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恪守傳承
接下來第五點:
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這裏並不是禁锢思想自由,排斥著作或不准講說這個法門,倒不是。既然說「著作講演」,就表示有著作,要講演,只是必須依據傳承,而不師心自用地妄自越格發揮,這個很重要。因爲我們這個法門,有經典的依據,有祖師的傳承,我們所闡釋、所發揮的,必須在這個經典依據之內,必須遵循著祖師的傳承,若超越這個範圍,就不是我們本宗本派,等于是他宗他流了!若是他宗他流,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
在《善導大師全集》第二四六頁倒數第四行說: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
不爲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
這裏所說的「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指不是我們這個宗派的法門、學說。所謂「別」,是分開,把一個東西分成二個,叫做別。
我們淨土宗的思想,宗旨就在于「衆生稱念,必定往生」,這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所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如果他所了解的,他的見解、知見不是這樣,以爲念佛之外,還需要加上其他的修行才能往生,或者是同意念佛雖可以往生,但需要在念佛的功夫上達到某一種水平,這等于表面上雖然都是修淨土法門,可是他的學說不是純正的淨土,這叫做「別解」。解既不同,行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所以叫做「別解、別行」。
至于「異學、異見、異執」,「異」就是完全不相同。所謂異學,他所學的可能是佛教裏面的聖道門,也可能是淨土宗裏面的別派別流,甚至也可能不是佛教,而是其他宗教,所以叫做異學;所學不一樣,知見當然不同,這叫異見;異執,既然所學、所見不同,自然所執持的見解也就不同,見解不同,往往就會自是非他,障礙到我們的法門。所以,我們可以演講,可以著作,但如果沒有恪守傳承,依照傳承祖師的闡釋去解釋、發揮,那等于是違經叛教,師心自用了,甚至是別宗別派了。所以,這一段也很重要。
《選擇本願念佛集》是善導大師思想的指南針
其實,要闡釋發揮都不容易,因爲倘若對教理沒有正確了解,是闡釋不出來的。闡釋都不能,更何況是發揮?像我所編的這一套書,其實也沒什麼發揮,只是把祖師所寫的加以整理,頂多做一些诠釋。
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其實發揮的也不多,只是把善導大師的著作,有組織、有系統地整理出來,好讓我們這種不大有學問,又沒有智慧,根機低劣的人,看《選擇本願念佛集》就容易掌握到善導大師的整個著作和思想。因爲善導大師五部九卷的著作,其實很駁雜,裏面有方便的,有真實的,如果不是經常地閱讀、思惟、融會、貫通,往往容易誤解、錯解。法然 上人有學問、有智慧,他看《觀經四帖疏》就看了八遍,其他著作,想當然也看了好幾遍。以他的智慧學識,所整理出來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對我們來講,可以說是善導大師思想的指南針。他整理得很好,很有邏輯性,很有條理和系統,所以要善巧了解與掌握善導大師的思想,透過《選擇本願念佛集》最簡便。因此,大家對于《選擇本願念佛集》,可以多看幾遍。
親近同門
接下來談第六點 ──親近同門。
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防退失故。
這一條可說完全依循、傳承于善導大師立教開宗的精神,也是我們這個法門的特色。這五句都是依據善導大師的思想、著作而來,等同善導大師所講的。它攸關我們這個宗派行者法身慧命的問題,所以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可以模糊,不可以苟且,也不可以妥協。同時,能夠做這樣的立論,其實正是慈悲和智慧的表現,因爲它能夠堅固地維持我們這個宗派寬廣、平坦的大道。孔子說:「一言以爲智,一言以爲不智。」聽他所講出來的話,就知道他懂還是不懂,有正確掌握,還是沒有正確的掌握。
「親近同門」,首先有必要先消文。同門就是「同門的善知識」,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講「同行善知識」的意思。「親近」,和一般親近的講法不一樣,這裏所說是「真谛」的範圍,所講的都是有關「往生之道」的教理,不是在討論俗谛的處世之道。這裏的「親近」,有類似「依止」的意思。依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依賴有德有行的地方而不離開」,這個叫做依止。出家衆到外地、到寺院挂單,都要先到客堂去跟知客師見面,如果對方來挂單是說「我要打擾常住」,就表示他只要暫住幾天,但如果說「我要親近常住」,就表示他有可能要一輩子住下來,或一段長時間都住在這裏,依止這裏的善知識來學法,所以說是「親近常住」。
「依止」兩個字的意思,戒律上有說:「新受戒者,初入佛法,萬事無知,動辄違教,故律中製定,未滿五歲,或已滿五夏之愚癡者,應依止有德,咨承法訓。」這個就是依止。也就是說,剛進入佛門新受戒,學習佛法,什麼都不知道,言語舉止往往會違犯戒律、違背教理,因此戒律就規定出家未滿五年,需要專心學戒,滿五年之後,如果仍然不夠了解,還要繼續依止對戒律了解而有德行的人,向他學習。
我們學佛,親近善友是很重要的,因爲善知識所談的都是善法,都是有關我們這個法門的教理,親近他,就可以消除我們不正確的知見,而增長我們正確的知見。所以修行就是要親近善知識,同時要遠離非善知識,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又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若能常常親近善知識,而不親近非善知識,即使愚癡者也會有正知正見,不至于走錯道路。
有首偈語說:「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我們一生最大的受用是健康無病,最富有的是知足的心,跟我們最親近的是善友,是我們這個法門的善知識,倒不是家人,因爲夫妻往往同床異夢,而父子至親,然而將來都各自隨業流轉,甚至有可能彼此障礙。因此,對我們一生有益處、有幫助的,能使我們法身慧命得解脫的,是我們的善友、善知識。「涅槃第一樂」,極樂世界是涅槃世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能夠證悟涅槃,而涅槃才是真正的樂,所以說涅槃第一樂。善知識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釋迦牟尼佛說,善知識不只是我們得到解脫成佛的半因緣,而是全部的因緣。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能夠解脫,能夠往生成佛,都是仗著善知識給我們的提攜指導。
「若非同門,不親不近」,也就是不親近非同門的善知識,這屬于真谛而不是俗谛的範圍,因此不妨礙我們的人情義理或責任義務。在俗谛方面,我們「宗風二--俗谛.處世之道」),第一條就談到「對他人要恩慈體貼」;第二條說「敦倫盡分」;第四條說「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又說要「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第五條就說「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第六條更進一步說「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可說對衆生都付出關愛,要給對方溫暖,給對方利益。可見我們這裏所寫的「若非同門,不親不近」,並不是指俗谛的待人處世,因爲我們親近同門的目的是爲了切磋法義,所謂的切磋,就是向他學習,向他請益,好讓我們的知見端正,信心增長,策勵我們的行業。如果不是同門善知識,親近他就得不到法益,反而會妨礙我們的正知正見,障礙我們的往生。
此外,在這裏又加一句說明「防退失故」,其實這四個字略顯多余,但又不得不稍微做這樣的說明。因爲這是規範性的,只要規範爲「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就應該照這樣去做,依教奉行,若要詳加說明,可能範圍會擴大很多。
專修四得
剛剛講,這五句話都是依循善導大師的思想,那麼依據在哪裏呢?在《善導大師全集》中〈往生禮贊〉第四百七十九、四百八十頁: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
這裏善導大師主要是說,如果我們能夠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念念相續,畢命爲期,那就「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十個人念佛,十個人往生,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往生,沒有一個人不會往生的。也就是說,往生之道,就是念佛;而念佛之道,非常筆直,非常寬廣。同時,走在淨土之道的人,步步踏著蓮花,時時受著彌陀光明的護持,所以沒有任何障礙。何以故?善導大師提出「四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個叫做「專修四得」。只要專修就能夠得到這四種利益,第一種就是外沒有雜緣,能夠鞏固我們的正念。外沒有雜緣,我們的正念堅固,就能夠得到叁種相應,自自然然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也跟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相應不違背,同時又跟十方諸佛所證明贊歎的也不違背。
雜修十叁失
接著,善導大師說: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叁五。
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余比日…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土宗善導流宗風」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