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土宗善導流宗風」略講▪P4

  ..續本文上一頁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如果雜修雜行,不專念彌陀名號,一百個難得有一、二個往生,一千個難得有叁、五個人往生。何以故?善導大師就提出十叁個損失。第十二和第十叁個損失,善導大師怎麼講呢?他說:「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這是第十二個損失。第十叁個損失是:「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宗風一第六點,「親近同門」底下這五句話,就是依據大師這兩段話來的。

   「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是說,對于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問的,你不親近同行善知識來請益、來受開導,知見難免會不正確,于是就自己覆蓋自己,自己障礙自己了!接下來,善導大師又說「樂近雜緣」,所謂「雜緣」,就是非同行善知識,喜歡親近非同行善知識,結果不但障礙自己,也障礙了別人的往生。所以,善導大師這兩段話的意思,就是要我們親近同門,來切磋法義,不是同門,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那就退失了。

   原先將「不親不近」改爲「敬而不親」,但總覺得違背自己的良心。因爲一般企業有其專業知識與職業道德,我是學佛的人,又是學淨土法門,對這個法門有專業知識,就必須有職業的道德。該怎麼表達才更明確而不模糊,更能夠維護這個法門而不偏失,字句上就必須審慎。「敬而不親」,好像是對外妥協,但對自己的人就不夠慈悲和智慧,所以,最後我依然改爲「不親不近」。因爲學這個法門的人很多,有智慧知識高的,有沒知識的;有對教理比較深入的,有對教理比較膚淺的;但既然同是這個法門,我們就有必要來規範它、維護它,使凡學本宗本派的人,都能純淨不雜、筆直不曲的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而保障其決定往生、往生無虞。

  萬修萬人去的易行道

   我們這個法門,可說是易行道。這個「易」不只是容易,因爲容易也可能有人做不來,所以,這個「易」是人人都做得到,很寬廣的。剛剛講「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不管在家出家,有修行沒修行,有智慧沒智慧,清淨不清淨,是善人是惡人,只要遇到這個法門,就都能夠往生,但只怕走錯路,所以我們必須維護法門正確的道路。

   學這個法門的人,千萬不要亂跑道場。學佛的人往往有一個現象,就是趕道場,早上到這個寺院參加法會或聽講經,中午又到其他地方趕另一種法會,這樣知見容易混亂。因爲衆生心是無常的,要具足定根都很困難,如果不老老實實、安分守己的,依止于我們所認定法門的善知識,往往會有偏失。最近高雄有位蓮友打電話給我,他說想到尼泊爾去,爲什麼想去尼泊爾呢?他也在學我們這個法門,但深度到哪裏我不太了解,不過,他說他是依教奉行,專念這一句佛號,在法門上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但是他有個朋友到尼泊爾學密宗,回來之後,像變了一個人,講話很有條理,讓他刮目相看,所以他也想去尼泊爾。你看!這豈不是法門都偏失了!

   有線電視當中,佛教臺大概有六臺左右吧!我臺南的精舍有電視,但只有臺視、中視、華視、民視無線電視臺,沒有安裝有線電視。雖然在家看第四臺的佛教臺很方便,可以說道場就在家裏,但最好也不要看,因爲裏面所講的都是雜修雜行,即使講到淨土法門,往往也是雜行的多,不是正行,所以在知見上會不一樣,不是別解、別行,就是異學、異見、異執。

   因此,如果我們有時間,就多份時間念佛,少份時間看我們編的這一套書。再來的話,就是要親近這個法門的善知識,善知識有「教授善知識」,有「同行善知識」,有閉關時候的「護關善知識」,當然,這裏指的是教授善知識和同行善知識。

   凡信仰不同,在信仰上是不大互相來往的,不止我們這樣,基督教有句話,大義是說,「信不同,不同負一轭」。也就是說,兩只馬拉一輛車子,如果觀念、個性、信仰不同,時常相處,就會有龃龉,會有沖突。爲什麼?剛剛所講的,信仰對我們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們的生命,一個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全靈,他的日常生活,都是爲這個信仰而活,都是融入這個信仰當中的,所以,他最有興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開口閉口,都會談到他的信仰。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談得來嗎?一定談不來。所以對基督教而言,那句話是有道理的 ──「信不同,不同負一轭」。孔子也說:「道不同,不相爲謀。」所以,如果不是同門,我們就不要去親近他。

   至于借著親近來引導、勸化別人,那是觀機逗教,算不得是親近。要勸導非同門,大非易事,在日本,能派出去弘揚自己法門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講師,否則不隨便向外布教。對一般人尚且不輕易布教,何況是非同門的人!甚至還要引導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響就很難得了!

   講到這裏已經快十點了,剩下時間給大家問問題。因爲有可能我所講的,並不能應大家的根機,反而大家想知道的,卻沒有聽到。

  守愚念佛和老實念佛

   淨昭問:上人,阿彌陀佛!我想請問宗風真谛的第叁點,「守愚念佛」,它和「老實念佛」有什麼不一樣?阿彌陀佛!

   慧淨法師:是一樣的。記得我在大陸時,剛好遇到中秋節,我曾傳一份和大家交心的幾句話。因爲那時候剛好想到上師(編按:現代禅李元松老師,末後現出家相,法名釋淨嵩 ),想到上師最後的人生,和我也算頻繁地通了幾次電話,在通話當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上師那時候的心境,跟他往昔的心境是天差地別的。那時上師幾乎想關閉所有的一切,靜下來專心念佛,對于外面的是非,對于外面的任何境界,他幾乎已經要把它全部放下。他所重視的一句法語,就是「此心唯乘彌陀願,願爲靜默往生人」,乘托彌陀的願力,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就像孔子所講的「人不知而不愠」、「遁世不見知而不悔」。

   也就是說,在沒沒無聞、毫無人知的當中往生,其實是上師最喜歡的。上師覺得最後的人生,最慶幸、最幸福的,就是做一個靜默往生人。而成爲一個靜默往生人,就是一個無诤念佛人。那「無诤念佛」是什麼?他也不講理論、學問了,因爲不跟人家辨別理論高低,學問好壞了,所以,無诤念佛就是老實念佛。要老實念佛,就是外也好、內也好,都與人無诤,既不談一些閑言雜語、人我是非,也不去計較什麼順逆苦樂、稱譏毀譽,不想出鋒頭,不想顯耀自己,但也不是故意造作。有事沒事,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人家贊歎我們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人家鄙視我們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他的心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除了「南無阿彌陀佛」,其他都置之度外了,這個就是「無诤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實念佛」。

   上師智慧很高,學問很好,可是那時給人的感覺是,他已經沒有學問、沒有智慧了,時常念佛就是他的學問,就是他的智慧。所以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是無诤念佛,就是老實念佛,也可以說是我這裏所寫的,「不純學術而信仰化」。到最後,歸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標、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歸趣的地方。

   不過,大家親近上師的時間比我長,我想大家對上師的理解,應該比我更貼切,我這樣說不曉得對不對,不過我跟上師的通話當中,是這樣理解的。

   淨功:上人,阿彌陀佛!上人今天解釋的,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對弟子前一次針對宗風初稿所提的叁個問題而做的解說。所以,我想向 上人報告我的心得。

   基本上,我完全信受上人這樣的解釋。我必須談一談當初爲什麼提出這樣的心情。當初草稿的這段是「不學術而大衆化」,學術和大衆化是相對的,那時我覺得學術和大衆化不是沖突的,不應該把它對立起來,因爲我覺得學術也是大衆化的一部分。 上人現在寫成「不純學術而信仰化」,這樣我覺得講得非常好,因爲我們本來就是一個宗教團體,本來就應該這樣,我覺得講得非常好、非常贊歎。

   關于「恪守傳承」這個問題,今天經上人解釋,我覺得確確實實是應該這樣。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親近」的問題,上人解釋說,「親近」不是指我要跟誰在一起,而是「依止」,如果是宗教性的依止,當然是這樣。尤其 慧淨法師說,這是屬于真谛上的依止,真谛的依止,當然是不可商量的。當初我是望文生義覺得「親近同門」,好像規範我們只可以跟淨土宗的人交朋友,不可以跟其他人交朋友,但這確實是我誤解了,因爲「親近」和「依止」是很不一樣的,而且我疏忽了這是真谛上的問題,今天聽聞 上人的解釋,讓我了解這樣可以讓法門非常純淨,對我們的信仰生活有非常大的保障。

   因爲上師過去鼓勵我們對上師的任何說法都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意見,所以基本上我們都了解上師爲什麼會這樣說、這樣做。今天覺得很慚愧,由于自己的提問,讓上人必須要花時間來作解釋。當然我也覺得非常歡喜, 上人這樣設計是爲了我們的法身慧命,也爲了我們的往生,非常謝謝!也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在大衆面前談談我的想法,謝謝!阿彌陀佛!

   慧淨法師:我剛剛談了很多,但其實都不如淨功的兩句話,就是「純淨」和「保障」。不輕易親近非同門,甚至不親近的話,真的會使我們這個法門能夠純淨,使同修們能夠有保障。

   這個教章總共有十八段,絕大部分都是我擬稿的,但是有和淨宗法師、信願法師切磋過,就是我擬稿之後,請他們看文字上有什麼不妥,倒不是在義理方面,因爲義理方面是不能更動的。切磋的內容主要是文字要怎樣表達,才能更貼切、更完整,而不致讓人家誤解。

   像「宗風二─俗谛」部分,如何才算貼切?需要有確切的取舍。沒有到最後定稿發表,都還有可能會更動。但即使是更動,也都只是小幅度,大同小異的,因爲大方向、大原則不會更動。

   「宗風一─ 真谛」部分有六點,這六點可以從叁方面來講。第一點、第二點,可說是總綱性的,第一點是從正面來說明,第二點是從反面來解釋。第叁和第四點,可說是就行門的實踐來講的,第叁點主要在于自行,而跟其他法門無诤;第四點主要在于對外顯示我們這個法門的易行平實,同時也保護自己。第五、第六點,可以說是從守護教理上來講的,第五點在于保證知見能夠正確、不偏差;第六點,就是防範有邪雜的外緣,使我們這個法門能夠純淨。所以這六點可以分叁方面:第一、二點從總綱方面來講,第叁、四點從行持的實踐方面來講,第五、六點從教理的守護方面來講。

   淨容:請問上人,俗谛中的第一點「對自己謙卑柔和」,意思和第叁點、第四點是否相同?

   慧淨法師:「宗風二--俗谛」,也就是處世之道,第一點「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這個「謙卑柔和」涵蓋很廣,包括第四點的「六親眷屬,敬愛和睦」這幾句,也可以說涵蓋在「謙卑柔和」「恩慈體貼」裏面,只是這是比較細的說明。第四點的內容大部分來自經文,「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是《無量壽經》的經文;「和顔愛語」也是引自《無量壽經》;「下心含笑」是《地藏經》的經文;「慈念衆生,加厚于人」,我曾引用在《書信集》,但出自何處我已經忘記了。「奉行謙敬,不起驕慢」,這個思想也是取自《無量壽經》。「常懷慚愧、仰謝佛恩」這兩句話,是取自善導大師的《般舟贊》。

   還有哪一位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現在十點十分,我們就講到這裏。

   南無阿彌陀佛!

  

二○○五年一月十六日講于臺北象山淨宗書院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土宗善導流宗風」略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