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净土宗善导流宗风」略讲▪P4

  ..续本文上一页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如果杂修杂行,不专念弥陀名号,一百个难得有一、二个往生,一千个难得有三、五个人往生。何以故?善导大师就提出十三个损失。第十二和第十三个损失,善导大师怎么讲呢?他说:「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这是第十二个损失。第十三个损失是:「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宗风一第六点,「亲近同门」底下这五句话,就是依据大师这两段话来的。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是说,对于自己不了解或者是有疑问的,你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来请益、来受开导,知见难免会不正确,于是就自己覆盖自己,自己障碍自己了!接下来,善导大师又说「乐近杂缘」,所谓「杂缘」,就是非同行善知识,喜欢亲近非同行善知识,结果不但障碍自己,也障碍了别人的往生。所以,善导大师这两段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亲近同门,来切磋法义,不是同门,就不要接近,以免障碍自己,也障碍别人,那就退失了。

   原先将「不亲不近」改为「敬而不亲」,但总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因为一般企业有其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我是学佛的人,又是学净土法门,对这个法门有专业知识,就必须有职业的道德。该怎么表达才更明确而不模糊,更能够维护这个法门而不偏失,字句上就必须审慎。「敬而不亲」,好像是对外妥协,但对自己的人就不够慈悲和智慧,所以,最后我依然改为「不亲不近」。因为学这个法门的人很多,有智慧知识高的,有没知识的;有对教理比较深入的,有对教理比较肤浅的;但既然同是这个法门,我们就有必要来规范它、维护它,使凡学本宗本派的人,都能纯净不杂、笔直不曲的走在平坦的大道上,而保障其决定往生、往生无虞。

  万修万人去的易行道

   我们这个法门,可说是易行道。这个「易」不只是容易,因为容易也可能有人做不来,所以,这个「易」是人人都做得到,很宽广的。刚刚讲「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不管在家出家,有修行没修行,有智慧没智慧,清净不清净,是善人是恶人,只要遇到这个法门,就都能够往生,但只怕走错路,所以我们必须维护法门正确的道路。

   学这个法门的人,千万不要乱跑道场。学佛的人往往有一个现象,就是赶道场,早上到这个寺院参加法会或听讲经,中午又到其他地方赶另一种法会,这样知见容易混乱。因为众生心是无常的,要具足定根都很困难,如果不老老实实、安分守己的,依止于我们所认定法门的善知识,往往会有偏失。最近高雄有位莲友打电话给我,他说想到尼泊尔去,为什么想去尼泊尔呢?他也在学我们这个法门,但深度到哪里我不太了解,不过,他说他是依教奉行,专念这一句佛号,在法门上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他有个朋友到尼泊尔学密宗,回来之后,像变了一个人,讲话很有条理,让他刮目相看,所以他也想去尼泊尔。你看!这岂不是法门都偏失了!

   有线电视当中,佛教台大概有六台左右吧!我台南的精舍有电视,但只有台视、中视、华视、民视无线电视台,没有安装有线电视。虽然在家看第四台的佛教台很方便,可以说道场就在家里,但最好也不要看,因为里面所讲的都是杂修杂行,即使讲到净土法门,往往也是杂行的多,不是正行,所以在知见上会不一样,不是别解、别行,就是异学、异见、异执。

   因此,如果我们有时间,就多份时间念佛,少份时间看我们编的这一套书。再来的话,就是要亲近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善知识有「教授善知识」,有「同行善知识」,有闭关时候的「护关善知识」,当然,这里指的是教授善知识和同行善知识。

   凡信仰不同,在信仰上是不大互相来往的,不止我们这样,基督教有句话,大义是说,「信不同,不同负一轭」。也就是说,两只马拉一辆车子,如果观念、个性、信仰不同,时常相处,就会有龃龉,会有冲突。为什么?刚刚所讲的,信仰对我们非常重要,甚至超越我们的生命,一个有信仰的人,他的全身全灵,他的日常生活,都是为这个信仰而活,都是融入这个信仰当中的,所以,他最有兴趣的就是他所信仰的,开口闭口,都会谈到他的信仰。如果信仰不相同,能谈得来吗?一定谈不来。所以对基督教而言,那句话是有道理的 ──「信不同,不同负一轭」。孔子也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如果不是同门,我们就不要去亲近他。

   至于借着亲近来引导、劝化别人,那是观机逗教,算不得是亲近。要劝导非同门,大非易事,在日本,能派出去弘扬自己法门的,都是科班出身的讲师,否则不随便向外布教。对一般人尚且不轻易布教,何况是非同门的人!甚至还要引导他,就更加不易,自己不反被影响就很难得了!

   讲到这里已经快十点了,剩下时间给大家问问题。因为有可能我所讲的,并不能应大家的根机,反而大家想知道的,却没有听到。

  守愚念佛和老实念佛

   净昭问:上人,阿弥陀佛!我想请问宗风真谛的第三点,「守愚念佛」,它和「老实念佛」有什么不一样?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是一样的。记得我在大陆时,刚好遇到中秋节,我曾传一份和大家交心的几句话。因为那时候刚好想到上师(编按:现代禅李元松老师,末后现出家相,法名释净嵩 ),想到上师最后的人生,和我也算频繁地通了几次电话,在通话当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上师那时候的心境,跟他往昔的心境是天差地别的。那时上师几乎想关闭所有的一切,静下来专心念佛,对于外面的是非,对于外面的任何境界,他几乎已经要把它全部放下。他所重视的一句法语,就是「此心唯乘弥陀愿,愿为静默往生人」,乘托弥陀的愿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像孔子所讲的「人不知而不愠」、「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也就是说,在没没无闻、毫无人知的当中往生,其实是上师最喜欢的。上师觉得最后的人生,最庆幸、最幸福的,就是做一个静默往生人。而成为一个静默往生人,就是一个无诤念佛人。那「无诤念佛」是什么?他也不讲理论、学问了,因为不跟人家辨别理论高低,学问好坏了,所以,无诤念佛就是老实念佛。要老实念佛,就是外也好、内也好,都与人无诤,既不谈一些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也不去计较什么顺逆苦乐、称讥毁誉,不想出锋头,不想显耀自己,但也不是故意造作。有事没事,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赞叹我们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鄙视我们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他的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他都置之度外了,这个就是「无诤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实念佛」。

   上师智慧很高,学问很好,可是那时给人的感觉是,他已经没有学问、没有智慧了,时常念佛就是他的学问,就是他的智慧。所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是无诤念佛,就是老实念佛,也可以说是我这里所写的,「不纯学术而信仰化」。到最后,归入信仰,信仰才是他的目标、他的目的、他所盼望的,他要归趣的地方。

   不过,大家亲近上师的时间比我长,我想大家对上师的理解,应该比我更贴切,我这样说不晓得对不对,不过我跟上师的通话当中,是这样理解的。

   净功:上人,阿弥陀佛!上人今天解释的,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对弟子前一次针对宗风初稿所提的三个问题而做的解说。所以,我想向 上人报告我的心得。

   基本上,我完全信受上人这样的解释。我必须谈一谈当初为什么提出这样的心情。当初草稿的这段是「不学术而大众化」,学术和大众化是相对的,那时我觉得学术和大众化不是冲突的,不应该把它对立起来,因为我觉得学术也是大众化的一部分。 上人现在写成「不纯学术而信仰化」,这样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宗教团体,本来就应该这样,我觉得讲得非常好、非常赞叹。

   关于「恪守传承」这个问题,今天经上人解释,我觉得确确实实是应该这样。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亲近」的问题,上人解释说,「亲近」不是指我要跟谁在一起,而是「依止」,如果是宗教性的依止,当然是这样。尤其 慧净法师说,这是属于真谛上的依止,真谛的依止,当然是不可商量的。当初我是望文生义觉得「亲近同门」,好像规范我们只可以跟净土宗的人交朋友,不可以跟其他人交朋友,但这确实是我误解了,因为「亲近」和「依止」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疏忽了这是真谛上的问题,今天听闻 上人的解释,让我了解这样可以让法门非常纯净,对我们的信仰生活有非常大的保障。

   因为上师过去鼓励我们对上师的任何说法都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所以基本上我们都了解上师为什么会这样说、这样做。今天觉得很惭愧,由于自己的提问,让上人必须要花时间来作解释。当然我也觉得非常欢喜, 上人这样设计是为了我们的法身慧命,也为了我们的往生,非常谢谢!也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在大众面前谈谈我的想法,谢谢!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我刚刚谈了很多,但其实都不如净功的两句话,就是「纯净」和「保障」。不轻易亲近非同门,甚至不亲近的话,真的会使我们这个法门能够纯净,使同修们能够有保障。

   这个教章总共有十八段,绝大部分都是我拟稿的,但是有和净宗法师、信愿法师切磋过,就是我拟稿之后,请他们看文字上有什么不妥,倒不是在义理方面,因为义理方面是不能更动的。切磋的内容主要是文字要怎样表达,才能更贴切、更完整,而不致让人家误解。

   像「宗风二─俗谛」部分,如何才算贴切?需要有确切的取舍。没有到最后定稿发表,都还有可能会更动。但即使是更动,也都只是小幅度,大同小异的,因为大方向、大原则不会更动。

   「宗风一─ 真谛」部分有六点,这六点可以从三方面来讲。第一点、第二点,可说是总纲性的,第一点是从正面来说明,第二点是从反面来解释。第三和第四点,可说是就行门的实践来讲的,第三点主要在于自行,而跟其他法门无诤;第四点主要在于对外显示我们这个法门的易行平实,同时也保护自己。第五、第六点,可以说是从守护教理上来讲的,第五点在于保证知见能够正确、不偏差;第六点,就是防范有邪杂的外缘,使我们这个法门能够纯净。所以这六点可以分三方面:第一、二点从总纲方面来讲,第三、四点从行持的实践方面来讲,第五、六点从教理的守护方面来讲。

   净容:请问上人,俗谛中的第一点「对自己谦卑柔和」,意思和第三点、第四点是否相同?

   慧净法师:「宗风二--俗谛」,也就是处世之道,第一点「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这个「谦卑柔和」涵盖很广,包括第四点的「六亲眷属,敬爱和睦」这几句,也可以说涵盖在「谦卑柔和」「恩慈体贴」里面,只是这是比较细的说明。第四点的内容大部分来自经文,「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是《无量寿经》的经文;「和颜爱语」也是引自《无量寿经》;「下心含笑」是《地藏经》的经文;「慈念众生,加厚于人」,我曾引用在《书信集》,但出自何处我已经忘记了。「奉行谦敬,不起骄慢」,这个思想也是取自《无量寿经》。「常怀惭愧、仰谢佛恩」这两句话,是取自善导大师的《般舟赞》。

   还有哪一位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现在十点十分,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

  

二○○五年一月十六日讲于台北象山净宗书院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净土宗善导流宗风」略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