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恪守传承
接下来第五点:
恪守传承--著作讲演,必依传承,绝不妄自,越格发挥。
他宗他流,言论若异,敬而不依,坚持本流。
这里并不是禁锢思想自由,排斥著作或不准讲说这个法门,倒不是。既然说「著作讲演」,就表示有著作,要讲演,只是必须依据传承,而不师心自用地妄自越格发挥,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有经典的依据,有祖师的传承,我们所阐释、所发挥的,必须在这个经典依据之内,必须遵循着祖师的传承,若超越这个范围,就不是我们本宗本派,等于是他宗他流了!若是他宗他流,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
在《善导大师全集》第二四六页倒数第四行说:
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
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这里所说的「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指不是我们这个宗派的法门、学说。所谓「别」,是分开,把一个东西分成二个,叫做别。
我们净土宗的思想,宗旨就在于「众生称念,必定往生」,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如果他所了解的,他的见解、知见不是这样,以为念佛之外,还需要加上其他的修行才能往生,或者是同意念佛虽可以往生,但需要在念佛的功夫上达到某一种水平,这等于表面上虽然都是修净土法门,可是他的学说不是纯正的净土,这叫做「别解」。解既不同,行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所以叫做「别解、别行」。
至于「异学、异见、异执」,「异」就是完全不相同。所谓异学,他所学的可能是佛教里面的圣道门,也可能是净土宗里面的别派别流,甚至也可能不是佛教,而是其他宗教,所以叫做异学;所学不一样,知见当然不同,这叫异见;异执,既然所学、所见不同,自然所执持的见解也就不同,见解不同,往往就会自是非他,障碍到我们的法门。所以,我们可以演讲,可以著作,但如果没有恪守传承,依照传承祖师的阐释去解释、发挥,那等于是违经叛教,师心自用了,甚至是别宗别派了。所以,这一段也很重要。
《选择本愿念佛集》是善导大师思想的指南针
其实,要阐释发挥都不容易,因为倘若对教理没有正确了解,是阐释不出来的。阐释都不能,更何况是发挥?像我所编的这一套书,其实也没什么发挥,只是把祖师所写的加以整理,顶多做一些诠释。
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其实发挥的也不多,只是把善导大师的著作,有组织、有系统地整理出来,好让我们这种不大有学问,又没有智慧,根机低劣的人,看《选择本愿念佛集》就容易掌握到善导大师的整个著作和思想。因为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著作,其实很驳杂,里面有方便的,有真实的,如果不是经常地阅读、思惟、融会、贯通,往往容易误解、错解。法然 上人有学问、有智慧,他看《观经四帖疏》就看了八遍,其他著作,想当然也看了好几遍。以他的智慧学识,所整理出来的《选择本愿念佛集》,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善导大师思想的指南针。他整理得很好,很有逻辑性,很有条理和系统,所以要善巧了解与掌握善导大师的思想,透过《选择本愿念佛集》最简便。因此,大家对于《选择本愿念佛集》,可以多看几遍。
亲近同门
接下来谈第六点 ──亲近同门。
亲近同门--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防退失故。
这一条可说完全依循、传承于善导大师立教开宗的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法门的特色。这五句都是依据善导大师的思想、著作而来,等同善导大师所讲的。它攸关我们这个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问题,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协。同时,能够做这样的立论,其实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现,因为它能够坚固地维持我们这个宗派宽广、平坦的大道。孔子说:「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听他所讲出来的话,就知道他懂还是不懂,有正确掌握,还是没有正确的掌握。
「亲近同门」,首先有必要先消文。同门就是「同门的善知识」,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同行善知识」的意思。「亲近」,和一般亲近的讲法不一样,这里所说是「真谛」的范围,所讲的都是有关「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讨论俗谛的处世之道。这里的「亲近」,有类似「依止」的意思。依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依赖有德有行的地方而不离开」,这个叫做依止。出家众到外地、到寺院挂单,都要先到客堂去跟知客师见面,如果对方来挂单是说「我要打扰常住」,就表示他只要暂住几天,但如果说「我要亲近常住」,就表示他有可能要一辈子住下来,或一段长时间都住在这里,依止这里的善知识来学法,所以说是「亲近常住」。
「依止」两个字的意思,戒律上有说:「新受戒者,初入佛法,万事无知,动辄违教,故律中制定,未满五岁,或已满五夏之愚痴者,应依止有德,咨承法训。」这个就是依止。也就是说,刚进入佛门新受戒,学习佛法,什么都不知道,言语举止往往会违犯戒律、违背教理,因此戒律就规定出家未满五年,需要专心学戒,满五年之后,如果仍然不够了解,还要继续依止对戒律了解而有德行的人,向他学习。
我们学佛,亲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为善知识所谈的都是善法,都是有关我们这个法门的教理,亲近他,就可以消除我们不正确的知见,而增长我们正确的知见。所以修行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同时要远离非善知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能常常亲近善知识,而不亲近非善知识,即使愚痴者也会有正知正见,不至于走错道路。
有首偈语说:「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我们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无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们最亲近的是善友,是我们这个法门的善知识,倒不是家人,因为夫妻往往同床异梦,而父子至亲,然而将来都各自随业流转,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碍。因此,对我们一生有益处、有帮助的,能使我们法身慧命得解脱的,是我们的善友、善知识。「涅槃第一乐」,极乐世界是涅槃世界,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能够证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乐,所以说涅槃第一乐。善知识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释迦牟尼佛说,善知识不只是我们得到解脱成佛的半因缘,而是全部的因缘。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解脱,能够往生成佛,都是仗着善知识给我们的提携指导。
「若非同门,不亲不近」,也就是不亲近非同门的善知识,这属于真谛而不是俗谛的范围,因此不妨碍我们的人情义理或责任义务。在俗谛方面,我们「宗风二--俗谛.处世之道」),第一条就谈到「对他人要恩慈体贴」;第二条说「敦伦尽分」;第四条说「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又说要「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第五条就说「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第六条更进一步说「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可说对众生都付出关爱,要给对方温暖,给对方利益。可见我们这里所写的「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并不是指俗谛的待人处世,因为我们亲近同门的目的是为了切磋法义,所谓的切磋,就是向他学习,向他请益,好让我们的知见端正,信心增长,策励我们的行业。如果不是同门善知识,亲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会妨碍我们的正知正见,障碍我们的往生。
此外,在这里又加一句说明「防退失故」,其实这四个字略显多余,但又不得不稍微做这样的说明。因为这是规范性的,只要规范为「亲近同门,切磋法义;若非同门,不亲不近。」就应该照这样去做,依教奉行,若要详加说明,可能范围会扩大很多。
专修四得
刚刚讲,这五句话都是依循善导大师的思想,那么依据在哪里呢?在《善导大师全集》中〈往生礼赞〉第四百七十九、四百八十页: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这里善导大师主要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念念相续,毕命为期,那就「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十个人念佛,十个人往生,一百个人念佛,一百个往生,没有一个人不会往生的。也就是说,往生之道,就是念佛;而念佛之道,非常笔直,非常宽广。同时,走在净土之道的人,步步踏着莲花,时时受着弥陀光明的护持,所以没有任何障碍。何以故?善导大师提出「四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这个叫做「专修四得」。只要专修就能够得到这四种利益,第一种就是外没有杂缘,能够巩固我们的正念。外没有杂缘,我们的正念坚固,就能够得到三种相应,自自然然跟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也跟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应不违背,同时又跟十方诸佛所证明赞叹的也不违背。
杂修十三失
接着,善导大师说: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
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净土宗善导流宗风」略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