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回諸趣衆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衆生。
所以是阿彌陀佛最想念我們,只是我們迷而不知,被貪瞋癡欲望所掩蓋。另外最想念我們的是冤家,因爲他銜此深仇,生生世世都在旁邊等待,時時刻刻想要報複。衆生都有瞋恨心,都有不平不滿,只要別人對不起我們,一定要討回公道。因有這種心,所以生生世世都在冤冤相報,無窮無盡。如果能夠冤親平等的話,當下就離開六道輪回了,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爲我們的貪瞋癡執著深重,所以冤親債主時刻都在等待我們。如果我們有福報或是身強力壯之時,冤親債主近不了身,但等到年老體衰,或者有重大過失讓我們福德削盡,他才能夠接近。
西蓮法師聞其言有序,勸之,許其誦經禮忏,以解怨仇,鬼唯諾。
西蓮法師聽他講這些典故有條有理,就勸他要誦經拜忏來解決他們的冤仇,超度他。本來要他滅此深仇,舍去不報複是很困難的,但是西蓮法師很會講道理,講動了他的心。一般誦經拜忏都是拜最有名的忏,如《梁皇寶忏》或是《水忏》,還有《金剛忏》、《藥師忏》、《大悲忏》等;誦經呢?大都是誦持《金剛經》、《地藏經》或是《藥師經》、《普門品》,誦《法華經》的比較少,因爲《法華經》比較長;但這些都不如念佛、講淨土的道理,來讓他不只超越叁惡道,同時遠離六道輪回。
遂請西蓮法師作佛事,支病頓愈。
可見立竿見影。
後數日,複作鬼語。西蓮法師責之,鬼曰:「吾承佛力超生,斷無反複。今來索命者,乃鬻茶客四人,非吾也。恐師疑吾負信,故特相報。」言畢遂去,俄支某病發,不信宿而亡。
這個典故,我早年就看過,給我的警惕非常大。這一本《念佛感應錄》,總共有一百五十二則念佛感應的事迹,篇篇都是有關念佛的,只有叁篇跟念佛無關,就是第一篇、這一篇和下一篇〈誦法華尼轉生官妓〉。這叁篇跟念佛無關,把它們編進去是爲了跟念佛互相對比。什麼對比呢?我們看文後的按語:
曾爲高僧,及戒行僧,轉世便迷,再度造業。
他以前曾經當過高僧,也當過戒行僧,可是隔世就迷失了,他以前的道心何在?戒德又哪裏去了?
若其末路,能修淨土,一世解脫,不贻後悔。
如果他在第一世晚年悔恨修行的時候,能修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那麼當時就可往生極樂世界,當生解脫了,不會再生生世世輪回,只要有生生世世就一定會造業的啊!所以印光大師說:
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回未出,難免墮落。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
書上接著說:
生死路險,輪回可怕,六道未出,難免墮落。
我等行人,借鏡支某,誓生極樂,不蹈覆轍。
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他,他如同一面鏡子給我們看,其實他是誰呢?他就是我們。不要以爲只有支某才會這樣,我們生生世世以來,什麼惡事沒有做過,所以說我們同是一丘之貉,應該互相同情,互相包容,互相勸勉。
請翻開第18頁最後一行: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
若不念佛,輕罪不滅,何況重罪。
一沙雖輕,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就像什麼?就像大冶洪爐那樣。我們衆生,生生世世以來,必定累積重大的罪業,《華嚴經》說:我們生生世世的罪業如果是有形的話,盡虛空是不能容納的,可是即使那樣多的重罪,跟阿彌陀佛這個如大冶洪爐的萬德洪名比起來,也不過是空中片雪。這如空中片雪的罪業,一接近如大冶洪爐雄雄烈焰的這一句彌陀名號,當下立刻消失;如同印光大師比喻所說:「吾人罪業,如空中片雪;彌陀慈悲,如大冶洪爐。」但如果不念佛的話,即使一點點的罪業也不會消滅,何況生生世世以來的重罪。
有二首因果偈,一首說: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對于今生所受的苦樂禍福,不必太高興,也不必不平不滿,因爲點點滴滴都跟我們的過去世有關系。也可以說,今生的苦樂禍福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所以不可怨天尤人。另外一首就是:「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一沙雖輕,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我們的罪業譬如石頭,石頭如果沒有船承載,即使是一沙之輕,也會沈入六道的苦海;而再多再重的石頭,只要乘上阿彌陀佛的願船,就能夠達到彼岸。阿彌陀佛的功德就像大海,而我們的罪業,跟阿彌陀佛的功德比起來,就像滄海之一粟,如同大海之一滴而已;但即使是一滴,如果沒有願船的話,就一定會墮落,如果有願船的話,罪業才算是一滴,因爲與彌陀功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我們今生已經是確定往生極樂的人了,等于是倒駕慈航,所以希望我們能「自信勸人信」,像上師所講的一樣:「行有余力,要弘揚彌陀本願。」
今天晚上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二○○四.一.二十四)
《慧淨法師講演集二 再度沈淪──大年初叁談話》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