,就是說他這一輩子能夠相貌端妍,一般講就是美麗或者是英俊,就是因爲他過去世能夠忍辱,跟人家不計較、不比較、不批評,人家罵他,他也甘受,所以他這一輩子會長得很端正;「高位者,禮拜中來」,他能夠位居高官,位高權重,或者是當董事長,往往是過去世對叁寶能夠恭敬禮拜;「貧窮者,悭貪中來」,這個人今生今世貧窮困苦,賺不到錢也沒有貴人相扶持,就表示他過去世悭貪不喜歡布施;「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者,毀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再來,「一念之差,遂至于此。」照說,現身出家就是爲了專心修行,以道爲重,而且能夠很苦心的誦了叁十年的《法華經》,如果一天誦一部的話,至少也有一萬部以上,怎麼會導致轉生爲妓女呢?這個官妓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是在什麼情況下「一念之差」呢?是臨終的時候一念之差嗎?
臨終叁隨
佛法有所謂「臨終叁隨」,就是說一個人臨命終時,接近命終但還沒有命終,或者是在彌留狀態,他會隨著叁種心去投胎轉世,一種是「隨重」,一種是「隨習」,一種是「隨念」。所謂「隨重」就是隨這個人一生所造的重業,如果他所做的善事很多、很重,一斷氣便立即上升天堂,或者是出生爲富貴人家;如果一生惡業很重,那麼一斷氣就立刻墮落地獄,受地獄之苦報了,這是隨重業。另一種是「隨習」,若沒有特別的重善跟重惡,就隨著平生的習性去投胎轉世。第叁種是「隨念」,即使他平生已有重業,可是臨終的時候,當下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是起念佛的念頭,還是一般的念頭,那個念頭如果當下很重的話,那麼其它的業就是暫時往後挪移,而先隨著他那個念頭去投胎轉世,這叫作隨念。
我們念佛的人,幫忙人家助念、開示,如果對方平常並不念佛,我們就引導他當時的心念往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他就會隨著當下念佛的念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最好的「隨念」;一旦往西方極樂世界,他平生或是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惡重業就當下消除了。這情形,可以用一句話形容:「如樹先傾,倒必隨曲。」如果這棵樹本來就是向西傾斜的,一旦倒下去,一定是向著西邊彎曲倒下去。又有一句話說「業道如秤,重者先牽。」我們所做的善惡業就好像秤一樣,重的那一頭就先墜下去,先往下傾。轉世也是這樣,善重就先往天堂或人間來,惡重就一定到叁惡道去,所以這一念之差,可以說是天差地別的。
諸佛出世,但勸求生淨土
第二段:
問妓雲:「曾讀《法華經》否?」答雲:「失身于此,何暇誦經。」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與之他經,則不能讀。以此知僧言可信矣。
我們一旦能生而爲人,聞到佛法,依佛法修行,是很難得的。善導大師說:
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衆生者,不欲直令製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舍,還入叁惡,長時受苦。
爲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
諸佛出世,不是要我們只是去惡行善,以期能出生在天上或人間,因爲不論是出生在天上或人間,都只是一剎那之間福報就享盡了,之後又會再墮落叁惡道;所以諸佛出世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具足菩提,然後倒駕慈航來廣度衆生。因此若我們教導別人學淨土法門,或者我們自己專修淨土法門,這樣就跟佛出世的本懷相應了。不然,沒有脫離六道就一定會墮落,像這一位比丘尼,前輩子誦《法華經》叁十年,但是現在也不知道要誦了,而且也沒有時間誦了,因爲誦一部《法華經》要好幾個鍾頭。所以人生在世,什麼都可以商量,只有生死大事是不能商量的。
明朝末年有一位高僧紫柏大師曾說:
除卻生死真大事,其余皆是可商量。
也就是說,我們學佛,就一定要以生死大事的解脫擺在第一位,其它的可以慢慢來。如果其它的事對解脫有妨礙,那些事情都要當下舍掉,如果順于解脫生死,就可以去學習。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要我們「一心念佛,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應先一心信受彌陀的救度而專念彌陀名號,自己往生大事確定了,再隨緣、隨分、隨力將自己所學、所信的推廣出去,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轉生官妓──大年初五談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